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植茶年限茶园土壤pH缓冲容量
《应用生态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长期植茶对土壤pH缓冲容量(pHBC)的影响,以安徽郎溪和祁门茶园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连续植茶10、15、20、25、30年的茶园土壤酸碱缓冲容量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酸碱滴定法适用于茶园土壤pHBC的测定,酸碱加入量与pH值在酸碱滴定曲线的特定突跃段(pH4.0~6.0)呈近似直线关系,可通过线性拟合方程计算pHBC.两地茶园土壤的pHBC随着植茶年限的增加均呈下降趋势,郎溪茶园和祁门茶园土壤pHBC的下降速率分别为0.10和0.06 mmol·kg-1·a-1.茶园土壤pHBC与阳离子交换量、土壤有机质、盐基饱和度、物理性质黏粒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而与交换性酸总量及交换氢含量呈显著负相关.


安徽省城镇化发展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因素分析
《湖北农业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基于1978-2012年安徽省的粮食产量、城镇化率等时间序列数据,采取构建VAR模型的计量方法,实证分析安徽省粮食生产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从短期来看,城镇化率对粮食产量产生抑制作用,主要是由于当前安徽省城镇化质量不高,依赖于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粮食产量主要依赖于有效播种面积、化肥投入和劳动力来提高;从长期来看,当城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城镇化带来的成果反哺农业,弥补城镇化带来的不利因素,粮食生产投入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还需要依靠国家财政,农民投资农业的可能性很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严格保护耕地、建立基本良田永久保护区、加快城镇化发展等相关政策建议。


安徽省砂姜黑土地区甘薯钾肥适宜用量研究
《作物杂志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商薯19淀粉含量高、食味优、产量高,具有适合食用及加工的双重性能,是当前安徽省砂姜黑土地区甘薯主栽品种。甘薯为喜钾作物,根据土壤钾素含量状况,经济合理施钾肥,是甘薯栽培高产高效的基础。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钾肥用量对甘薯产量、钾素吸收及钾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甘薯块根产量、植株钾素累积量随施钾量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在本试验条件下,最高产量施钾量为266.98kg/hm2,最佳经济施钾量为161.75kg/hm2。甘薯钾素生理效率、钾素利用效率、钾肥农学利用率、钾肥效率和钾肥利用效率均随钾肥用量的增加而下降。施钾量为K2O 75kg/hm2时,甘薯钾肥利用效率最高。综合产量水平、经济效益、土壤钾素含量状况,在砂姜黑土区甘薯栽培上K2O用量为75~150kg/hm2是较为适宜的。


烟叶还原糖与烟叶、土壤主要化学成分的关联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烟叶还原糖与烟叶、土壤主要化学成分的关系,研究了壤土及粉砂质土2种土壤条件下15种烟叶化学成分(还原糖、尼古丁、全钾、氯、蛋白质、全氮、全磷、Mg、Ca、Fe、Mn、Cu、Zn、K/Cl及糖/尼古丁)和6种土壤成分(Cu、Zn、Fe、Mn、K及土壤pH)的相互影响,结果表明,Fe对还原糖有正向促进作用,Ca对还原糖的提高有抑制作用,提高Cu、Zn、Ca,降低Fe含量可以降低还原糖含量。可见,调整烟叶、土壤主要化学成分可以调节烟叶还原糖含量,进而优化皖南烟叶挥发性香气物质含量、提高烟叶品质。


转基因水稻恢复系及其F_1代Bt蛋白的时空表达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以抗虫水稻恢复系9311(Bt)及其杂交种F1(Bt)为研究材料,以非转基因的9311为阴性对照,利用ELISA方法研究9311(Bt)及F1(Bt)各生育时期可溶性总蛋白和Bt蛋白的时空变化规律,为转Bt基因抗虫水稻的安全监管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外源基因的导入没有引起水稻组织中可溶性总蛋白含量的明显变化;9311(Bt)的Bt蛋白表达量在整个生长周期的各个部位均高于相应的F1(Bt)植株;同一植株不同组织器官中Bt蛋白表达量为:叶片>胚乳>颖壳及茎秆>根;同一植株不同发育期叶片Bt蛋白的测定结果整体表现为:营养生长阶段>生殖生长阶段>成熟衰老阶段。研究结果为转Bt基因抗虫水稻适宜检测时期的选择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