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转pepc基因水稻的选育
《江苏农业学报 》 2001 CSCD
摘要:通过基因工程 ,将玉米的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 (pepc)基因导入水稻品种“Kitaake” ,获得高表达的转pepc基因水稻 ,系统选育后 ,获得第 7代稳定种质。转pepc基因水稻的PEPC活性比原种高 2 4倍 ,净光合速率比原种高 5 0 %。以第 7代稳定转基因材料作父本 ,与水稻不育系“培矮 64S”、“2 9130S”、“70 0 1S”以及恢复系“5 12 9”、“Y910 7”、“H9195”、“双九A”和“437”进行杂交 ,获得 80 5株后代材料 ,并从中鉴定出 47株高PEPC活性和高光合效率的植株。这些植株的PEPC活性和净光合速率 (Pn)均高于母本 ,且Pn与PEPC活性呈正相关 ,r=0 666 0 。证明通过基因工程与杂交相结合的方法 ,可将转pepc基因水稻的高光效特性传递到杂种稻的不育系和恢复系中


水稻育种技术的发展方向及产业化开发
《安徽农业科学 》 2001 CSCD
摘要:根据农业科技发展的主要目标以及我省水稻生产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 ,叙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水稻育种技术发展动态和成果以及产业化方向


两系杂交中籼2301S/H7058的高产栽培数学模型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 2001 CSCD
摘要:采用三元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方法 ,研究了秧龄 (x1 )、密度 (x2 )和施纯氮量 (x3)对两系杂交中籼 2 3 0 1S/H70 5 8产量的影响 ,建立起数学回归模型 ,并对模型进行分析和模拟 ,提出在合肥地区该组合夺取高产的农艺措施为秧龄 3 4~ 3 8d ,栽插密度 2 1~ 2 3 .4万穴 /hm2 ,施纯氮量 175 .5~ 2 0 7kg/hm2 。
关键词: 水稻 两系杂交中籼 2301S/H7058 高产栽培 农艺措施 数学模型


水稻旱育秧苗立枯病致病镰刀菌分离、鉴定及致病性测定
《中国水稻科学 》 200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 345份采自安徽凤阳、蒙城、定远等地的水稻立枯病病样进行了分离 ,获得了 5 8个致病的镰刀菌单孢株系 ,经鉴定为 6个种 ,其中以串珠镰刀菌比例最大 ,占 6 0 .35 % ,砖红镰刀菌、尖孢镰刀菌、茄类镰刀菌、半裸镰刀菌、多隔镰刀菌所占比例分别为 10 .35 %、13.79%、5 .17%、6 .90 %和 3.45 %。致病力测定结果表明串珠镰刀菌的致病力最强 ;病菌在根中部和根基部的侵染发病率高于根尖和茎基部。不同培养液培养镰刀菌的滤液可以引起相同或更严重的症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