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有机肥与无机肥配合施用及氮肥运筹对晚稻产量·农艺性状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探明沿江双季稻区适宜稻草、沼液还田量和化肥施用量下水稻优质高产氮肥运筹技术。[方法]将稻草3 750 kg/hm2和沼液15 000 kg/hm22种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同时结合氮肥不同运筹方式。[结果]施用稻草还田产量高于施用沼液,其增产原因是增加了有效穗和穗粒数。氮肥运筹方式中均以氮肥运筹基蘖穗为5∶3∶2的比例最高。[结论]不同种类有机肥对晚稻产量的影响较大,施用稻草处理产量较沼液处理要高;氮肥的运筹方式对晚稻产量也有影响,具体运筹方式与单施无机肥相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产酒精酵母菌株及甘薯品种筛选
《食品工业科技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酒曲中筛选到的酵母菌A4为出发菌株,用紫外线对其原生质体进行物理诱变,经过三级筛选得到突变高产菌株A4-20。以麦芽汁为基质发酵72h后,酒精度为4.93%,较出发菌株提高了28.7%。经过连续转接10代,A4-20的发酵性能表现稳定。用其对6种高淀粉品种甘薯淀粉进行发酵实验,得出3个品种的酒精产量均达14%以上,其中徐薯22酒精产量达到最高14.87%,出酒率为38.1%,经比较,徐薯22、皖薯3号和199031-1更适合应用于酒精产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安徽省江淮地区直播油菜氮肥效应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探明安徽省江淮地区直播油菜适宜氮肥用量。[方法]采用田间试验研究方法,研究施用氮肥对直播油菜产量、氮肥利用率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施用氮肥对直播油菜有显著的增产效应。在3个不同土壤肥力的试验田块,处理N360均获得最高产量。提高氮肥用量,则油菜的氮肥偏生产力降低,而氮肥农学利用率变化无明显规律。油菜施用氮肥后的经济效益显著,处理N360产值和施肥效益最高,分别为7 494.95和6 234.95元/hm2。产投比以处理N270最高,为3.12。[结论]试验条件下,安徽省江淮地区直播油菜氮肥适宜用量的范围为270~360 kg/hm2。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安徽省鸡J亚群禽白血病血清学调查
《中国家禽 》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J亚群禽白血病(AL-J)是由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ALV-J)引起的以骨髓细胞瘤为特征的鸡的种源性传染病[1]。该病最早由Payne等[2]从英国的白羽肉鸡中发现,很快传遍全世界几乎所有的白羽肉用型鸡群。我国由于引种将本病带入,1999年杜岩等[3]首次报道从我国的商品肉鸡中检出ALV-J感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茶树良种加工祁红香螺的品质比较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祁门槠叶’为对照,选取‘安徽1号’、‘安徽3号’和‘凫早2号’3个国家级无性良种为试验对象,按照相同采制标准制成祁红香螺茶样,通过对主要生化成分测定结果和感官审评的比较,研究不同茶树品种对祁红香螺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3个无性良种茶样的内含物质丰富,生化成分比例协调;形美质优,感观审评5项因子的综合评分皆高于对照,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凫早2号’、‘安徽3号’、‘安徽1号’‘、祁门槠叶’,说明3个国家级无性茶树良种均可作为生产祁红香螺的选用品种,尤其以‘凫早2号’、‘安徽3号’为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吡唑醚菌酯对大豆炭疽病防效及保健增产作用
《农药 》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吡唑醚菌酯是巴斯夫公司开发的一种高活性的具有保健作用的QoI类杀菌剂。主要研究了吡唑醚菌酯对大豆炭疽病的田间防效及其对大豆的保健增产作用。[结果]田间防效试验结果表明:25%吡唑醚菌酯EC 67.5、100、135 g a.i./hm2对大豆炭疽病的防效分别为58.5%7、5.8%和85.7%1;8.3%Opera SC 90、110 g a.i./hm2的防效分别为69.6%和82.5%;对照药剂25%丙环唑EC 169 g a.i./hm2的防效为61.2%。在使用吡唑醚菌酯处理后的田块,大豆的产量、株高、底荚高度和百粒质量显著提高,但对大豆植株的有效分枝数、主茎节数、每株结荚数并未产生影响。[结论]用吡唑醚菌酯处理后,大豆豆荚的颜色更为鲜亮美观,颗粒饱满,提高了大豆的品质。
关键词: 吡唑醚菌酯 大豆炭疽病 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 增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RAPD标记的丽江云杉遗传多样性及谱系地理
《植物研究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由于青藏高于独特的地理环境,第四纪冰期反复的退缩和扩展对目前该地区生物物种的地理分布及居群结构产生重要的影响。本文对这一地区特有分布物种丽江云杉(Picea likiangnsis)3个变种丽江云杉变种(var.liki-angensis)、川西云杉变种(var.rubescens)和林芝云杉变种(var.linzhiensis)共11个种群228个个体进行RAPD分析,研究其遗传多样性及谱系地理。结果表明,该种具有较高的总体遗传多样性,多态位点达85.42%;然而在群体水平上却保持了相对低的多态性,种群间差异不显著,种群平均多态条带百分率为62.31%,Nei's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HE)为0.250,Shannon's多样性指数(Hpop)从0.267到0.421 1。Nei's基因多样性(GST=0.256)和AMOVE分析(Phist=0.236)表明,群体间有较高的遗传分化,群体间基因流有限(Nm=1.453 2),远远低于已报道的其它松科植物。UPGMA聚类分析表明3个形态上分离的变种没有单个聚成一枝,形成单系群。本研究认为,在第四纪冰期丽江云杉这一种在南部可能存在至少3个不同的避难所,北边和西边的居群应该是南方避难所里的居群经过不同的回迁路线而产生的,有可能是由于种内亚种间的反复杂交造成了目前的种群分布模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