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水稻
》
2000
北大核心
摘要:根据 6a的试验、示范结果 ,分析了重穗型杂交中稻组合的特点 ,提出了相应的超高产 (≥ 1 0t/hm2 )栽培技术措施
关键词:
杂交中稻
重穗型组合
特点
超高产
栽培技术
《安徽农业科学
》
2000
CSCD
摘要:早灿14是采用离子束诱变方法选育成功的第2个旱灿稻新品种.其突出特点是来质优良,有8项指标达部颁1、2级优质来标准,该品种的推广有利于旱灿稻米结构的调整.旱灿14已通过省级审定,命名为"皖稻71".
关键词:
旱熟14
生物学特性
栽培技术
水稻
《安徽农业科学
》
2000
CSCD
摘要:早籼 14是采用离子束诱变方法选育成功的第 2个早籼稻新品种。其突出特点是米质优良 ,有 8项指标达部颁 1、2级优质米标准 ,该品种的推广有利于早籼稻米结构的调整。早籼 14已通过省级审定 ,命名为“皖稻 71”
关键词:
早籼14
生物学特性
品质
栽培技术
水稻
《杂交水稻
》
2000
北大核心
摘要:华安 3号 (X0 7S/紫恢 1 0 0 ) ,是安徽省农科院水稻所选育的两系杂交中籼重穗型高产组合 ,全生育期 1 34~ 1 4 0d ,与汕优 6 3相当。该组合穗大粒多 ,结实率高 ,茎秆粗壮 ,产量潜力大 ,高抗稻瘟病 (1级 ) ,中抗白叶枯病(5级 ) ,精米率高 ,直链淀粉含量适中 ,米饭松软可口。高产栽培要求适时适量播种 ,实行“旱育宽行增实粒”栽培法 ,采用肥床旱育合理稀播 ,利用水分胁迫培育强根匀壮秧 ;宽行窄株合理稀植 ,发挥大蘖优势 ,提高成穗率 ;控蘖促花合理施肥 ,减秕增重 ,促进粒多粒饱
关键词:
两系杂交中籼
华安3号
特性
栽培技术
《杂交水稻
》
2000
北大核心
摘要:杂交中籼协优57 产量高,增产潜力大,稳产性好,推广速度快,效果显著,已通过安徽、陕西及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其单产10.5 t/hm 2 的产量结构为有效穗225 万~285 万/hm 2,每穗总粒数170~180 粒,结实率83% ~85% ,千粒重27 g,据此提出了培育适龄壮秧等栽培技术。
关键词:
杂交中籼
协优57
产量
栽培技术
《安徽农业科学
》
2000
CSCD
摘要:对中籼 898 1997~ 1999年在安徽省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及试验、示范结果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中籼 898具有理想的株叶型态 ,穗粒结构协调 ,根系发达 ,分蘖能力强 ,抗病虫耐干旱 ,适应性广等特点。并提出高产稳产栽培技术措施
关键词:
水稻
中籼898
高产稳产性
栽培技术
《安徽农业科学
》
2000
CSCD
摘要:对中籼 898产量构成因素的分析表明 ,4个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贡献的大小依次为有效穗、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千粒重。产量 9.0t/hm2 以上的合理穗粒结构为 :有效穗 (2 85± 15 )万 /hm2 ,每穗总粒数 (16 0± 10 )粒 ,结实率 (86± 2 ) % ,千粒重 2 9.5g。并提出高产栽培措施。
关键词:
水稻
中籼898
产量构成
栽培技术
《棉花学报
》
200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安徽省江淮丘陵地区土层瘠薄 ,涵养水肥能力弱 ,多灾易旱 ,大部分地区植棉技术水平低 ,管理粗放 ,棉花单产低 ,植棉效益不高等状况 ,开展以棉花节本、高效为中心 ,进行包括棉花品种筛选、简化栽培、抗旱节水栽培、平衡施肥、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等研究 ,最后将研究成果与已有技术组装配套 ,建立了以简化栽培、抗旱节水栽培为主体的节本高效的综合栽培技术体系 ,该栽培体系在安徽省江淮丘陵地区推广应用已达5.8万公顷 ,棉花单产和植棉综合效益及资源利用率大大提高 ,节约了生产成本 ,为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探索出了新的途径
关键词:
棉花
旱地
丘陵
低成本
栽培
安徽省
《安徽农学通报
》
2000
摘要:通过 5个因子的栽培试验 ,明确了在皖南山区 ,香料烟适宜的移栽期为 4月下旬至 5月上旬 ,栽植密度为 18- 2 2 .5万株 / hm2 ,栽植方式以宽行密株较为适宜 ,在密度为 2 2 .5万株 / hm2 条件下 ,适宜行株距为 4 0× 10 cm,施氮量为 30 kg/ hm2 ,氮磷钾配比为 1:2 :2 - 3
关键词:
皖南
香料烟
栽培技术
《安徽农业科学
》
2000
CSCD
摘要:在皖南山区 ,香料烟 (Samsun)适宜的移栽期为 4月下旬至 5月上旬 ,栽植密度为 18~ 2 2 .5万株 /hm2 ,栽植方式以宽行密植较为适宜 ;在密度为 2 2 .5万株 /hm2 条件下 ,适宜行株距为 40cm× 10cm ,施氮量为 3 0kg/hm2 ,氮磷钾配比为 1∶2∶2~ 3。
关键词:
皖南
香料烟
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