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60)Co辐照对水稻基因组DNA诱变的分子生物学效应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 2002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水稻品种农林 8号及其60 Coγ射线辐照突变体农林 8号m为研究材料 ,选用 36 0个 10碱基寡核苷酸随机引物 ,利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标记技术筛选出 1个引物OPG18在农林 8号和农林 8号m之间表现出共显性的多态性 .通过对该共显性标记的克隆和序列分析表明 ,突变体农林 8号m与农林 8号相比有 2 9bpDNA片段的缺失 .研究结果为60 Coγ射线辐照导致植物基因组DNA缺失提供了一个最直接明确的证据 .


杂交对安徽白山羊生长发育性能的影响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 200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安徽白山羊及其二元杂交 (波×安 ,萨×安 )、三元杂交 (波×萨×安 ,马×萨×安 )和级进杂交 (波×波×安 )的生长发育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无论是二元杂交、三元杂交还是级进杂交 ,都能提高安徽白山羊的生长发育速度。二元杂交和三元杂交组合在 6月龄前生长较快 ,6月龄后变慢 ;级进杂交在 8月龄前生长发育较快 ,8月龄后生长发育速度变慢。随着波尔山羊基因含量的增加 ,生长发育速度加快。


用SSR标记比较亚洲栽培稻与普通野生稻的遗传多样性
《中国农业科学 》 200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 30对SSR引物比较了 5 2份不同生态型的栽培稻和 34份不同省 (区 )的普通野生稻 (简称CWR)的遗传多样性 ,发现在 2 84条多态性带中 ,有栽培稻特异带 15条 (5 .2 % ) ,普通野生稻特异带 117条 (41.2 % ) ,栽培稻与普通野生稻的差异主要来自野生稻。栽培稻和普通野生稻的平均基因多样性分别为 0 .6 7和 0 .9,每一位点在栽培稻中的等位基因平均为 5 .3,而在野生稻中平均为 9.6 ,栽培稻中的等位基因数仅为野生稻的 6 2 % ;野生稻材料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 0 .80 11,远大于栽培稻品种之间的 0 .6 6 0 3,说明野生稻的遗传多样性大于栽培稻。此外 ,籼稻品种与粳稻品种之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也明显大于籼、粳亚种内品种间的遗传距离 ,表明籼粳分化是亚洲栽培稻遗传分化的主流。聚类分析结果表明 ,SSR标记既能较好地将栽培稻与野生稻分开 ,又能较好地进行籼粳稻的分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