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生物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对设施西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园艺与种苗 》 2021
摘要:[目的]探讨生物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对设施西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方法]以设施西瓜为研究对象,共设置3个施肥处理,分别为不施肥(CK1)、常规施肥(CK2)、生物有机肥+80%常规施肥(BOF),研究各施肥处理西瓜的农艺性状和产量。[结果]与CK1和CK2相比,BOF处理西瓜单瓜重分别显著提高120.0%~128.1%和13.2%~17.7%,产量分别显著增加99.5%~134.7%和8.2%~9.8%。BOF处理西瓜的可溶性糖和VC含量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且BOF处理的中心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最高,与CK1和CK2相比,分别显著提高了30.1%~37.2%和13.7%~16.3%。[结论]生物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在设施西瓜生产中应用具有可行性。
关键词: 设施西瓜 生物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 产量 品质


有机氮不同替代量对西兰花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 2021
摘要:研究不同有机氮替代量对西兰花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为该地区西兰花优质高产技术应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有机替代能够不同程度地提高西兰花产量和品质。相较于不施化肥和全量化肥处理,有机替代处理西兰花产量分别提高30.6%~43.7%和4.7%~15.3%,其中有机氮替代30%时产量增加幅度最大。西兰花硝酸盐含量在有机氮替代30%时较不施化肥处理降低12.9%,替代50%时提高26.2%;维生素C含量在有机氮替代30%和50%时分别增加21.0%和2.9%。有机氮替代对西兰花还原糖含量的影响不明显。该试验条件下,有机氮替代30%时最有利于提高西兰花产量及品质。


播期对不同品种大麦饲草及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播期对不同品种大麦饲草及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设置4个播期(因素A),以4个多棱饲料大麦品种(因素B)为材料,比较分蘖期饲草及成熟期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差异。结果表明,播期对饲草产量影响较大,对籽粒产量影响较小。早播能增加刈割次数,提高饲草产量,其中播期A1(9月30日)饲草鲜质量(12.44 t/hm2)和干质量(1.49 t/hm2)最高。品种间饲草及籽粒产量差异均显著。品种B2(皖饲啤14008)饲草鲜质量(10.51 t/hm2)和干质量(1.38 t/hm2)最高,籽粒产量(1.82 t/hm2)居第2位,品种B1(扬饲麦1号)籽粒产量最高(3.58 t/hm2),饲草鲜质量(9.00 t/hm2)和干质量(1.17 t/hm2)居第2位,两者均可作为饲草及籽粒兼用型品种。播期对饲草品质影响较大,对籽粒品质影响较小。播期间饲草品质除酸性洗涤木质素含量差异不显著,其他性状差异均显著,其中播期A2和A4相应性状值较高。品种间饲草品质基本无差异,参试材料均可用作优质饲草。品种间籽粒品质差异明显,其中品种B2蛋白质含量最高,品种B1淀粉含量最高,表明可以选择品种,改善饲料品质。播期与品种间互作对饲草产量有一定影响,对其他性状基本无影响。综合以上分析,冬麦区选用皖饲啤14008或扬饲麦1号,于9月30日播种,能实现优质饲草与籽粒兼收。


优化管理对设施辣椒养分吸收·品质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 2020
摘要:为探明不同优化管理模式对设施辣椒养分吸收、品质和经济效益的影响.通过田间试验,设置了农户习惯管理(FP)、农民习惯管理+土壤改良(OPT1)、农民习惯管理+土壤改良+优化群体(OPT2)和土壤改良+优化群体+水肥优化处理(OPT3)4个处理,主要研究了辣椒干物质累积、养分吸收、辣椒素、VC、产量和经济效益等对不同优化管理模式的响应.结果表明,FP和OPT1之间各指标的差异不显著.与FP相比,OPT2处理辣椒的地上部干物质积累、氮、磷和钾吸收量分别增加了14.1%、16.8%、11.4%和15.5%,OPT3处理辣椒的地上部干物质积累、氮、磷和钾吸收量分别增加了22.3%、28.5%、25.2%和21.8%,优化水肥管理可提高辣椒的品质,OPT3处理的辣椒素和VC含量较农户习惯分别显著增加了19.9%和22.7%.OPT3处理辣椒的平均产量最高,达48556 kg/hm2,平均纯收益为459134元/hm2.因此,集成土壤改良、群体密度优化和全生育期养分调控的优化管理模式能够提高设施辣椒的干物质积累、养分吸收和品质,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不同品种茭白贮藏期间的品质及外观商品性变化比较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 2020 CSCD
摘要:为筛选出耐贮藏茭白品种和最佳贮藏时间,以6个品种带壳新鲜茭白为试验材料,在(1±1)℃温度下进行贮藏,分析随着贮藏时间的变化,茭白还原糖含量、维生素C含量、粗蛋白含量、粗纤维含量、含水量、表皮色泽等品质及外观商品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6个供试品种的还原糖含量在整个贮藏期间持续下降且后期下降幅度比前期大;维生素C含量在贮藏1~15 d期间,下降幅度为8.05%~32.06%,贮藏60 d时供试品种的维生素C含量在32.4~34.2mg·kg~(-1)之间;粗蛋白含量在贮藏后期下降幅度比前期大,其中浙茭3号、浙茭6号、浙茭7号和六安茭降幅在40.0%左右;贮藏期间各品种的粗纤维含量均呈上升趋势,其中浙茭3号在贮藏60d时纤维素含量比入贮时增加了127.58%;含水量在贮藏期间保持缓慢下降趋势。综上,贮藏30 d,各供试品种均能保持较好的商品性,但品质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贮藏45 d,浙茭6号、浙茭3号和六安茭还能保持较好的外观商品性,但品质下降较明显;贮藏60 d,只有六安茭还能保持较好的外观商品性,但品质变差。


配方肥配施锌肥和硫肥对小麦的提质增效作用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 2020
摘要:为探明配方肥配施锌肥和硫肥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在安徽省小麦主产区宿州的西二铺村和湖町村分别设置了农民习惯施肥(CK)处理、配方肥处理、配方肥分别配施锌肥和硫肥处理以及同时配施锌肥和硫肥处理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与农民习惯施肥相比,配方肥显著增加了小麦产量,配方肥配施锌肥和硫肥进一步增加了小麦产量,进而提高小麦经济效益;同样,配方肥配施锌肥和硫肥提高了小麦氮、磷、钾肥偏生产力,平均增幅达到35.0%、107.0%、99.1%.配方肥配施锌肥和硫肥增加了籽粒锌和硫的积累量,对籽粒锌含量有一定促进作用,对籽粒硫含量影响不明显.不同处理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及其组分、淀粉含量及其组分差异均不显著,但增施锌肥和硫肥提高了小麦籽粒的谷醇比,降低了直支比,有利于小麦品质的提高.因此,在土壤锌和硫含量较低的地区,配方肥配施锌肥和硫肥能促进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提高.


长江流域中稻产量和品质性状差异与其生育期气象因子的相关性
《江苏农业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讨在不同光温条件下水稻品种产量和品质的响应特点,利用长江流域中稻区多样的气候条件,2017年和2018年分别在长江流域中稻区9个省(市)设立10个和11个试验点,选择各地区代表性品种8~9个,共18个品种,进行大田分期播种试验,以当地最适播种期为基准,前后共分3期播种,分析供试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变化,并记录同期的气象特征.结果表明:所有试验点2年3期分期播种水稻品种的光温特征可以分为3个区域,即高温高光照区(长江流域中部)、低温低光照区(长江流域西部)以及中温中光照区(长江流域东部);产量高低顺序为低温低光照区(长江流域西部)>中温中光照区(长江流域东部)>高温高光照区(长江流域中部),精米率为中温中光照区(长江流域东部)>低温低光照区(长江流域西部)>高温高光照区(长江流域中部),垩白粒率和蛋白质含量均为高温高光照区(长江流域中部)>中温中光照区(长江流域东部)>低温低光照区(长江流域西部),直链淀粉含量为低温低光照区(长江流域西部)>高温高光照区(长江流域中部)>中温中光照区(长江流域东部),胶稠度为中温中光照区(长江流域东部)>高温高光照区(长江流域中部)>低温低光照区(长江流域西部),糊化温度区域间差别不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齐穗后光、温分别与产量和品质均显著相关(P<0.05),在长江流域中稻区,选择适宜的品种,参照长江流域中部"双减"(齐穗后20 d内的平均温度不超过31℃,日照时数不超过160 h)、长江流域东部"一减(温)一增(光)"(齐穗后平均温度不超过29℃,日照时数不少于90 h)以及长江流域西部"双增"(平均温度不低于20℃,日照时数不少于110 h)等温光原则,均可以种植出高产与优质协调的稻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