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外源DNA溶液浸泡水稻糙米对其发芽率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 2 3 .5 (± 1)℃ ,光照培养 14 8h的条件下 ,用不同浓度的空心莲子草基因组DNA溶液连续浸泡常规水稻种子的糙米 3 1h ,结果表明 :①DNA溶液浓度为 2 .0和 0 .2ug/ml时 ,糙米的发芽率分别是 76.67%和 80 .0 0 % ,较对照去离子水的 81.67%低 3 .3 3和 1.67个百分点 ,差异不显著 ;DNA溶液浓度为 2 0 .0ug/ml时 ,糙米发芽率为 5 8.0 0 % ,较对照低 2 3 .67个百分点 ,差异极显著 ;②相同条件下 ,糙米发芽率低于稻谷发芽率 9个百分点 ;③糙米的发芽率随着DNA溶液浓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 ,但浓度范围不同 ,发芽率下降的幅度不同 ;④糙米的芽长和根长参差不齐 ,易出现霉变现象。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施氮量对强筋和中筋小麦产量和品质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强筋小麦皖麦38和中筋小麦皖麦44为材料,研究了施氮量对子粒产量、品质及植株养分吸收的影响,分析了植株体内N、P、K素含量与子粒品质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施氮量在0-300kg/hm2范围内,氮素与两种类型小麦的子粒产量和蛋白质产量均呈二次曲线关系,增施氮素不仅能显著提高蛋白质、湿面筋含量和沉降值,降低弱化度,延长面团的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有利于植株对氮的吸收,而且还能提高P、K的营养水平。植株体内N的含量除与吸水率和弱化度相关不显著外与其它主要品质性状的相关系数都达到极显著水平,只有容重为负相关;皖麦38和皖麦44达到最高子粒产量的施氮量分别为224.6 kg/hm2和207.5 kg/hm2,达到最高蛋白质产量的施氮量分别为288.5 kg/hm2和221.0 kg/hm2。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棚土壤障碍因子综合改良技术研究初报
《土壤通报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田间小区试验对土壤深翻+秸秆覆盖和土壤深翻+秸秆覆盖+土壤改良剂两种改良措施在大棚土壤改良效果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改良技术均能明显改善和消除大棚土壤障碍因子,能使土壤>0.25mm水稳性团粒含量显著增加,表层土壤水溶性盐含量明显下降,土壤通透性改善,土壤疏松不板结,显著提高黄瓜、辣椒产量和品质,经济效益显著,以土壤深翻+秸秆覆盖+土壤改良剂处理改良效果最好,为大棚土壤障碍因子改良提供了新途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以早籼14、紫恢100和M3122为背景的导入系构建及其筛选鉴定
《分子植物育种 》 2005 CSCD
摘要:以国际合作网络征集的150余份材料,进行农艺性状观察,白叶枯病和稻瘟病的抗性鉴定,同时还进行了耐低磷、低氮筛选,获得大量数据,筛选了一批抗白叶枯病、稻瘟病、耐低磷、耐低氮资源,为分子育种的亲本利用和后代筛选提供参考。以早籼14、紫恢100、M3122为受体,以上述的150余份材料为供体,采用大规模杂交、2 ̄3次回交、2 ̄3次自交,培育以早籼14、紫恢100、M3122为背景的近等基因导入系5700多份,并对这些导入系进行抗旱、耐低氮、耐低磷、抗寒性及直链淀粉含量等初步筛选,获得了一批有目标性状的近等基因导入系,为新基因发掘、新品种选育提供重要的材料基础。并选育了3个有苗头的新品系进入省级预试、区试或生产试验,以进一步确定其利用价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论安徽省农业生态旅游的建设和发展
《安徽农业科学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农业生态旅游是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式,也是一种新型旅游活动项目。针对安徽生态省建设这一背景,在分析该省农业生态旅游优势和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农业生态旅游的建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