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大豆硫磷配施的效应研究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 2000 北大核心
摘要:1998年在沿淮和淮北缺硫的砂姜黑土和黄潮土上进行了5个点的大豆S-P配施效应研究的小区试验.试验设7个处理的S-P配比水平:S0P0、S0P36、S36P36、S72P36、S0P72、S36P72和S72P72.试验结果表明,单施P比不施肥的产量虽然提高了3%~29%,但每公顷只增产了43~679 KG,而且大多数的产出低于P的投入,S-P配合施用明显地提高了产量3%~51%,每公顷籽粒的实际增产为140~1185 KG;在5个试验点有3个的增产F值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S-P配施的提高了VCR试验表明,S72 P36的产量最高,增产最多,5个点的VCR为3~12.因此初步认为,在大豆生产中,高S低P是较为理想的S-P组合.在试验的S-P配施效应中S和P各自对增产贡献分析结果发现,S的贡献占了23%~89%,大部分超过50%,S的这个贡献在高P水平下一般较小.S-P配合作用提高了籽粒蛋白质含量2~6个百分点,而单施P的只提高2个百分点左右.S-P配施对籽粒含油率(%)的提高不显著,仅在高P情况下,含油率提高了1个百分点,施P提高了籽粒P含量,而S-P配合则进一步表现了促P作用,但P提高最多的是在低S高P的组合中.


安徽大豆生产中最佳硫水平的研究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 2000 北大核心
摘要:安徽省淮北地区夏粮以大豆生产为主.1997年在该地区的砂姜黑土上进行了大豆五个施硫水平(S0~S4,相当于0、30、60、90和120 KG/HA)的两个小区试验.结果表明,施硫促进大豆生长,增加了干物重及根瘤数.硫肥在盛花期-结荚期表现出来的效果比生育初期的明显,高硫的效果好于低硫处理.硫肥的施用使大豆产量在两个试验点分别增加了27~233 和133~534 KG/HA.第二试验点(龙亢农场)的增产达到了统计上的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两个点因施硫使产投比达到3.5~14.6, 说明施硫的经济效益是令人满意的.从产量的增加,产投比的提高, 以及蛋白质产量等情况来看,初步认为,在土壤MCP-S含量低于25 MG/KG的情况下,每公顷施硫60~90 KG比较适宜.


空间条件对油菜诱变效果的研究——突变类型的观察与筛选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 200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返回式地球卫星搭载甘蓝型油菜种子的试验表明 ,空间条件对油菜种子具有诱导性状变异的作用 ,许多由空间条件诱导的性状变异能够传递给后代。通过对变异后代进行田间筛选 ,获得早熟、丰产、黄色种皮等突变类型 ,为油菜品种改良提供了丰富的遗传变异基础材料


杂交中稻群体数量与质量性状关系的研究
《中国水稻科学 》 200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杂交水稻组合 80优 1 2 1 (中粳 )和协优 5 7(中籼 )为材料 ,进行栽插密度试验 ,以培育数量和质量不同的群体 ,研究群体数量与质量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 ,基本苗数、最高茎蘖数等群体数量性状之间和分蘖穗率、茎蘖成穗率等群体质量性状之间都呈正相关。群体数量与质量性状之间呈负相关 ,其中基本苗数与分蘖穗率、最高茎蘖数与茎蘖成穗率、总颖花数与结实率、有效穗数与平均穗谷重 4对性状间相互关系最密切。在试验条件下 ,有效穗数、平均穗谷重、总颖花数和结实率对产量的直接作用较大 ,因此高产栽培需在适宜穗数和总颖花数的前提下提高结实率和平均穗谷重。


水稻SSR不同检测和分析方法的比较研究
《中国水稻科学 》 200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 1 5对水稻微卫星引物 ,对 1 3个不同类型及来源的水稻基因型材料进行了简单序列重复片段长度的多态性(SSLPs)分析 ,并与不同的检测和分析方法进行了比较。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无论是放射性自显影分析还是荧光标记的自动测序仪分析都比高密度的琼脂糖电泳 (3% Meta Phor agarose)有效。利用荧光标记自动测序系统的 SSLPs分析较之传统的 3 2 P标记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 ,具有以下优点 :(1 )借助于荧光染料标记的丰富内标 ,可以区别几个 bp之差的 SSLPs ;(2 )借助于不同的荧光标记可以在同一样孔里分析多个样品 ;(3)自动给出 SSL Ps片段的长度 ;(4)自动的数据输出和分析 ;(5 )避免了放射性同位素有可能造成的环境污染。因此 ,该方法具有快速、高效的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