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北纬32°地区早熟中稻"一种两收"栽培技术模式及应用效果分析
《现代农业科技 》 2023
摘要:利用水稻再生特性在适宜区域发展再生稻是我国有效增加粮食产量的新技术途径。针对北纬32°地区一季中稻生产温光资源有余而双季稻(双季早稻+双季晚稻)生产温光资源不足的情况,本文介绍了适宜当地大面积推广应用的早熟中稻“一种两收”(早熟中稻+再生稻)绿色增产增效栽培技术模式,包括品种和播期选择、育秧移栽、肥水管理、病虫草害防治、收割留茬高度选择等方面的内容。选择隆晶优1212水稻品种,应用该模式在霍邱县2个村进行种植,机收测产结果表明,头季稻单产达10 500 kg/hm~2,再生稻单产达2 955~4 386 kg/hm~2。该技术模式的推广应用,可为江淮单季稻种植区域中稻生产节本、增产、增效提供助力。
关键词: 早熟中稻 再生稻 一种两收 栽培模式 应用效果 北纬32°地区
水稻粒型与垩白性状相关分析和QTL定位
《生物学杂志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籼型水稻RH003与华占构建的106个重组自交系后代作为试验材料,对海南陵水和安徽合肥两季稻米的粒长、粒宽、长宽比、垩白粒率和垩白度5个外观品质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和QTL定位,研究发现垩白与长宽比相关性最高,呈极显著负相关,其次为粒宽,呈显著正相关,粒长与垩白相关性较小,仅合肥试验点的粒长和垩白度达到负相关显著水平,其他均未达到显著水平;QTL定位共检测到17个QTL位点,两季重复检测到的QTL位点有6个(qGL2a、qGL2b、qGW2b、qGLW2、qCR4和qCD4),且LOD值和表型贡献率较高.其中,粒型QTL 4个,均位于第二染色体,垩白度和垩白粒率QTL各1个,均位于4号染色体且位置相近.研究可为外观品种性状的基因发掘和分子育种提供参考.
安徽沿江地区露地鲜食玉米适宜播期确定
《中国农业气象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鲜食玉米“彩甜糯100”为材料,设置4月1、16日,5月1、16、31日,6月15、30日,7月15、30日和8月14日共10个播期,研究不同播期鲜食玉米的生育期、产量和产值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以明确安徽省沿江地区露地播种条件下鲜食玉米的适宜播期。结果表明:(1)随播期推迟,鲜食玉米生育期呈长-短-长变化趋势,株高、秸秆鲜重及产量表现为高-低-高,穗粒数呈多-少-多变化趋势。4月1日-5月1日和7月30日播期的鲜食玉米平均产量为20026.56kg·hm-2,显著高于其他播期处理(P<0.05);7月30日播期处理直接销售鲜穗产值为70245.00元·hm-2,较其他处理显著增加68.66%~123.50%(P<0.05)。(2)5月31日-7月15日播种鲜食玉米,生育期内≥32℃日数占全生育期日数的56.25%~60.26%,高温积热较4月1日-5月1日和7月30日播期处理高47.78%~54.46%;5月31日-7月15日播种鲜食玉米生育进程加快,株高降低,物质积累减少,产量降低。8月14日播种鲜食玉米,受灌浆期低温影响,鲜食玉米无法正常成熟收获。(3)鲜食玉米生育期与播种-吐丝期日平均气温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气象因子与鲜食玉米产量的相关系数大小依次为播种-吐丝期>10°C有效积温、降水量、日平均气温和平均气温日较差,吐丝-成熟期降水量、>10°C有效积温以及播种-吐丝期日照时数。鲜食玉米播种-吐丝期>10℃有效积温主要通过调节穗粒数影响产量。安徽省沿江地区春季4月1日-5月1日或夏季7月30日播种鲜食玉米,可延长鲜食玉米生育期,增加鲜食玉米植株物质积累,获得高产。5月31日-7月15日播种鲜食玉米存在潜在高温风险。
安徽省设施蔬菜绿色生产技术应用现状与发展对策
《中国蔬菜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为探究安徽省设施蔬菜绿色生产技术应用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在安徽省10个市的蔬菜主产区,选取105家具有代表性的设施蔬菜生产经营单位作为调查对象,开展问卷调查.结果表明:调查对象对绿色生产的认知程度较高,"病虫害绿色防控""土壤安全消毒"和"水肥一体化节水灌溉"等绿色生产技术在调查区域内的采用比例达到88%以上,但在实际生产应用中仍存在着劳动力结构不合理、技术体系不健全、宣传推广力度不足等制约因素.据此,提出了加强科技创新、培育产业龙头、加大财政投入、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等发展对策.
安徽省5株新型鹅星状病毒的分离鉴定与遗传进化分析
《浙江农业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近年来引起雏鹅痛风病的新型鹅星状病毒流行毒株的病原学和遗传学特征,于2018—2021年从安徽省疑似感染新型鹅星状病毒的雏鹅中采集病料,使用健康鹅胚进行病毒分离,并对分离到的毒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共分离鉴定到5例新型鹅星状病毒感染样品,利用鹅胚盲传3代成功分离到5株新型鹅星状病毒,均可在鹅胚上稳定传代,分别将其命名为AHAU2018、DY-19、ZY02、HR2105/2和HR2110/1株。全基因组测序结果表明,5株分离毒株的基因组全长均为7 175 nt。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5株分离毒株均属于致雏鹅痛风的新型鹅星状病毒,但2019年前的毒株与2019年后的毒株处于不同的进化亚分支上。新型鹅星状病毒在我国已发生变异,出现了新的进化亚分支,但优势基因型是否发生变化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 新型鹅星状病毒 分离鉴定 全基因测序 遗传进化分析
皖北地区芝麻种植全程机械化技术和装备应用研究
《现代农业科技 》 2023
摘要:本研究在皖北地区临泉县试点开展了芝麻种植全程机械化技术和装备应用试验,选用宜机收、抗落粒芝麻新品种豫芝ND837进行种植,对机械化种植与人工种植作业效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机械化播种效率是人工播种的29倍,无人机植保作业效率是人工喷药植保的6倍,联合收割机收获效率是传统人工收获的576倍.相比人工种植作业,采用机械化种植在各生产环节均节本增效,可节约生产成本5938元/hm2.试验结果为推动皖北地区芝麻产业升级起到了较好的示范作用,并为进一步改进芝麻机械化种植技术和装备提供了参考.
EMS诱变对西瓜种子萌发及农艺性状的影响
《中国蔬菜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以高代自交系W-17-FGFB为试验材料,设置4个EMS浓度(0.5%、1.0%、1.5%、2.0%)和3个诱变时间(12、16、24 h)处理,研究不同诱变条件对西瓜种子发芽率、出苗率以及田间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0.5%~1.5%)EMS 3个时间处理的西瓜种子发芽率均在68%以上;2.0%EMS处理24 h的致死率接近半致死量.诱变处理后西瓜植株在叶形、叶色、花器官、果实等表型性状均表现出丰富的变异.综合各项指标,筛选出2.0%EMS浸种24 h为西瓜种子突变的最适宜诱导条件,可以获得丰富的表型变异材料.
用于制作花艺的棉花栽培技术和花艺制作方法-把棉花种成"花"和"风景"
《中国棉花 》 2023
摘要:为拓展棉花用途,提高植棉综合效益,介绍了一种以收获整株棉花制作棉花花艺为目的的棉花栽培技术,主要包括采用短果枝棉花品种,定向定距等行距配置,精量播种,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塑造理想株型、调控吐絮期等.该技术种植出的棉花株型紧凑、美观、协调,棉铃吐絮畅且饱满、含絮力强(棉絮紧实不易掉)、铃壳较厚,观赏性强.此外,介绍了制作室内大型棉花花艺景观、插花、摆花、捧花、立体画等花艺的简便制作方法,制作时无需胶粘、固定等工序,只需简单修剪,制作出的花艺美观、天然、自然、牢固、耐久,保存和可观赏时间长.
关键词: 棉花 花艺 栽培方法 花艺制作 观赏棉 多功能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