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秧龄对安徽沿江机插双季早稻秧苗素质及产量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 2015
摘要:[目的]确定早稻机插秧高产栽培的最适秧龄。[方法]以高产早稻品种中早15为试验材料,设置20、24、28、32 d 4个秧龄处理,研究不同秧龄对机插双季早稻秧苗素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秧龄在28 d以内,随着秧龄的延长秧苗素质提高,秧块状态良好,群体颖花量显著增加,最终使得产量显著增加。当秧龄超过28 d时,秧苗单株白根数显著减少,根冠比降低,秧苗素质下降;株高整齐度降低,成苗率下降,秧块状态变差,最终导致减产。[结论]安徽沿江地区机插双季早稻秧龄在24~28 d较适宜,以28 d最优。


氮肥追施方式对机插杂交中籼稻群体质量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中国土壤与肥料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田间机插试验,在施氮量及其基追比相同的条件下,设置6种不同的分蘖肥和穗肥施用方法,研究不同的追肥方式对杂交中籼水稻机插群体质量和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作为分蘖肥分次追施对机插杂交中籼稻的群体质量和产量的影响比穗肥的作用明显;在机插后5~7 d和12~15 d分两次追施氮肥作为分蘖肥能够显著提高群体茎蘖成穗率、抽穗期群体叶面积指数和粒叶比,促进抽穗后干物质生产、积累与分配,提高收获指数,优化产量结构,提高机插杂交中籼水稻的产量。


油菜秸秆还田培肥土壤的效应及对后作水稻产量的影响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尼龙网袋定位试验,系统比较分析油菜秸秆全量还田后的腐解特征、养分释放规律、土壤养分及后作水稻的产量变化,研究油菜秸秆还田培肥土壤的效应及其对后作水稻的影响。结果表明:随还田时间的推移,秸秆腐解率逐渐增加。还田后15d,油菜秸秆的腐解率达37.2%,至还田后120d腐解率达60.9%;秸秆腐解速率呈现前期快,后期慢的特征。秸秆养分释放率与释放速率由大到小依次为钾、磷、氮,释放量由大到小依次为钾、磷、氮。秸秆还田后能显著增加土壤中碱解氮与速效钾含量,而有效磷含量与对照相比无明显变化。油菜秸秆还田对后作水稻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表现为有效穗数与每穗粒数显著增加,结实率与千粒重无明显变化,水稻产量显著提高,丰两优4号、新两优6号分别比对照增产6.4%、7.6%。油菜秸秆全量还田不仅能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而且能有效培肥地力,增加后作水稻产量。
关键词: 水稻 油菜 秸秆还田 腐解特征 养分释放 土壤肥力 产量


作物生长调节剂对小麦抗倒性及产量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 2015 CSCD
摘要:为给高产小麦抗倒防衰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以高产、高秆、抗倒性差品种‘烟农19’为材料,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下,植物生长调节剂(壮丰安、稀效唑、国光矮丰和爱久收)以及传统的镇压措施对小麦最终产量、茎秆形态结构和物理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和225×104/hm2的基本苗相比,270×104/hm2的基本苗植株高度增加,且籽粒产量、茎节粗度、茎秆充实度和抗倒伏指数降低;返青期喷施壮丰安、烯效唑和国光矮丰或者人工镇压都可降低小麦基部节间的长度,增加其粗度和充实度;拔节期喷施爱久收可缩短小麦穗下节间长度、增加其粗度和充实度,最终各调控措施下小麦茎秆重心高度降低,抗倒指数增加,尤其在较高基本苗条件下;喷施壮丰安和爱久收降低了小麦最终植株高度;喷施烯效唑和爱久收提高了小麦千粒重和产量,国光矮丰和镇压措施对最终产量无显著影响,而壮丰安降低了低密度群体小麦千粒重和产量。


施氮量对砂姜黑土区花生生长、干物质和氮素累积的影响
《中国土壤与肥料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研究了砂姜黑土区不同氮肥用量对花生生长、干物质和氮素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可促进花生生长和各生育期的干物质和氮素累积。当施氮量为135 kg/hm2时,花生的产量和利润均达到最大值。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花生各生育期干物质和氮素累积总量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均在施用氮135kg/hm2时(N135)达到最高。与不施氮肥处理相比,花生成熟期N135处理的干物质、氮素累积总量和产量分别增加48.4%、25.7%和42.9%。


稳定氮肥用量和施用方式对水稻产量和氮肥效率的影响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 2015
摘要: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稳定氮肥用量及施用方式对水稻产量、氮素累积量、氮肥利用效率、经济效益及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稳定氮肥相比,100%稳定氮肥一次施用、100%稳定氮肥分次施用、85%稳定氮肥一次施用和70%稳定氮肥一次施用分别增产53.1%、61.6%、39.7%和36.7%,植株地上部氮素总累积量分别增加64.0%、80.9%、36.0%和32.3%,经济效益分别增加50.4%、59.5%、37.4%和34.5%。与农民习惯等氮施肥相比,稳定氮肥一次施用和分次施用分别增产5.7%和11.6%,植株地上部氮素总累积量分别增加9.9%和21.2%,经济效益分别增加5.8%和12.2%。等氮施用稳定氮肥较农民习惯施肥促进水稻对氮素的吸收累积,提高了产量,分次施用达到显著性差异。稳定氮肥一次施用和分次施用氮肥表观利用率和农学效率高于农民习惯施氮,且分次施用达到显著性差异,生理效率和偏生产力3处理无显著性差异。施用稳定氮肥能够提高土壤碱解氮含量,且随着施用量增加而增大。稳定氮肥施氮量在240 kg N·hm~(-2)且基肥与分蘖肥6∶4分次施用时,能较好地协调水稻高产与稳定氮肥合理利用的统一。


秸秆覆盖对玉米生长、光合及产量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淮北地区玉米生产的适宜秸秆覆盖量,研究了不同秸秆覆盖量M0(0 kg/hm2)、M1(3 000 kg/hm2)、M2(6 000 kg/hm2)、M3(9 000 kg/hm2)、M4(12 000 kg/hm2)、M5(15 000 kg/hm2)和M6(18 000 kg/hm2)对玉米生长、光合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节间长和株高随秸秆覆盖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并以M4最高。适宜的秸秆覆盖量可显著增加玉米叶绿素密度和单株绿叶面积,但当秸秆覆盖水平增加到一定程度,不同秸秆覆盖量效果间的差异不再明显。玉米群体干物重受秸秆覆盖的影响明显,并以M4处理最高,分别比M0和M6在大喇叭口期、吐丝期、灌浆中期和成熟期增加了24.6%,17.2%,13.7%,8.6%和2.0%,2.3%,1.9%,0.8%。玉米各叶绿素荧光参数受秸秆覆盖的影响明显,M4处理的叶绿素荧光参数Fm、Fv/Fm、ΦpsⅡ和ETR显著高于M0,而Fo却显著低于M0。玉米产量随秸秆覆盖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并以M4最高,M0最低,分别为10 186.8,9 365.1 kg/hm2。相关分析表明,叶绿素密度、单株绿叶面积、群体干物重、实际光化学效率与产量皆呈显著直线正相关关系。研究得出,淮北地区玉米适宜的秸秆覆盖量为12 000 kg/hm2,秸秆覆盖量过高和过低皆不利于增产。


地福来藻类活性细胞肥在水稻上的应用效果研究
《现代农业科技 》 2015
摘要:研究地福来藻类活性细胞肥在水稻上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在水稻秧田期和大田期喷施地福来藻类活性细胞肥可促进秧苗生长,促进早期分蘖,增强水稻的抗逆性,提高水稻产量,可进一步推广示范应用。
关键词: 地福来藻类活性细胞肥 水稻 秧苗素质 产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