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Rice(模糊匹配)
434条记录
CRISPR/Cas基因编辑技术在抗除草剂作物育种中的研究进展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创制和选育抗除草剂的优异新种质是极具成本效益和环境友好的草害控制方式。CRISPR/Cas基因编辑技术具有简单、高效、精准等特点,在作物育种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本研究总结了CRISPR/Cas基因编辑技术在抗除草剂作物育种中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作物除草剂的类型、抗性基因靶标突变位点,及CRISPR/Cas介导的精准编辑技术的发展,并详细介绍了基因编辑技术在抗除草剂作物优异新种质创制方面的应用。最后阐述CRISPR/Cas基因编辑技术所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为创制抗除草剂作物新种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关键词: CRISPR/Cas 精准编辑 除草剂 水稻 抗性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安徽省主要发生水稻病毒病及其综合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安徽农业科学 2025

摘要:水稻是安徽省主要粮食作物,其病毒病防控对保障粮食安全生产至关重要。水稻矮缩病毒(RDV)、水稻黑条矮缩病毒(RBSDV)、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SRBSDV)和水稻条纹病毒(RSV)是安徽稻区的典型病原。通过文献综述,系统总结了上述病毒的病原特性、症状特征、介体传播规律及防治措施,为水稻病毒病的科学治理及高产稳产提供参考。

关键词: 水稻 病毒病 综合防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机插侧深施肥技术的发展及技术要点

中国稻米 2025

摘要: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其产量高低直接关乎国家粮食安全。协调水稻安全生产、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高效利用,已成为我国乃至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领域所面临的重点与难点。水稻机插侧深施肥技术将肥料侧深施用与水稻秧苗的机械移栽融为一体,有效替代了传统撒施肥料方式,具有显著提升肥料利用率、促进水稻生长发育和提高产量等优点。基于作者所在团队多年来的深入研究与丰富实践,紧密围绕侧深施肥技术的发展历程、核心技术要点、限制因素以及相应的参考建议等方面,综述了水稻机插侧深施肥技术的研究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在推广机插侧深施肥技术过程中,应当重视政策扶持与技术创新的有机结合,实现水稻安全生产、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高效利用协调发展,为我国农业向环境友好型和绿色可持续生产模式转型提供支持。

关键词: 水稻 机插侧深施肥 资源高效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安徽省十种水稻主栽品种对褐飞虱的抗性鉴定

湖北农业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采用经过改良的国际水稻研究所标准苗期集团筛选法和成株期鉴定法,对安徽省内主栽的10个水稻品种的褐飞虱抗性进行了鉴定.苗期鉴定结果表明,在测试的10个品种中,高感褐飞虱9级的品种7个,感褐飞虱7级的品种3个.成株期的鉴定结果与苗期存在一定的差异,10个品种中,有6个品种的成株期抗性等级鉴定高于苗期,其余4个品种保持不变.

关键词: 水稻 主栽品种 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ål)](BPH) 抗性鉴定 抗性等级 安徽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耐热性鉴定技术体系的研究

杂交水稻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水稻抽穗扬花期遭受高温胁迫会严重限制其高产和稳产,选育优良的耐热品种是解决水稻热害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批量且有效地鉴定品种耐热性是耐热品种选育的重要环节,但目前水稻耐热性鉴定技术体系中界定温度的设置却不尽相同.结合历史气象数据,模拟田间高温,以高温结实率(HTx)为指标,对耐热性鉴定体系中界定水稻品种耐热性差异的温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基于标准化温度区间设置8组试验,分别处理第1批材料,处理组最高温度为39.0 ℃时,各品种高温结实率差异最明显;在温室设定3组不同的温度,分别处理第2批材料,在第2组处理(39.0 ℃)中,各品种高温结实率差异最明显;综上,筛选出区分水稻品种耐热性的最高界定温度为39.0 ℃.

关键词: 水稻 抽穗扬花期 耐热性 高温结实率 界定温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堆肥替代化肥还田配施菌悬液对水稻产量品质及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江苏农业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堆肥还田在农业生产中是对化肥减量施用的有效措施之一,为了在减少化肥施用量的同时达到增产的目的,采用秸秆堆肥替代化肥配施微生物菌悬液的方法,以秸秆堆肥替代化肥为主区(A),微生物菌悬液(固氮螺菌、复合菌悬液)为裂区(W)设计试验,研究不同比例堆肥还田配施菌剂后对水稻生长发育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从而为秸秆有效还田及土壤酶活性变化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与对照CKW0(750 kg/hm~2复合肥+450 kg/hm~2尿素)相比,A1W0处理(607.5 kg/hm~2复合肥+405 kg/hm~2尿素+75 t/hm~2堆肥)、A2W0处理(540 kg/hm~2复合肥+360 kg/hm~2尿素+10 t/hm~2堆肥)的水稻产量分别提高了15.32%、13.62%;在CK(750 kg/hm~2复合肥+450 kg/hm~2尿素)处理中,W1(喷施固氮螺菌悬液)、W2处理(喷施复合菌悬液)的蛋白质含量分别比W0处理(不喷施菌悬液)增长了4.28%、3.25%;在脲酶活性方面,在A1(堆肥替代化肥10%)处理下,W1、W2处理的脲酶活性分别比W0处理提高了36.65%、7.56%;在CK(750 kg/hm~2复合肥+450 kg/hm~2尿素)处理中,W1、W2处理的Shannon指数分别比W0处理提高了10.39%、3.34%,经过微生物菌剂和堆肥替代化肥还田配合施用,固氮螺菌的效果好于复合菌剂,在不同堆肥还田比例上喷施菌剂,与对照相比,2种菌悬液均能提高水稻产量。其中堆肥替代10%化肥配施固氮螺菌处理对于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养分含量、提高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群落多样性、促进水稻生长、在化肥减量的同时实现水稻增产,具有一定的实践推广意义。

关键词: 堆肥还田 微生物菌悬液 水稻 产量 品质 微生物 群落结构 酶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巢湖流域不同轮作模式对水稻氮磷利用率和经济效益的影响评价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究不同轮作模式对水稻产量和品质、肥料利用率和经济效益的影响,于2022年在环巢湖流域进行田间试验。试验设置12个处理:RWCK,小麦-水稻(不施肥);ROCK,油菜-水稻(不施肥);RMCK,绿肥-水稻(不施肥);RWPK,小麦-水稻(不施氮肥);ROPK,油菜-水稻(不施氮肥);RMPK,绿肥-水稻(不施氮肥);RWNK,小麦-水稻(不施磷肥);RONK,油菜-水稻(不施磷肥);RMNK,绿肥-水稻(不施磷肥);RW,小麦-水稻(常规施肥);RO,油菜-水稻(常规施肥);RM,绿肥-水稻(常规施肥),分析不同处理的水稻产量及构成因子、氮磷累积量、氮磷利用率和经济效益的差异。在常规施肥条件下,水稻产量均超过9.0 t·hm-2水稻产量由高到低的顺序呈现RO>RM>RW的规律,其中RO和RM显著高于RW,RO和RM产量较RW分别提高6.53%与4.90%。在不施肥条件下,水稻产量均超过7.0 t·hm-2,但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在施肥条件下,RM模式能够显著提高土壤全氮和有机质含量,与RW和RO模式相比,平均增幅8.9%和5.4%。施肥条件下,轮作模式对水稻外观品质影响显著。相比RW和RO,RM处理显著降低垩白度与垩白粒率,平均降幅分别为21.6%、16.1%,改善了水稻的外观品质。相比RW,RM和RO处理显著降低直链淀粉含量,增强胶稠度,其中,直链淀粉含量降幅为8.8%,胶稠度增幅为12.8%,改善了水稻的食味品质。在周年作物经济效益方面,相比RW模式,RO经济效益提高了15.6%。在周年氮磷利用率方面,与RW模式相比,RM可以显著提高周年作物氮磷利用效率,其中氮肥利用率提高21.6%,磷肥利用率提高64.3%。对比3种不同轮作模式,产量和周年经济效益方面,稻油模式最高;稻米品质方面,稻肥模式优于稻油与稻麦模式;在周年氮磷利用率方面,稻肥模式最高。因此从综合方面考虑,建议在巢湖流域一级保护区内增加稻肥模式种植面积,在二级保护区内增加稻油模式种植面积。研究结果可为水稻增产增收、提高肥料利用率、减轻农业面源污染压力及优化巢湖流域传统种植模式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水稻 轮作模式 品质 肥料利用率 经济效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安徽省稻田杂草发生现状与防控对策

植物保护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安徽省是我国水稻主产区之一,地处南北过渡带,滨江临淮,区位优势明显,地理、气候环境多样,不同水稻种植区逐渐形成以稗Echinochloa crus-galli、千金子Leptochloa chinensis、马唐Digitaria sanguinalis、杂草稻Oryza sativa等一种或多种恶性杂草为主的差异性分布群落,且伴随耕作及生产活动不断发生演替,对水稻的产量与品质构成严重威胁。目前安徽省稻田杂草防除仍以化学防控为主,单一化学除草剂常年高频超量使用现象突出,带来农业面源污染、农药残留、抗药性等一系列问题,使水稻稳产增收、杂草可持续防控等面临严峻的挑战。笔者在前期跟踪监测和调查走访的基础上,对安徽省稻田杂草发生、为害及防控现状进行了剖析,并针对安徽省当前稻田杂草防除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部分对策和建议,以期为稻田杂草防控提供科学参考。

关键词: 杂草防除 水稻 安徽省 发生现状 化学防控 突出问题 对策建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锌肥对水稻生长·产量和养分吸收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2024

摘要:为探索皖江流域水稻生长发育与营养特性对锌肥的响应,在安徽省宣城市设置不施肥(CK)、农民习惯施肥(FFP)、在农民习惯施肥的基础上分别施锌肥(ZnSO4·7H2O)20和40 kg/hm2(FFP+Zn20和FFP+Zn40)4个处理的水稻田间小区试验,研究锌肥对水稻生长、产量和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与FFP相比,FFP+Zn20和FFP+Zn40增加了水稻千粒重和结实率,其中FFP+Zn40水稻千粒重和结实率的增幅达到显著水平(P<0.05);FFP+Zn40显著增加了水稻产量和净收益,增幅分别为14.5%和15.6%。氮锌配施,有利于水稻成熟期叶、茎鞘和穗的氮、锌含量的增加,其中FFP+Zn40的增幅最高。增施锌肥有利于该区域水稻增产增收和提质,施用N、P2O5、K2O各164、54、126 kg/hm2,配合基肥土施锌肥40 kg/hm2的效果最优。

关键词: 锌肥 水稻 产量 锌吸收 经济效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化肥减量配施生物炭和秸秆对砂姜黑土区水稻产量、养分吸收和土壤碳的影响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砂姜黑土区养分资源高效管理和秸秆资源化利用方式,采用田间定位试验,连续2 a研究化肥减量配施生物炭和秸秆对该区域水稻产量、养分吸收和土壤碳的影响。试验设5个处理:(1)不施肥(CK);(2)常规施肥(100%NPK);(3)化肥减量20%(80%NPK);(4)化肥减量20%+秸秆(80%NPK+S);(5)化肥减量20%+生物炭(80%NPK+B),测定并分析水稻籽粒产量、地上部生物量、植株氮、磷、钾养分含量、土壤总有机碳(TOC)和微生物量碳(MBC)。结果显示,化肥减量20%配施生物炭或秸秆均有利于提高水稻产量和地上部生物量,且生物炭较秸秆的效果更为显著。化肥减量20%配施生物炭(80%NPK+B)处理的水稻产量和地上部生物量较100%NPK处理分别增加5.2%和4.7%,较80%NPK处理分别增加7.9%和7.2%;化肥减量20%配施秸秆(80%NPK+S)较100%NPK处理的水稻产量和地上部生物量分别增加3.4%和3.0%;80%NPK与100%NPK处理的籽粒和地上部生物量无显著差异;化肥减量20%配施生物炭显著提高了水稻地上部N、P2O5和K2O养分累积量,较100%NPK处理分别提高了10.4%、7.2%和20.0%;化肥减量20%配施秸秆可显著提高氮、钾养分累积量,但却同时显著降低了磷素累积量;化肥减量20%配施生物炭或者秸秆,均有利于改善土壤总有机碳的累积,并且显著提高了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含量,其中生物炭提高土壤总有机碳含量效果优于秸秆,而秸秆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效果优于生物炭。综合来看,在沿淮砂姜黑土区,化肥减量20%配施生物炭或者氮钾减量20%配施秸秆可增加或维持水稻产量,提高水稻对养分的吸收能力,利于固碳培肥。

关键词: 化肥减量 生物炭 秸秆还田 养分吸收 土壤碳 水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首页上一页123456...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