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农业科学
》
2003
CSCD
摘要:皖稻 8 5是安徽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采用复合杂交和系谱选择法育成的优质早籼稻新品种。米质好 ,在 12项米质指标中 ,有 8项达到部颁 1级优质米标准 ,被评为安徽省市场畅销的优质米品种。 2年省区试 ,平均产量 713 5 .5kg/hm2 ,较对照竹青减产1.7% ;1年省生产试验 ,平均产量 6774.0kg/hm2 ,较对照竹青增产 4.3 %。中抗稻瘟病 ,苗期耐寒性较强。全生育期 10 9d ,适宜播期为 3月下旬至 4月上旬。
关键词:
水稻
优质
选育
栽培技术
《安徽农学通报
》
2003
摘要:分析沿江区气候特点,结合转基因抗虫棉的特征特性,提出转基因抗虫棉的科学栽培方法,提高棉农对转基因抗虫棉的认识,以利省工省药降低植棉成本,提高植棉经济效益。
关键词:
沿江棉区
转基因抗虫棉
栽培技术
《安徽农业科学
》
2003
CSCD
摘要:运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对皖麦 44的产量构成因素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单位面积穗数是皖麦 44高产的主要限制因素。在稳定穗粒数的同时 ,增加穗数 ,提高千粒重 ,是进一步提高产量的有效途径。并结合栽培研究提出皖麦 44的配套栽培技术
关键词:
小麦
皖麦44
产量因素
栽培技术
《小麦研究
》
2003
摘要:运用相关分析和通往分析对皖麦44的产量构成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单位面积穗数是皖麦44高产的主要限制因素。在稳定穗粒数的同时,增加穗数,提高千粒重,是进一步提高产量的有效途径。同时提出皖麦44的配套栽培技术。
关键词:
小麦
皖麦44
产量因素
栽培技术
《安徽农业科学
》
2003
CSCD
摘要:Ⅲ优 98是安徽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与日本三井化学株式会社、中国种子集团公司合作 ,利用BT型不育系 2 3A与恢复系R98配组育成的三系杂交粳稻组合。该组合具有米质优、产量高、抗性好等特点。 2 0 0 2年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关键词:
三系
杂交粳稻
Ⅲ优98
特征特性
栽培技术
《安徽农业科学
》
2002
CSCD
摘要:长杪高粱“新丰 2 18”具有秫杪长、有弹性、无穗轴、耐旱涝、较抗倒伏、耐瘠薄、适应性广、茎秆壮、再生性强等特点 ,其秫杪是加工扫帚的优质原料 ,秫粒可用于酿酒、造醋 ,秫秸可制箔。长杪高粱与其他作物间作套种 ,或进行长杪高粱再生栽培 ,可提高土地利用率 ,增加农民收入 ,具有一定的开发利用价值。介绍了长杪高粱“新丰 2 18”的特征特性、高产栽培技术和综合利用途径
关键词:
长杪高粱
新丰218
特征特性
栽培技术
综合利用
《安徽农业科学
》
2002
CSCD
摘要:夏甘薯间套长杪高粱是在界首市实施的 1种变一年二熟 (小麦—夏甘薯 )为一年三熟 (小麦—夏甘薯—长杪高粱 )的新型种植模式。该种植模式在界首市高效农业示范园种植 ,夏甘薯间套长杪高粱总产值达 19763元 /hm2 ,较当地常规种植夏甘薯净增收 6713元 /hm2 ,经济效益显著。笔者主要介绍了夏甘薯间套长杪高粱高效栽培技术。
关键词:
甘薯
长杪高粱
间套种植
栽培技术
《安徽农业科学
》
2002
CSCD
摘要:皖稻 79是籼型温敏不育系X0 7S与紫恢 10 0组配育成的两系杂交中籼稻新组合 ,具有高产、稳产、适应性强等特性。1998~ 1999年参加安徽省中籼区试 ,平均产量 8.45t/hm2 ;2 0 0 0年参加安徽省中籼生产试验 ,平均产量 7.83t/hm2 。 1999年白湖农场 12 0hm2 以上的大面积示范 ,产量 9.16t/hm2 ,比对照汕优 63增产 19.44 %。 2 0 0 0年通过安徽省品种审定
关键词:
水稻
两系
杂交中籼稻
皖稻79
选育
栽培技术
《安徽农业科学
》
2002
CSCD
摘要:根据安徽省农业气候区划 ,耕作制度以及稻米品质适宜的灌浆成熟期气候指标 (平均温度 2 0~ 2 5℃ ) ,将优质稻米生产划分成 3个次亚区 :沿江及江南双季稻优质多用稻次亚区 ;六安、合肥、巢湖优质单、双季稻混和食用稻次亚区 ;沿淮及淮北优质单季中稻次亚区。概述了各次亚区的自然资源、种植制度、品种类型及栽培措施
关键词:
水稻
品质
区划
栽培
《安徽农业科学
》
2002
CSCD
摘要:棉花花生间作是一种集约利用农业资源、提高土壤肥力的高效立体种植模式。但复合群体对栽培技术要求较高。因此 ,提出了一整套棉花花生间作复合群体栽培技术 ,为促进安徽省棉花生产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技术依据
关键词:
棉花
花生
间作
复合群体
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