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P·Zn组合对小麦生长·产量和籽粒含氮量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探讨P、Zn组合对小麦生长的影响机理。[方法]采用盆栽试验,研究砂姜黑土中P、Zn配施对小麦生长期产量以及籽粒氮素含量的影响。[结果]结果表明,小麦苗期和抽穗期P、Zn呈协同关系,成熟期明显出现P、Zn拮抗。适当的P、Zn配比有利于小麦籽粒产量的提高和经济效益的增加。P0.3Zn0.2处理的产量最高,与其他处理间在0.05水平有差异,P0.3Zn0.4、P0.9Zn0.2、P0.9Zn0.4间的产量在0.05水平无差异,Zn0处理的产量最低。[结论]低P背景下,施Zn肥能促进小麦根系的生长;高P背景下,施适量Zn肥能促进小麦根系生长,但高Zn时出现P、Zn拮抗。


小麦不同生育期抗寒性研究
《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 》 2009
摘要:选取有代表性的8个小麦品种,以实验室冷冻法结合logistic方程计算小麦在不同生育期的半致死温度,研究各品种在不同生育期的抗寒性强弱及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小麦品种在其生育发展进程中的抗寒性变化呈现相似趋势,幼苗时期较强,经历了一定时间的低温抗寒锻炼,小麦的抗寒性达到最强;越冬以后,随着温度的逐渐升高,小麦生育进程的推进,抗寒性显著减弱。所有品种在整个发育时期的变化趋势均呈现V型曲线。
关键词: 小麦 不同时期 抗寒性 半致死温度(LT50)


不同筋力小麦品种的粉质分析
《安徽农业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解析不同筋力小麦品种的粉质参数并探讨其差异。[方法]以强筋小麦皖麦38、中筋小麦皖麦44和弱筋小麦皖麦48为供试品种,应用粉质仪测定3个小麦品种的粉质参数。[结果]皖麦38、皖麦44和皖麦48的小麦粉吸水率分别为63.2%、55.8%和55.0%,其中强筋小麦粉的吸水率最高。小麦粉的面团形成时间随着筋力的减弱而缩短,皖麦38、皖麦44和皖麦48的面团形成时间分别为5.8、5.5和1.5 m in。皖麦38、皖麦44和皖麦48的面团稳定时间分别为10.7、7.2和3.6 m in。小麦粉的面团弱化度随着筋力的减弱而增加,皖麦38、皖麦44和皖麦48的面团弱化度分别为29、41和91。皖麦38、皖麦44和皖麦48的评价值分别为105、85和44。[结论]试验得到的粉质参数较好地反映了供试小麦品种的筋力,该测定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淮北平原冬小麦平衡施肥技术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实现农业的高产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方法]以普通砂姜黑土为供试土壤,采用完全随机区组排列进行田间施肥试验。[结果]施氮、磷、钾小麦的增产率为13.3%~44.7%、5.6%~11.8%和9.8%~13.2%,其平均增产率为22.6%、8.1%和11.3%。不施氮肥或钾肥小麦的相对产量为69.1%~88.3%和88.3%~91.0%,其平均相对产量为82.3%和89.8%,减产11.7%~30.1%和9.0%~11.7%,平均减产17.7%和10.2%;不施磷肥小麦的相对产量为89.4%~94.7%,减产5.3%~10.6%,平均减产7.5%。平衡施肥较不施氮肥对照增收1 106~1562元/hm2,施用氮肥的产投比达2.57~4.34∶1;较不施磷肥对照增收268~909元/hm2,施用磷肥的产投比为1.90~3.53∶1;较不施钾肥对照增收525~1 003元/hm2,施用钾肥的产投比为3.81~5.62∶1。施用氮、磷、钾小麦分别平均增收1 308、628和824元/hm2,其平均产投比分别为3.32∶1、2.86∶1和4.64∶1。[结论]该研究为冬小麦平衡施肥技术在淮北平原的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


安徽省小麦品种演变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 》 2009 北大核心
摘要:为总结小麦生产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指导未来小麦生产和品种使用,通过对1950—2008年近60年来安徽省小麦主要推广品种种植面积、时间和使用情况的分析,归纳出安徽小麦品种更替及其演变规律,将主推品种划分为6个阶段,约10年一个阶段。对各个阶段的主要推广品种特征特性、主要优缺点和轮替情况进行了分析,归纳出各个阶段生产的基本要求、品种的综合表现和育种的进展。并对小麦品种演变的特点进行了总结,揭示了品种冬春性变化、生产布局的调整、主导品种与搭配品种的更替频率以及日益提高的对抗病抗逆性要求。


不同生态环境下冬小麦籽粒大小相关性状的QTL分析
《中国农业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鉴定影响籽粒大小相关性状的QTL,并估计QTL的表型效应;分析不同环境下QTL的稳定性。【方法】以冬小麦小粒地方品种和尚麦为母本,大粒育成品种豫8679为父本及其F7:8重组自交系的142个株系为试验材料,分析籽粒长度、宽度、厚度、体积及千粒重在北京(2006、2007)、合肥(2007)和成都(2007)4个不同环境下的性状表现,并利用已构建的含有170个SSR标记和2个EST标记的遗传图谱,对这5个性状进行QTL定位分析。【结果】4个环境下共检测到93个影响籽粒长度、宽度、厚度、体积及千粒重的QTL,这些QTL分布在除1D和6A之外的所有小麦染色体上。在检测到的QTL中,与籽粒长度、宽度、厚度、体积和千粒重相关的QTL分别为17、16、18、21和21个。另外,本研究还在1A、1B、2A、2D、3A、3B、5A、5B、5D、6A、6D、7B和7D染色体上共发现了18个QTL富集区。【结论】获得93个影响小麦籽粒大小相关性状的QTL,这些QTL可作为利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途径进行小麦遗传改良的依据。
小麦纹枯病抗性鉴定技术及抗性资源筛选
《中国农学通报 》 2009 北大核心
摘要:纹枯病在长江流域及黄淮麦区的普遍严重发生,已成为影响小麦高产、稳产的重要限制因素,培育、推广抗纹枯病品种的前提是小麦抗病资源的鉴定和筛选。探讨了麦粒嵌入法和牙签嵌入法2种接种方法对小麦纹枯病的诱发效果,并用麦粒嵌入法分析了黄淮麦区及长江中下游麦区的小麦主栽品种、重要亲本及国外引进材料的纹枯病抗性,结果表明:带菌麦粒接种法具有更高的纹枯病接种强度,可获得更好的发病效果;所有检测品种间抗性差异明显,但高抗纹枯病的材料仅发现3份,分别为苏3/扬5、X9610和郑3666,中抗以上材料102份,占总检测材料的23.23%。


用循环经济理念发展小麦产业——以安徽省淮北市为例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 2009 北大核心
摘要:农业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兴的经济发展模式,发展循环农业是实施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该文以安徽省淮北市为例,从农业循环经济理念的角度分析小麦产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投入减量化,产出最优化,主副产品再利用、再循环,构筑小麦产业经济利益共同体以及优惠政策支持等小麦产业发展对策。


“美洲星”叶面肥对小麦的增产效果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验证"美洲星"叶面肥对小麦的增产效果。[方法]通过不同小麦品种的应用效果试验,研究美洲星对小麦产量3要素及产量的影响;通过不同时期的应用效果试验,研究美洲星对小麦产量3要素及产量的影响。[结果]不同小麦品种喷施"美洲星"叶面肥后的穗粒数、千粒重有所增加,穗数变化不大,小麦生育后期喷施"美洲星"具有一定的增产作用,8个品种平均增产2.4%;不同喷施时期都使小麦的穗粒数、千粒重有所增加,有效穗数变化不大;产量以喷施3次处理最高。[结论]在小麦生长的中后期,喷施美洲星复合液肥,具有一定的增产作用,增产幅度在6%左右,在小麦拔节、孕穗、灌浆期各喷一次,效果更好。


不同耕作方式对小麦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方法]2007~2008、2008~2009年连续2年对小麦进行3种耕作方式定位试验。3种耕作方式分别为CK:浅旋耕(少耕)作业模式,耕深12 cm,耕后耙;1耕(松耕)1耙:耕深20 cm,耕后旋耕;浅旋耕(少耕):耕深12~14 cm。[结果]不同耕作方式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在不同年份间有所差异;适当深耕,有利于降低土壤容重,改良土壤物理性状,改善土壤蓄水保墒特性,提高小麦出苗率及抗旱能力。对于前期持续干旱的特殊年份,深耕20 cm的耕作方式是实现小麦高产的一项关键措施。[结论]寻找到淮北旱茬土壤适宜的耕作方式,为机播条件下中筋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提供理论及实践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