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研究
》
2003
摘要:运用相关分析和通往分析对皖麦44的产量构成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单位面积穗数是皖麦44高产的主要限制因素。在稳定穗粒数的同时,增加穗数,提高千粒重,是进一步提高产量的有效途径。同时提出皖麦44的配套栽培技术。
关键词:
小麦
皖麦44
产量因素
栽培技术
《安徽农业科学
》
2003
CSCD
摘要:利用濉溪县 1949~ 2 0 0 2年小麦单产资料 ,划分出该县小麦产量丰歉年景 ;运用农业气象统计方法分析了小麦单产歉收或严重歉收年景与气象灾害的关系 ,结果表明 ,冻害冷害是造成该县小麦歉收的主要原因之一 ;探讨了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的相应对策。
关键词:
小麦
产量
冻害
冷害
对策
《安徽农业科学
》
2003
CSCD
摘要:本试验条件下 ,播期对弱春性品种皖麦 44成熟期的影响最大限度将不超过 5d ,适期 ( 10 2 0~ 10 2 7)播种进入越冬期间 ( 0 1 17)的积温 5 2 0 .4~ 43 1.6℃ ,单株分蘖 3 .6~ 2 .8个 ,主茎叶龄 5 .1~ 5 .6,穗分化进入二棱初~二棱中期。干物质积累量随播期推迟而减少 ,以适期播种的居多 ,达到 160 15 .5~ 15 65 1.0kg/hm2 。叶面积系数随播期的推迟和播量的减少而逐渐变小 ,以适期播种最大 ,抽穗期达到 7.13~ 6.88。随播期推迟 ,成熟期株高呈下降趋势
关键词:
小麦
生长发育
播期
播量
《安徽农业科学
》
2003
CSCD
摘要:运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对皖麦 44的产量构成因素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单位面积穗数是皖麦 44高产的主要限制因素。在稳定穗粒数的同时 ,增加穗数 ,提高千粒重 ,是进一步提高产量的有效途径。并结合栽培研究提出皖麦 44的配套栽培技术
关键词:
小麦
皖麦44
产量因素
栽培技术
《安徽农业科学
》
2003
CSCD
摘要:以适宜安徽淮北地区大面积种植的皖麦 3 8、郑麦 90 2 3、皖麦 19、皖麦 44和豫麦 18为材料 ,分析了它们在不同播期条件下的品质性状。结果表明 :5个供试品种间品质性状差异显著 ,品种基因型是影响品质的主要因素。参试品种中皖麦 3 8、郑麦 90 2 3属强筋小麦 ,皖麦 44属中强筋小麦 ,皖麦 19和豫麦 18属中筋小麦。在本试验所设计的播期范围内 ,播期对品质的影响不显著
关键词:
小麦
品种
品质
播期
《安徽农业科学
》
2003
CSCD
摘要:研究了播期播量对小麦新品种皖麦 44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 :皖麦 44播期弹性较大 ,10月上旬至 11月初播种均可获得较高的产量 ,最适播期为 10月下旬。不同的播期应采用不同的播量 ,10月上旬播种 ,基本苗 12 0万~ 2 2 5万 /hm2 ;10月中下旬播种 ,基本苗 2 2 5万~ 3 0 0万 /hm2 ;11月上旬播种 ,基本苗 3 0 0万~ 3 75万 /hm2 。皖麦 44的品质较稳定 ,对播期播量反应总体不敏感 ,主要品质指标达到或超过中筋小麦标准
关键词:
小麦
产量
品质
播期
播量
《安徽农业科学
》
2003
CSCD
摘要:通过对皖麦 44、皖麦 19和豫麦 18、郑州 90 2 3等 4个品种在安徽省沿淮、淮北不同地点取样进行近红外、粉质仪检测 ,结果表明 :郑州 90 2 3、皖麦 44在大田生产条件下品质稳定 ,表现为中强筋~强筋类型 ;皖麦 19、豫麦 18为弱筋~中筋类型。对其相互间配粉面团流变学特性测定表明 :皖麦 44、郑州 90 2 3与皖麦 19、豫麦 18配粉可显著提高 2个弱筋型小麦的形成、稳定时间 ,降低其弱化度 ,改善其面团易于流变的特性 ;皖麦 44与郑州 90 2 3配粉粉质参数中稳定时间提高较理论值高 ;弱筋型小麦之间相互配粉弱化度进一步提高 ,面团更加易于流变
关键词:
小麦
配粉
粉质参数
《安徽农业科学
》
2003
CSCD
摘要:利用 4个小麦品种组成 11个混播群体 ,对混播的产量与品质效应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 :混播有一定的增产作用 ,11个混播群体平均较对照增产 2 .0 3 % ,有 2个混播群体较对照增产 5 %以上。混播产量效应大小与参与混播的品种数目及品种的冬春性有关。利用品种混播可改善小麦品质 ,使品质指标更趋均衡与合理。强筋与中筋或中弱筋品种混播可改善中筋或中弱筋品种的品质
关键词:
小麦
品种混播
产量
品质
《安徽农学通报
》
2002
摘要:砂姜黑土小麦硫肥试验结果表明 :施用硫肥可以促进小麦生长发育 ,提高小麦产量。砂姜黑土地区小麦硫肥适宜用量在 4 5kg/hm2 左右。
关键词:
砂姜黑土
小麦
硫肥
《遗传
》
200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以经过碱处理的小麦叶片直接作为PCR和RAPD反应的模板 ,并应用于小麦转基因目标性状的跟踪检测、品种多态性分析等方面。该方法具有快速、简便等特点 ,尤其是在受测群体较大时 ,此种方法更显得经济有效。
关键词:
小麦
基因组DNA
分子标记
PCR
RAP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