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安徽省小麦生产投入产出及资源合理配置研究
《农业经济问题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以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项目安徽省农户小麦生产住户调查数据为依据,对示范区与非示范区、旱地小麦与稻茬小麦生产的投入和产出进行综合分析;建立示范区和非示范区小麦生产函数模型,通过模型分析小麦生产资源的合理配置。结果表明,示范区与非示范区单位面积生产资源投入总量相差不大,但综合经济收益示范区高出非示范区30%左右;稻茬小麦生产成本投入高出旱地小麦10%,但综合经济收益却低24%;目前安徽省小麦生产资源投入已处于规模报酬递减状态,要达到最佳经济收益,单位面积种子用量可适当减少,化肥施用量可适当增加。


小麦品质性状分子标记多重PCR体系的建立
《作物学报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小麦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组成、1B/1R易位、籽粒硬度、直链淀粉含量和穗发芽抗性等性状与加工品质密切相关,建立相关性状的多重PCR体系在小麦品质分子育种中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现有品质性状基因的分子标记,建立了适合不同品质类型品种评价和分子聚合育种的3个多重PCR体系,并用已知基因的品种(系)进行验证。多重PCR体系Ⅰ包括ω-secalin(1B/1R)、Vp1B3和Pinb-D1b基因的分子标记检测,可用于一般的品质检测;体系Ⅱ包括ω-secalin、Ax2*、Bx17和Dx5基因的检测,可望用于强筋小麦品种的选育;体系Ⅲ包括Wx-A1、Wx-B1和Wx-D1位点的检测,可用于淀粉品质或糯小麦的选育。每个体系内的引物之间不存在相互抑制作用和错配,检测品种(系)的结果可靠、重复性好,成本低。3个多重PCR体系用于小麦品质育种的亲本评价和杂交后代优质基因的聚合,将会提高优质专用小麦品种评价和选育的效率。
淮北地区氮肥运筹对小麦光合特性的影响研究
《安徽农学通报 》 2007
摘要:试验研究了淮北地区氮肥运筹对小麦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氮肥运筹阶段开花后旗叶光合速率均表现一致的变化规律,但达到峰值的处理间存在差异,小麦叶片光合速率的日变化进程均为双峰曲线。


镧对小麦矿质元素N吸收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小麦幼苗为对象,研究稀土元素镧(La)对矿质元素N及与N代谢相关的酶活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低浓度的镧均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小麦幼苗体内硝酸还原酶、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的增强;高浓度时总是表现出抑制酶活性的作用。


淮北砂姜黑土小麦施钾的增产效应
《中国土壤与肥料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淮北平原砂姜黑土地区小麦施钾的增产效应。结果表明,增施适量钾肥具有显著的增产效果,小麦子粒产量提高9.6%~25.0%,平均增产15.5%。小麦钾肥的增产效应与土壤有效K含量和施K量有极大关系。应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了钾肥(K2O)施用量x1、土壤有效K含量x2与小麦单位钾肥增产量y之间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y=17.678-0.0446x1-0.0963x2。当前生产水平下,淮北平原砂姜黑土地区小麦钾肥适宜施用量为K2O 130 kg/hm2左右。


我国冬小麦品种(系)主要品质性状的表现及其相关性
《麦类作物学报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给优质小麦品种选育提供依据,利用2002~2004年度我国冬小麦品种区域试验的品质测定结果,对185份小麦样品主要品质性状的表现和性状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近二年所选育的新品种(系)容重基本达标,蛋白质含量并不低于国外小麦,但蛋白质质量和面筋质量较差,品质性状不太协调,多数属于中筋或中弱筋类型。蛋白质与湿面筋、沉淀值呈极显著正相关。强筋组和总样品中蛋白质含量和稳定时间相关不显著,表明强筋小麦改良更应注重提高蛋白质的质量。沉淀值与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形成时间、稳定时间、抗延阻力、拉伸面积大多呈极显著正相关;形成时间、稳定时间与抗延阻力、拉伸面积间大多呈显著正相关。因此认为沉淀值可作为品质育种早代选择的主要指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