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氮肥运筹对江淮麦区饲料大麦籽粒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给江淮麦区饲料大麦生产氮肥合理施用提供参考,于2012-2014年连续2年以盐丰1号和扬饲麦1号2个饲料大麦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氮肥用量与运筹比例对大麦籽粒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用量增加使2个品种的产量随之增加,施氮量从A1(90 kg/hm2)增至A2(210 kg/hm2)时,盐丰1号、扬饲麦1号平均产量分别增加16.4%,31.6%,施氮量从A2增至A3(330 kg/hm2)时,处理间产量差异不显著;相同施氮量不同运筹比例对2个品种产量影响不明显;对于籽粒品质,施氮量从A1增至A2时,盐丰1号与扬饲麦1号籽粒蛋白质含量增幅分别为8.6%~10.2%和8.8%~10.8%,施氮量从A2增至A3时,籽粒蛋白质含量也有增加,但未达显著水平;施氮量的增加使2个品种籽粒淀粉含量略有下降,但降幅不明显;相同施氮量不同运筹比例对2个品种籽粒品质影响不显著。氮肥处理下产量与农艺性状相关分析表明,用氮肥来调控大麦产量可能主要是通过调控穗粒数与穗数来实现增产。综合考虑,建议在江淮麦区生产上大麦氮肥施用方案为,总施氮量为210 kg/hm2,氮肥运筹比例为基肥∶拔节肥∶穗肥以5∶2∶3或6∶2∶2为宜。


太湖浮游纤毛虫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生态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定量蛋白银染色法,对太湖浮游纤毛虫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同时用多元统计方法分析生物和非生物因子对其影响。在全湖设置32个点位进行季度采样,共检出117种纤毛虫,隶属于3纲、15目、78属,其中95种鉴定到种的水平。纤毛虫平均丰度27 170个/L(1 500—139 150个/L),平均生物量600.6μg/L(16.7—8736.0μg/L),以寡毛目、前口目、盾纤目、缘毛目和钩刺目为主。优势种包括:浮游藤壶虫、趣尾毛虫、顶口睥睨虫、银灰膜袋虫、水生钟虫复合种、钟形钟虫、杯铃壳虫、双叉弹跳虫、大弹跳虫、短列裂隙虫、小裂隙虫、圆筒状似铃壳虫。纤毛虫群落结构空间异质性较高,丰度上呈现从南向北、从敞水区向沿岸河口区逐渐增加的趋势;北部湖区以小个体的寡毛目、盾纤目、前口目为主,而南部主要以大个体的寡毛目为主;从功能摄食类群上看,北部各点以食菌种类为主,而南部以食藻种类居多。该类群季节变化明显,于夏季出现丰度峰值,生物量是冬、夏季显著高于春、秋季。通过CCA多元分析发现,太湖纤毛虫群落结构差异主要与水体营养水平、桡足类数量和pH值等有关,且在不同季节由不同的环境因子调控。
关键词: 定量蛋白银法 太湖 浮游纤毛虫 生物多样性 时空分布 多元分析


日粮蛋白水平对育雏育成期淮南麻黄鸡生长发育的影响
《畜牧与兽医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探讨日粮蛋白(CP)水平对淮南麻黄鸡种鸡育雏育成期生长性能、体尺及第二性征和生殖器官指标的影响,选择1 350只2周龄淮南麻黄鸡母鸡,随机分为高蛋白(HP)、中蛋白(MP)和低蛋白(LP)3个处理组,每个处理3次重复,每次重复150只,试验3个阶段日粮蛋白水平由低到高依次为,2~6周16.0%、18.0%、20.0%,7~11周13.5%、15.0%、16.5%和12~18周13.0%、14.0%、15.0%,其他各阶段处理组间日粮组分和营养水平基本保持一致。结果显示:第6周末平均体重,HP组显著高于LP和MP组(P<0.05),而对其他各阶段的各项指标的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3~5周HP和MP组的平均胫长均显著高于LP组(P<0.05),而HP和MP组之间平均胫长的差异不显著(P>0.05);除在第14周时,HP组的胫围显著高于MP、LP组,蛋白水平对育成期胫长、胫围的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在第15周MP组肉垂高度显著高于LP组,16周冠长、冠厚HP组显著高于LP组(P<0.05),日粮蛋白水平对其他周龄的各项体尺指标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日粮蛋白水平对育成期卵巢和输卵管各项指标均无显著影响(P>0.05)。0~6周,在代谢能为11.96 MJ/kg时,日粮适宜蛋白水平为20.0%;7~11周,在代谢能为11.73 MJ/kg时,日粮适宜蛋白水平为15.0%;12~18周,在代谢能为11.69 MJ/kg时,日粮适宜蛋白水平为14.0%。


磷肥对绿豆及其根瘤生长的影响研究
《现代农业 》 2014
摘要:以夏季绿肥铜山小绿豆为材料,通过盆栽试验研究磷肥用量对绿肥及其根瘤生长和养分吸收积累的影响。试验设6种磷肥水平,分别为P0、P1、P2、P3、P4、P5(随过磷酸钙施入磷量分别为每千克土0、35、70、140、280、560毫克磷)。结果表明,适当增施磷肥能促进铜山小绿豆及其根瘤的生长和养分吸收积累,铜山小绿豆在高量磷肥(施入280毫克磷/千克土)时生长最好,养分吸收积累最多,鲜草产量和营养价值最高,磷肥利用率也在此时最高,但磷肥施用过多则使绿肥及其根瘤生长不良,营养价值降低,产量降低。
关键词: 磷肥用量 铜山小绿豆 根瘤 养分积累量 肥料利用率


不同土壤水分调控对夏黑葡萄生长的影响
《现代农业科技 》 2014
摘要:为了解不同灌水量对夏黑葡萄生长的影响,在不同栽培模式下,分别设置4个水分调控处理,观测各处理生长期内葡萄的生长指标:新梢长度、新梢节间长度、新梢粗度、百叶鲜重、叶面积等。结果表明:不同水分处理对成龄葡萄生长具有显著影响。葡萄新梢长度、新梢粗度和叶面积的生长变化在不同栽培模式下随着灌水量增加而增加,且露地栽培下生长量比避雨栽培下生长量大。在露地栽培下,夏黑生长量为灌3次水处理>灌2次水处理>灌1次水处理>不灌水处理。在避雨栽培下,灌3次水加覆膜能满足葡萄生长的需要。


优质、抗病大豆新品种蒙01-38选育及栽培技术
《安徽农业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阐述大豆新品种蒙01-38的选育过程及栽培技术要点。[方法]蒙01-38由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于2001年以合豆3号为母本,阜9027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经系谱法选择和海南加代选育而成。描述了该品种的产量表现及品种特征特性,并介绍了其栽培技术要点。[结果]2010~2011年蒙01-38参加安徽省夏大豆品种区域试验,2年平均产量2 668.8 kg/hm2,比对照品种中黄13增产3.32%,表现丰产、稳产、优质、抗病、抗倒伏。该品种生育期99 d,株高66 cm,单株有效荚数30.9个,单株粒数65.7粒,百粒重20.1 g,子粒蛋白质含量43.86%,脂肪含量21.17%,蛋脂合计65.03%。最佳种植密度为22.5万~30.0万株/hm2,在中高肥力田块易获高产。[结论]蒙01-38是丰产、稳产、优质、抗病、抗倒夏大豆新品种,适宜在安徽沿淮、淮北地区作早中熟夏大豆种植。
关键词: 蒙01-38 优质大豆 抗病品种 品种选育 特征特性 栽培技术


不同剂量的复合酶制剂对肉牛育肥效果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 2014
摘要:[目的]为复合酶制剂在肉牛日粮中的科学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在日粮中分别添加0.1%和0.2%的复合酶制剂,探讨不同剂量酶制剂对肉牛生长性能的影响。[结果]添加0.1%和0.2%的复合酶制剂的Ⅰ组和Ⅱ组肉牛的日增重比对照组(Ⅲ组)分别提高14.7%和36.5%,差异极显著(P<0.01)。Ⅰ组和Ⅱ组肉牛的料重比较对照组分别降低17.5%和30.6%,差异极显著(P<0.01)。添加0.2%的复合酶制剂的Ⅱ组肉牛的育肥效果最好。[结论]在肉牛饲料中添加复合酶制剂可以显著提高其日增重,降低料重比,提高肉牛育肥中的经济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