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一串红盆花标准化生产技术
《农技服务 》 2014
摘要:本文是笔者在生产第一线工作10余年的经验心得,对一串红盆花标准化生产关键技术:即品种及种子选择、工厂化种苗生产核心技术、上盆、花期调控、病虫害防治等作了详细介绍。


优质抗虫棉花杂交种皖棉优1号的选育
《中国棉花 》 2014
摘要:皖棉优1号是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选育的优质抗虫棉花杂交种,以改进现有杂交棉纤维品质为主攻目标,选择高纤维比强度的优质材料作母本,高产、高衣分的材料作父本,通过杂种优势利用聚合优质与高产性状;在产量不低于对照种的基础上,改善纤维品质,提高纤维比强度。2013年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皖棉2013007)。1选育过程2005年以Acala SJ-5为母本,泗棉4号选系


氟酰胺在稻田环境中的残留行为及安全性评价
《农药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氟酰胺在稻田环境中的残留消解情况。[方法]样品采用分散固相萃取-气相色谱法。[结果]氟酰胺在糙米、稻壳、植株、田水和土壤中的平均回收率在87.00%~98.84%之间、标准偏差在0.57%~2.31%之间、变异分数在0.58%~2.44%之间;氟酰胺的最小检出量为1.0×10-11g,在糙米、稻壳、植株、田水和土壤中的最低检测质量分数分别为0.02、0.1、0.05、0.02、0.02 mg/kg。2011—2012年在安徽、湖南和广西试验结果表明:水稻植株中降解半衰期为1.9~5.3 d,稻田水中降解半衰期为1.8~5.1 d,稻田土壤中降解半衰期为4.8~7.7 d;20%氟酰胺·嘧菌酯水分散粒剂以450 g a.i./hm2(1.5倍推荐高剂量)、300 g a.i./hm2(推荐高剂量)施药剂量,施药3、4次,采收间隔期为20、30 d,糙米中氟酰胺的最终残留量最高为0.63 mg/kg(低于2.0 mg/kg)。[结论]中国规定糙米中氟酰胺的最大残留限量值(MRL)2.0 mg/kg,以此依据,20%氟胺·嘧菌酯水分散粒剂用于防治水稻纹枯病,于水稻纹枯病发病初期田间喷雾,最高用药量450 g a.i./hm2,最多施药4次,氟酰胺安全间隔期为20 d。


浅析淮南市潘集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规划
《中国农学通报 》 2014 CSCD
摘要:浅析了淮南市潘集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规划,对规划的背景、示范区现状、规划意义、规划目标、示范区的空间结构布局和功能分区以及规划的创新进行了充分的分析。淮南是全国重要的大型煤炭生产基地,面临着资源枯竭的危机和产业转型的机遇,综合示范区现有农业资源禀赋、产品定位、空间分布、市场区位和交通条件等因素,通过不同功能区的培育和交通系统的完善,因地制宜,针对性地提出了现代农业的规划,形成六区一带的总体格局,将蔬菜、粮食、循环养殖、加工物流、观光农业等产业及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为采煤塌陷区产业转型提出了有效的现代农业的规划思路,促进潘集区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给当地带来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给类似地区的发展提供参考。


“生物-绿色-PBio-green”对水稻经济性状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 2014
摘要:[目的]为了解"生物-绿色-PBio-green"微生物添加剂在水稻生产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45 kg/hm2用量,分别作为基肥、分蘖肥、穗肥同普通肥料混合一起施下。供试品种为丰两优4号(迟熟杂交稻)。[结果]在添加剂用量为45 kg/hm2的情况下,水稻产量显著提高,主要体现在结实率的提高和实粒数的增加。施用时期以穗期追肥效果最佳,对水稻的加工品质和食味品质几无影响。[结论]该研究可以为微生物添加剂在农业生产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生物-绿色-PBio-green 水稻 性状


稻米中己唑醇的残留检测
《应用化工 》 2014 CSCD
摘要: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用5%的己唑醇悬浮剂喷洒水稻。采用气相色谱检测己唑醇在稻米中的残留量与降解规律。结果表明,己唑醇在稻米中的最小检出量为1.0×10-12g,最低检测浓度为0.002 mg/kg。稻米中己唑醇的添加浓度为0.002~0.2 mg/kg时,平均回收率为76.44%~85.52%,相对标准偏差为1.03%~1.76%,相对保留时间为11.7 min。5%己唑醇的最高制剂用药量为100 g/Mu,最多可施药3次,间隔期为45 d。


秧龄和二次化控对机插水稻毯状育苗综合素质及产量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烯效唑对移栽水稻影响机制,以两系杂交中籼稻徽两优6号为材料,培育毯秧苗,设置4种秧龄,并于一叶一心期叶面喷施不同浓度的烯效唑进行二次化控处理,考察秧苗素质并跟踪考察栽插质量和产量。结果表明:1随着秧龄的延长,秧苗综合素质下降,与对照20 d秧龄的秧苗素质相比,超秧龄秧苗尤其是严重超秧龄,秧苗素质和秧块状态迅速恶化,表现为株高增加,叶片丙二醛含量增加,发根力和根系活力降低,栽插质量下降,移栽后活棵慢;和20 d秧龄相比,25 d、30 d和35 d秧龄栽插水稻最终产量分别减产1 403.55 kg/hm2、1 995.75 kg/hm2和2 920.95 kg/hm2;21叶1心期叶面喷施烯效唑二次化控处理可明显提高秧苗素质,与不喷施的对照相比,化控处理的秧苗株高、叶片丙二醛、漏插率、伤秧率、全漂率和翻倒率均明显降低,而百株干重、茎基宽、绿叶数、根数、发根力、根系活力、出苗率、株高整齐度、根系盘结力等则明显提高;与对照相比,水稻产量增加9%~32%;3不同秧龄对化控强度要求不同,适栽秧龄期,各浓度处理间并无显著差异;而超秧龄初期和中期阶段时烯效唑作用效果随喷施浓度的增加而越发显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