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全球水稻分子育种计划核心种质苗期耐低磷资源的鉴评与筛选
《安徽农业科学 》 2003 CSCD
摘要:苗期低磷胁迫水培试验表明 :全球水稻分子育种计划核心种质对低磷营养胁迫的调节能力存在着显著的基因型差异 ,表现在分蘖能力、根长、根重等性状明显不同。通过对低磷营养胁迫下水稻根茎性状表现的评价 ,筛选出耐低磷品种资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野败型水稻保持系线粒体特异DNA片段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报 》 200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RAPD技术 ,从水稻野败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珍汕 97A的保持系珍汕 97B中得到一个特异的扩增片段PWP 13。该片段全长 80 8bp ,1~ 14 2区段为正常的cob基因片段 ;14 3~ 372、4 0 6~ 70 7区段与一个报告的嵌合cob基因的同源性分别为 98%、10 0 % ,但由于碱基缺失 ,所推测的氨基酸序列差异较大 ;373~ 4 0 5区段为PWP 13所特有的重复序列 ,70 8~ 80 8区段为未知序列。序列内含有 3组长度分别为 9、31、2 7bp的小重复序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苯达松敏感致死基因的RAPD标记和SCAR标记(英文)
《Acta Botanica Sinica 》 2003 SCI 北大核心
摘要:利用RAPD技术对水稻品种农林 8号 (含苯达松抗性基因Ben)和其突变体农林 8号m (含苯达松敏感致死基因ben)进行标记 ,从 36 0个 10bp寡核苷酸随机引物中筛选出 5个引物产生的 7个RAPD标记。经对多态性标记的克隆和序列分析 ,再设计PCR引物 ,将其中 4个RAPD标记OPG18/ 94 3、OPG18/ 972、OPD10 / 12 4 8和OPF0 3/ 1198转化成SCAR标记SCAR/G18/ 883、SCAR/G18/ 890、SCAR/G18/ 919/ 94 8、SCAR/D10 / 12 37、SCAR/F0 3/ 1186。通过对农林 8号×农林 8号mF2 分离群体 32 0个单株的连锁分析及在 1对含ben基因的近等基因系H12 1和Hben12 1中验证 ,标记SCAR/G18/ 883、SCAR/G18/ 890、SCAR/G18/ 919/ 94 8与Ben或ben基因共分离 ,SCAR/D10 / 12 37与Ben基因的遗传距离为 (14 .8± 2 .1)cM。经Southernblotting分析并结合F2 代分离比例表明 ,标记OPG18/ 94 3、OPG18/ 972及其转化的SCAR标记在基因组中为单拷贝序列 ,且OPG18/ 94 3和OPG18/ 972为一对等位STS位点。这是首次报道与ben或Ben基因相连锁的分子标记。本研究为利用分子标记辅助ben基因的转育及利用图位克隆技术分离ben基因提供了有用的分子标记。
关键词: 水稻 苯达松敏感致死基因 RAPD标记 SCAR标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旱两用稻的研究初报
《安徽农业科学 》 2003 CSCD
摘要:采用外源整体DNA导入法 ,选用在水面具有旺盛生长优势 ,在旱地具有顽强生命力的苋科植物空心莲子草 [(AlternantheraphiloxeroidesGriseb .)别名 :革命草 ,水花生 ]为供体 ,高产抗病的禾本科的籼型优质常规水稻 65 2 7为受体进行科间杂交选育水旱两用稻。结果表明 ,育成的水旱两用稻可以在水栽和旱播情况下正常成熟 ,并表现了强大的增产优势和极强的耐旱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氮肥高效利用水稻育种的现状与展望
《中国农学通报 》 2003
摘要:中国水稻对氮肥的利用率平均仅在 2 8%~ 37%之间 (低于世界一般水平 15~ 2 0个百分点 )。江苏一季的施氮量超过国际公认的的安全标准 (年施氮量 2 2 5kg hm2 )达 2 7 6 %。按此标准 ,则每年至少造成 180万t的氮肥 (纯氮 )的浪费。将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缓释、控释性等有机肥料的施用 ,可提高氮素的利用率 ,但成本太高。中国科学家已在水稻第 12条染色体上检出 1个QTL与氮素利用率关联 ,且表现出显著的加性和显性效应。因此 ,培育适合于不同栽培条件的氮高效新品种 ,是切实可行的。这对于降低氮素肥料的使用量 ,保护环境 ,意义十分重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苯达松敏感致死基因的电子杂交定位及基因预测
《全国作物细胞工程与分子技术育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 2003 CSCD
摘要:水稻苯达松敏感致死基因(ben)在杂交水稻制种生产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研究根据中国水稻全基因组框架序列中的跨叠克隆Contig10968,成功地将与Ben/ben共分离的RAPD标记OPG18/972和OPG18/943步移延伸至8138bp和8103bp。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通过电子杂交将OPG18/972和OPG18/943及步移后的序列定位于第2染色体150.5cM处,进一步将Ben/ben初步定位于第2染色体150.5cM处。通过ORF、启动子及基因预测软件分析,Ben可能是编码某种受体蛋白的基因或者催化6-OH-苯达松与葡萄糖缀合、类似淀粉合成酶的基因,而ben可能是Ben的调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SRI技术本土化研究
《中国稻米 》 2003
摘要:水稻强化栽培技术体系 (SystemofRiceIntensification ,简称SRI)被认为是一种能够帮助水稻品种真正发挥其生物学潜力、遗传学潜力进而增产并节约生产成本 ,保障粮食安全 ,保护生态环境的一种栽培技术体系。但在我国不同生态地区应用有一个技术本土化的过程 ,以筛选适宜超级杂交稻组合为突破口 ,研究适宜栽插密度与方式、控制无效分蘖提高成穗率、人工除草与化除相结合、覆盖“旱润”高效节水灌溉、有机肥与无机肥结合的关键技术 ,并与不同季节茬口的适宜耕作技术有机结合 ,形成我国特色的水稻强化栽培技术体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