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皖稻101产量构成分析及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 2003 CSCD
摘要:皖稻 10 1系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育成的优质中籼新品种。对其产量及构成因素进行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表明 ,4个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贡献的大小依次为有效穗数、结实率、每穗总粒数和千粒重。产量 9.0t/hm2 的合理穗粒结构为 :有效穗( 3 0 0± 15 )万 /hm2 ,每穗总粒数 ( 15 5± 5 )粒 ,结实率 ( 85± 5 ) % ,千粒重 2 6.0g左右。高产栽培的主攻目标是在确保足够有效穗数的前提下适度促大穗 ,协调有效穗数和每穗总粒数的关系 ,并在此基础上稳定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利用同工酶标记水稻亲本遗传差异及其在杂交水稻育种中的利用
《杂交水稻 》 2002 北大核心
摘要:利用淀粉凝胶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显示的同工酶差异 ,分析 17个杂交水稻亲本、3个新株型株系和2 2个光壳稻、爪哇稻品种的遗传差异 ,研究光壳稻和爪哇稻及其与温带粳稻之间的关系 ,探索同工酶标记水稻亲本遗传差异在杂交稻育种中利用的可能性。在本研究中 ,8个同工酶 18个多态性位点至少在 2个基因型间存在差异。每个具有多态性的酶谱带分别以 1和 0记录存在与否 ,由同工酶数据计算的Nei’s遗传距离创建聚类树状图。聚类分析结果表明 ,籼稻和粳稻容易被分开 ,普通粳稻与光壳稻、爪哇稻混合聚在一起 ;光壳稻与爪哇稻之间的遗传距离要比它们与普通粳稻之间的遗传距离小。利用光壳稻、爪哇稻选育不同生态群方向的恢复系和不育系 ,已配组育成了强优势的杂交稻组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离子束介导水稻转基因植株后代的维管束和光合速率的研究
《作物学报 》 200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来源于离子束介导的水稻转基因植株第 7代的 8个株系及原受体品种和两个对照水稻品种的穗颈节下第一节间维管束数量和光合速率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转基因株系的维管束数量比原受体品种和一个对照品种较多 ,且光合效率也较高 ,而且转基因株系维管束外围的薄壁细胞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形态上都比对照品种既多又大 ,所有这些都表明转基因株系不仅明显地区别于原受体品种而且优于原受体品种和对照品种 ,同时也暗示 C4 植物玉米的全套DNA转入 C3植物水稻是切实可行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线粒体DNA中与雄性不育有关特异片段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遗传学报 》 2002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该项研究利用RAPD技术 ,对野败型、矮败型和BT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保持系 ,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 ,分离到 6条不育系特有的扩增片段 ,并对野败型、矮败型不育系共有的片段进行了Southern分析、DNA序列分析和SCAR验证 ,该片段全长 1879bp ,包含 6个开放阅读框架和 8对重复序列。BLAST分析表明 ,该片段部分区域与Elytrigiaelongata、小麦线粒体tRNA Asp基因上游一段序列同源。并对该片段在线粒体DNA中的可能位置等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水稻 细胞质雄性不育 mtDNA RAPD 序列分析 SCAR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国科”复合生物肥在水稻上的应用效果
《安徽农业科学 》 2002 CSCD
摘要:采用不同处理方法 ,在浸种催芽及移栽后的不同时期 ,用不同的水稻品种 (组合 ) ,对“国科”复合生物肥在水稻上的应用效果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 :施用“国科”复合生物肥能使水稻增产 ,增产幅度 0 .7%~ 8.2 % ,最佳施用方法和施期为 :用河水或井水将药剂稀释 2 5 0倍左右 ,浸种 2 4h后催芽 ,在返青期根施 ,隔 7d再施 1次。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