科研产出
~(60)Co辐照对水稻基因组DNA诱变的分子生物学效应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 2002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水稻品种农林 8号及其60 Coγ射线辐照突变体农林 8号m为研究材料 ,选用 36 0个 10碱基寡核苷酸随机引物 ,利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标记技术筛选出 1个引物OPG18在农林 8号和农林 8号m之间表现出共显性的多态性 .通过对该共显性标记的克隆和序列分析表明 ,突变体农林 8号m与农林 8号相比有 2 9bpDNA片段的缺失 .研究结果为60 Coγ射线辐照导致植物基因组DNA缺失提供了一个最直接明确的证据 .


两系杂交中籼新组合皖稻79的选育及其栽培技术
《安徽农业科学 》 2002 CSCD
摘要:皖稻 79是籼型温敏不育系X0 7S与紫恢 10 0组配育成的两系杂交中籼稻新组合 ,具有高产、稳产、适应性强等特性。1998~ 1999年参加安徽省中籼区试 ,平均产量 8.45t/hm2 ;2 0 0 0年参加安徽省中籼生产试验 ,平均产量 7.83t/hm2 。 1999年白湖农场 12 0hm2 以上的大面积示范 ,产量 9.16t/hm2 ,比对照汕优 63增产 19.44 %。 2 0 0 0年通过安徽省品种审定


引进水稻种质资源的初步评价与应用
《安徽农业科学 》 2002 CSCD
摘要:从多个国家收集了水稻种质资源 12 0余份 ,对其进行了鉴定与评价 ,并从中选择出具有优良或特殊性状的种质材料。用这些材料作为亲本与国内一些优良的品种进行杂交配组 ,已从其后代中选育出一批性状优良的新品系


水稻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的数量性状基因座分析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 200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由 98个家系组成的Nipponbare/Kasalath//Nipponbare回交重组自交系 (backcrossinbredlines,BIL)作图群体(BC1F9) ,以及混合线性模型的数量性状位点 (QTL)定位方法 ,对水稻有效穗、每穗颖花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着粒密度和单株产量等 7个重要农艺性状进行了QTL分析。共检测到分布在 8条染色体上的 2 6个QTL ,其贡献率差异较大 ,在 5 2 %~ 4 9 2 %之间 ,其中有 4个QTL的贡献率超过 30 % ,分别是控制有效穗的qPN 4、每穗颖花数的qSN 3、每穗实粒数qGN 2和千粒重的qGW 3a。相关显著的产量性状QTL往往分布在染色体上相同区域 ,并集中在少数几个连锁群上。与其他研究结果比较表明 ,主效QTL在不同群体中的重演性较好。
关键词: 水稻 产量相关性状 数量性状基因座定位 混合线性模型


水稻抽穗期QTL与环境互作分析
《作物学报 》 200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利用由 98个家系组成的 Nipponbare/ Kasalath/ / Nipponbare回交重组自交系 (backcrossinbred lines,BIL s)作图群体 (BC1 F9)和混合线性模型的 QTL 定位方法 ,联合分析南京、合肥和海南 3个不同地点的水稻抽穗期 QTL 及QTL 与环境互作。检测到 8个抽穗期 QTL,分别位于第 1、 2、 3、 4、 6、 7、 8染色体上 ,其中 ,第 3染色体上有 2个QTL。单个 QTL 的加性效应大小范围为 1.46天~ 4.5 8天 ,对性状的贡献率在 1.49%~ 12 .2 %之间 ,加性效应总的贡献率为 34 .13%。有 6个 QTL 与环境存在显著互作 ,单个 QTL 与环境互作效应的贡献率在 2 .18%~ 15 .84%之间 ,互作效应总的贡献率为 41.11% ,大于加性效应的总贡献率。位于第 4、 6和 7染色体的 3个 QTL 在 3个不同地点均与环境存在显著互作 ,并且 ,在南京和合肥的互作效应均使抽穗期延长 ,在海南的互作都使抽穗期缩短 ,表现感光性特征。对抽穗期 QTL 检测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


RFLP标记水稻遗传距离及其与杂种优势的关系
《杂交水稻 》 2001 北大核心
摘要:用 12个水稻亲本按NCⅡ设计配组 32个F1杂种 ,以汕优 6 3为对照 ,研究播始历期、株高、穗长及产量因素等 8个性状的杂种优势 ;并以 12个亲本为DNA样品来源 ,通过RFLP分析基因组DNA的多态性 ,由RFLP数据计算的Nei’s遗传距离创建聚类树状图 ,探索利用RFLP标记水稻亲本遗传距离预测杂种优势的可能性。聚类分析结果表明 ,籼稻和粳稻容易被分开 ,普通粳稻又容易与光壳稻、爪哇稻分开。F1杂种 8个性状的杂种优势显示 ,每穗总粒数的优势最强 ,中亲优势平均为 33.46 % ,竞争优势平均为 2 3.10 %。播始历期、株高、穗长、有效穗等 4个性状的中亲优势和竞争优势均表现为粳×粳 <粳×偏粳 <粳×籼。每穗总粒数的中亲优势也表现上述趋势 ,而竞争优势则是粳×粳 <粳×籼 <粳×偏粳。播始历期、株高、穗长的中亲优势和竞争优势与遗传距离之间均达极显著相关。有效穗和每穗总粒数的中亲优势与遗传距离之间达极显著相关 ,而竞争优势与遗传距离之间的相关系数也较大 ,分别达到 0 .33和 0 .2 3。根据聚类图发现普通粳稻亚群内杂种优势较弱 ,亚群间即生态群间的杂种优势较强 ,可以利用光壳稻、爪哇稻选育不同生态群方向的恢复系和不育系 ,配组超强优势的杂交稻组合


转育PEPC基因的杂交水稻的光合生理特性
《作物学报 》 200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高表达的转 PEPC基因水稻 HPTER- 0 1作父本 ,与水稻不育系培矮 6 4 S、 2 9130 S、 70 0 1S以及恢复系 512 9、 4 37进行杂交 ,获得 50 5株后代材料 ,鉴定出 4 2株高 PEPC活性和高光合效率的植株。与其母本相比 ,这些材料的 PEPC活性和净光合速率 (Pn)提高 ,CO2 补偿点降低 ,且 Pn 和 PEPC活性呈正相关 ,r=0 .6 6 6 0 * *。从光合日变化上看 ,转育水稻一天中不同时间的光合速率均显著高于其母本 ,特别中午光合光抑制较轻。从光—光合曲线看 ,其量子效率和饱和光合速率亦显著高于其母本。证明通过杂交可以将转 PEPC基因水稻的高光效特性传递到杂种稻的不育系和恢复系中去 ,为常规育种和生物技术相结合的高光效杂种稻的选育提供了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