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Wheat(模糊匹配)
246条记录
淮北地区小麦亩产400公斤的群体动态结构及调控技术

安徽农业科学 1993

摘要:本文对1987—1992年亩产400公斤的高产田及部分试验材料进行了分析研究。明确了在足穗的基础上,依靠增加穗粒数,稳定千粒重,主攻大穗,是淮北地区小麦进一步高产的关键。初步建立了亩产400公斤的产量结构指标、群体形态指标模型。提出适当稀播、合理施肥,以改善群体素质,协调群体发展,提高抽穗—成穗期的干物质生产量的高产栽培调控措施。

关键词: 小麦 产量构成因素 群体动态结构 调控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亲本遗传距离与产量杂种优势间的相关性研究

生物数学学报 199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以10个小麦品种和按双列杂交配制的45个组合为材料,对遗传距离与产量杂种优势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亲本遗传距离与产量杂种优势有极显著的非线性回归关系.遗传距离等于零时,杂种优势等于零;随着遗传距离的增大,杂种优势迅速达到最大值,然后缓慢下降,为通过原点的不对称抛物线.并对玉米、棉花的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的关系重新进行了探讨,一致表明,非线性回归关系优于抛物线回归关系.

关键词: 小麦 遗传距离 杂种优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中下游冬麦区试点合理性与代表性的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1992

摘要:本文以1989和1990两年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区域试验资料,针对区试布点的合理性与代表性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位于中心位置的试点,相似性较大(r≥0.42),说明其生态环境比较接近;而位于边缘的试点相似性较小(r<0.34),显示其生态环境差异较远。试点的代表性以扬州(r=0.42)、南京(r=0.41)等为高,即这些点适于选育和鉴别具有广泛适应性的品种;而信阳(r=0.12)代表性较低。

关键词: 小麦 区域试验 基因型与环境互作 聚类分析 适应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矿质养分的吸收分布状况及其共存关系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1992

摘要:小麦孕穗期茎、叶、倒1—倒4叶片的K等9种矿质养分含量进行测试分析。结果表明:小麦孕穗期K、Na含量茎>叶,B、Ca、Mg、Fe、Mn含量茎<叶。倒1—倒4叶片间的养分含量相差较大,品种间的差异虽然也较大,但其分布状况基本一致。对9种矿质养分的相关,聚类分析的结果表明:K、Mn、Zn三种养分在小麦孕穗期中的行为最密切。

关键词: 小麦 孕穗期 矿质养分 聚类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北方麦区主要小麦品种产量构成模式和茎秆结构性状地理差异的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 199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利用模糊聚类分析和主成分排序对黄淮冬麦区、北部冬麦区、北部春麦区及西北春麦区,1980—1985年生产上推广应用的41个小麦高产品种产量构成模式和茎秆结构性状的地理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北方麦区现代小麦高产品种的三种产量构成模式(草重×克草粒数×粒重;穗数×穗粒数×粒重;生物量×收获指数)和三种茎秆结构(四个节间长度、粗度、重量)与其原产麦区的地理分布之间有着良好的平行性。并形成了不同的生态类型。

关键词: 小麦 产量构成模式 茎秆结构 生态类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育种的几个问题探讨

安徽农业科学 1992

摘要:本文就小麦新品种选育工作的一些关键性问题,如育种目标、育种方法、后代选择、区域试验和良种繁育等进行了探讨,并根据育种实践提出有关措施。

关键词: 小麦 育种目标 育种方法 后代选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F_2产量性状的相关和选择效果

安徽农业科学 1991

摘要:本文利用2年7个组合研究了小麦F_2主要产量性状间的相互关系,并初步估算了2个组合F_28种选择指标的选择效果.结果表明,小麦F_2主要产量性状间大多呈正相关.F_2性状间的相关,组合和年份间存在着差异,总的变化趋势是:两性状相关越密切,组合和年份间的差异就越小,反之则越大.单株生物量和收获指数是影响F_2单株粒重的主要因子.株高可在F_2进行选择,但高度应适宜.其它指标的选择效果很小,对这些性状F_2不必进行严格的选择,可视其综合表现进行直观选择.

关键词: 小麦 产量性状 相互关系 选择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中下游地区小麦高产稳产机制的初步探讨

安徽农业科学 1991

摘要:利用1989-1990年度长江中下游地区小麦区域试验资料,估算了13个参试品种的丰产性和产量稳定性,并对高产、穗产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高产是产量三要素综合作用、协调发挥的结果.高产品种产量三要素多为中间型,而不偏于极端.产量的稳定性由产量三要素本身的自动调节能力和三要素间的互相补偿能力共同决定.每穗粒数、有效穗数的稳定性对产量稳定性影响较大.高产稳产品种大多具有产量性状间相关不显著的特性.

关键词: 小麦 高产稳产 机制 长江中下游地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淮北地区小麦需肥特性及高效施肥技术研究——I淮北地区小麦吸收氮磷钾特性的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1991

摘要:采用二次饱和D-最优设计方法,于1988-1989年在濉溪县和宿县同时进行氮磷肥不同施量试验.研究淮北地区小麦吸收氮磷钾三要素的特性以及氮磷素施量与氮磷钾素吸收的关系.分析了小麦一生中体内含氮磷钾率的变化规律,重点剖析了氮磷素施量与植株含氮磷钾率、氮磷钾素吸收量及吸收强度的关系.根据试验结果,分别建立了植株含氮磷钾率、吸收量和吸收强度等有关三要素的数学模型.

关键词: 小麦 氮磷钾 吸收量 含量 吸收强度 数学模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安徽省淮北地区小麦亩产300-400公斤综合栽培技术规程

安徽农业科学 1991

摘要:本规程是在淮北地区(包括沿淮) 500多万亩麦田上推广应用"安徽省小麦高产、优质、低耗栽培技术体系研究"课题成果的基础上制订的.适用于我省淮北地区中高产小麦栽培.按本规程实施,亩产可达300-400公斤.

关键词: 小麦 中高产 综合栽培技术 规程 安徽淮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