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优质高产抗病杂交中籼新组合两优531
《杂交水稻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两优531是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用自育的籼型温敏不育系5308S与恢复系R131杂交配组育成的两系杂交中籼新组合,具有米质优、高产、抗病、适应性广等特点。2018年9月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作中稻栽培。


安格斯牛×大别山牛杂交牛生长发育特性和屠宰特性研究
《中国牛业科学 》 2019
摘要:[目的]研究安格斯牛对大别山牛的杂交效果。[方法]对安格斯牛×大别山牛杂交F1代(安—大F1)和大别山牛各24头进行了初生、6月龄、12月龄和24月龄体重和体尺性状测定,对照组和试验组各随机选择3头持续育肥至24月龄后进行了屠宰测定。[结果]安—大杂交F1代牛具有较高的杂种优势,安—大杂交F1代牛初生、6月龄、12月龄、18月龄和24月龄体重和体尺指标均明显优于大别山牛;24月龄时安—大杂交F1代的宰前体重极显著高于大别山牛(P<0.01),胴体重和净肉重均显著高于大别山牛(P<0.05)。[结论]用安格斯牛与大别山牛杂交,杂交效果明显,具有较高的推广及应用价值。


5个引进猪种与圩猪杂交后代的屠宰性能及肉质性状比较分析
《中国畜牧杂志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为筛选地方品种圩猪的最佳杂交父本,实验选择巴克夏猪、杜洛克猪、皮特兰猪、大白猪和长白猪分别与圩猪母猪进行杂交,杂交后代体重达90 kg时进行屠宰,进行肉质和肌肉成分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杜×圩、巴×圩被毛全黑,皮×圩除额头有块白毛外,其余被毛全黑,大×圩和长×圩猪被毛以白毛为主,伴有少许黑斑;皮×圩的屠宰率性能最佳,主要体现在屠宰率最高、背膘最薄、眼肌面积最大,其次为杜×圩猪;杜×圩在肉色评分、大理石纹评分、L_(24h)、a_(24h)、b_(24h)、失水率、肌肉总脂肪和游离脂肪含量均优于其他4个杂交组合;皮×圩的肌肉总蛋白质含量、肌肉总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和鲜味氨基酸含量均最高;各杂交猪的必需氨基酸、鲜味氨基酸占总氨基酸的比例均差异不显著(P>0.05)。综上所述,建议选择杜洛克猪为生产优质黑毛猪肉的杂交父本;若只考虑生长性能和高瘦肉率,以皮特兰猪为宜。


辣椒新品种‘皖椒101’
《园艺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皖椒101’辣椒是以自交系‘H-07-15-8’为母本,自交系‘H-05-102-4’为父本配制的一代杂种。果实螺丝羊角形,纵径19.2 cm,横径4.2 cm,肉厚0.21~0.25 cm;果面有褶皱,光泽较好;平均单果质量60 g,味辣,商品性好。早春大棚设施栽培产量45~60 t·hm~(-2)。耐低温弱光,抗疫病和病毒病。适宜安徽及长江流域设施保护地栽培。


江淮杂交中籼水稻品质性状基因型与播期互作的AMMI模型分析
《中国稻米 》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为明确杂交中籼水稻在江淮地区种植的适宜播期,提高稻米品质,选用3个杂交中籼水稻品种(系)分5个播期,利用AMMI模型对其营养食味品质性状(糊化温度、胶稠度、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进行了稳定性和适应性分析。结果表明,糊化温度、胶稠度、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4项指标在基因型间、播期间及基因型×播期互作间的方差均达到极显著水平,这4项指标的交互效应主成分值(IPCA)差异也达到显著水平;穗期(抽穗至成熟期)平均气温较高、累计日照时数长、气温日较差大,有利于杂交中籼水稻品质的提高;3个参试品种(系)营养食味品质稳定性表现为新两优6号>两优1128>丰两优4号,5个播期对杂交中籼水稻品质影响表现为4月20日>5月10日>5月20日>4月30日>5月30日。


再生稻种植产量差形成的研究
《华北农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安徽省沿江地区再生稻种植产量差形成的原因,筛选出该地区适宜的再生稻种植品种,以9个杂交水稻品种为试材,比较分析了其头季和再生季生育期、再生力、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等性状。结果表明,在产量构成因素中,造成不同品种头季稻产量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单位面积上的有效穗数;导致再生季产量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单位面积上有效穗数和每穗着粒数。准两优608再生季单产5.27 t/hm~2,2季综合产量高达13.59 t/hm~2,可作为该地区再生稻种植的优选品种;皖稻119和新两优6号头季产量高,再生力较强,再生季产量潜力大,可以作为该地区再生稻种植的候选品种。研究表明,生产中可通过增加单位面积上有效穗数,主攻大穗,并在维持较高结实率的基础上提高千粒质量以实现再生季产量增加和获得2季综合高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