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氮肥运筹对双季晚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中国土壤与肥料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皖稻111为材料,在施氮量为225 kg/hm2的条件下,研究不同时期氮肥施用比例对双季晚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①依产量从大到小排序,前、后期氮肥施用比例依次为7∶3、6∶4、8∶2、9∶1、5∶5、10∶0、0∶0,以前期基蘖施氮量占总施氮量为70%时产量最高;②随着基蘖肥比例的降低、穗肥比例的增高,稻米加工品质提高,外观、营养品质有先升后降的趋势;前、后期氮肥施用比例为6∶4和7∶3,能较好地协调产量和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52份墨西哥CIMMYT小麦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差异及品种筛选
《安徽农业科学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低PPO活性小麦品种的选育提供参考信息。[方法]按Anderson和Morris等方法并作部分修改对引进的252份墨西哥CIMMYT小麦品种的多酚氧化酶活性进行测定。[结果]PPO活性主要受基因型影响;不同品种间PPO活性相差很大。252份墨西哥CIMMYT小麦的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的范围为54.00~285.78AU/(min·g)。其中小于100.00AU/(min·g)的品种有46个,200.00AU/(min·g)以上的有37个,其余皆为100.00~200.00AU/(min·g)。品种PPO活性分布在100.00~200.00AU/(min·g)的个数较多,而在<100.00AU/(min·g)和>200.00AU/(min·g)范围则分布较少,基本上呈正态分布。[结论]通过育种途径可改善小麦制品颜色褐变的现象。筛选出PPO活性低于100.00AU/(min·g)的46个的墨西哥CIMMYT小麦品种,可作为小麦品质育种的材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对家蚕高毒力白僵菌菌株的筛选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白僵蚕是一种药用价值较高的中药药材,为选出人工生产白僵蚕的最佳菌株,以分离的5株白僵菌菌株为材料,以营养生长量、产孢量和致病力等生物学指标进行比较筛选。结果表明,不同菌株的各个指标均存在差异,其中B07-2营养生长量最快,产孢量最高,10 d内对家蚕的致病率为98.18%。综合比较,B07-2为生产白僵蚕的最佳接种菌株,它对家蚕的致死中时LT50为5.09 d,致死中浓度LC50为2.69×106孢子.mL-1。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氮肥运筹方式对晚稻产量、品质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研究
《土壤通报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基础地力和施氮量相同的条件下,研究氮素基肥、蘖肥和穗肥不同运筹方式对晚稻产量、品质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适当后移能够保持土壤适宜的NH4+-N的浓度,促进晚稻的生长,表现为产量、干物质和氮积累量的增加。当基肥施氮量占总施氮量比例53.8%时,产量达到最高。增加穗肥比例有利于提高碾米品质,但不利于外观品质和食味品质的提高,适当氮肥的后移有利于氮肥利用率的提高,当基肥施氮量占总施氮量的40.3%时,晚稻的吸氮量和氮肥利用率最高,土壤氮素依存率随着基肥施用比例呈倒抛物线关系,当氮素基肥施用比例为40.0%时,对土壤氮素依存率最低为54.5%,氮素收获指数和百公斤籽粒需氮量都随基肥用量的减少而增加。以目标产量相适宜的施总氮量条件下基施氮肥比例为40%~50%,分蘖肥控制在20%~30%左右,穗肥占20%~30%,有利于保持一定的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提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淮夏大豆种质资源农艺性状的评价
《大豆科学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大豆种质资源的评价和利用是大豆育种的重要研究内容。为了更好地利用大豆种质资源,对383份黄淮夏大豆种质资源的农艺性状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黄淮夏大豆在生育期、株高、单株荚数等主要农艺性状表现上具有多样性,遗传变异丰富;产量与单株总荚数(r=0.714**)、单株有效荚数(r=0.712**)显著正相关;生育期与结荚高度(r=0.593**)、主茎节数(r=0.450**)等也呈显著正相关;每荚粒数与生育期(r=-0.586**)、百粒重(r=-0.437**)呈显著负相关;单株有效荚数与百粒重(r=-0.445**)呈显著负相关。在黄淮夏大豆生态类型内对种质资源的农艺性状进行评价,研究结果可为黄淮夏大豆育种工作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施肥对砂姜黑土基础肥力及强筋小麦产量、品质的影响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不同施肥方式对砂姜黑土的培肥效果和不同土壤基础肥力水平对优质强筋小麦产量及品质的影响,在22年长期定位试验的基础上,研究了不同施肥方式下砂姜黑土基础肥力的变化,并分析了土壤主要养分性状与强筋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关系。结果表明,长期单施有机肥或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均能较单施化肥处理显著提高土壤全氮、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及速效钾的含量;同一施氮水平,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处理的基础肥力产量(不施肥时的产量)较单施化肥的高2 715.0 kg.hm-2。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及速效磷含量与籽粒产量、蛋白质、湿面筋和沉降值均呈正相关。有机肥与化肥配施不仅是培肥地力的主要途径,同时还是确保优质小麦保优栽培,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安徽省小麦生产投入产出及资源合理配置研究
《农业经济问题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以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项目安徽省农户小麦生产住户调查数据为依据,对示范区与非示范区、旱地小麦与稻茬小麦生产的投入和产出进行综合分析;建立示范区和非示范区小麦生产函数模型,通过模型分析小麦生产资源的合理配置。结果表明,示范区与非示范区单位面积生产资源投入总量相差不大,但综合经济收益示范区高出非示范区30%左右;稻茬小麦生产成本投入高出旱地小麦10%,但综合经济收益却低24%;目前安徽省小麦生产资源投入已处于规模报酬递减状态,要达到最佳经济收益,单位面积种子用量可适当减少,化肥施用量可适当增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品种真实性鉴定中SSR技术体系的优化
《安徽农业科学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优化玉米品种真实性鉴定中的SSR技术体系。[方法]以11份玉米骨干自交系为材料,通过对影响SSR扩增质量的Mg2+、dNTPs、引物、TaqDNA聚合酶的浓度等因素进行优化和比较,建立了适于玉米品种真实性鉴定的SSR标记技术体系,并以5个玉米杂交种为例,验证该体系在玉米杂交种真实性鉴定中的可行性。[结果]Mg2+浓度为2.5 mmol/L时,扩增效果最佳。dNTPs浓度为0.3 mmol/L时,扩增效果最好。引物浓度为0.2μmol/L较为适宜。TaqDNA聚合酶浓度为1.0 U时,扩增效果较好。优化后的PCR反应体系为:1×PCR缓冲液,2.5 mmol/LMg2+,0.3 mmol/L dNTPs,0.2μmol/L正、反向引物,1.0 UTaqDNA聚合酶,40 ng样品DNA,总体积25μl。[结论]该研究优化的SSR技术体系可以有效地对玉米杂交种进行真实性鉴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双季晚稻丰产栽培模式下的氮肥运筹技术研究
《土壤通报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等氮量条件下,研究抛秧和移栽等栽培方式的氮肥运筹对晚稻生长发育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栽培方式的氮肥运筹对晚稻茎蘖动态、干物质积累、产量、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利用率与氮肥运筹方式间存在着一定相关关系,且相关的趋势基本一致。产量、氮肥利用率与氮肥基施比例呈抛物线关系,抛栽当氮肥基施比例为47.61%(南陵)和38.70%(池州),移栽为53.38%时,产量达到最高,氮肥利用率以抛栽当基肥施氮比例为42.97%,移栽为40.88%时,氮肥利用率最高。以目标产量相适宜的施总氮量条件下,抛秧为35~45%、分蘖肥为30%、穗肥为25%-35%,移栽晚稻基肥为45%~55%、分蘖肥为30%、穗肥为15%~25%,利于晚稻干物质积累,可保持较高的分蘖成穗率,使群体发展比较合理,增加抽穗后的物质积累与运转,以及适宜的每穗实粒数和千粒重,从而形成高产以及氮肥利用率的提高。
关键词: 双季晚稻 不同栽培方式 氮肥运筹 干物质积累 产量 氮肥利用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利用分子标记技术降低协优57的直链淀粉含量
《中国水稻科学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克服产量高、适应性广的中籼组合协优57的直链淀粉含量较高、蒸煮食味品质较差的缺点,对其父母本较高的直链淀粉含量特性进行了改良。先前利用PCR-AccⅠ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对其父本057进行改良,育成了直链淀粉含量改良型057,简称057(TT)。本研究以ND42为优质基因的供体,利用PCR-AccⅠ分子标记对协青早B[母本协青早A的保持系,简称协青早B(GG)]进行改良,得到直链淀粉含量改良型协青早B,简称协青早B(TT)。然后用改良前、后的各亲本分别配组,分析各组合的基因型(GG、GT、TT)和食味品质。结果表明,改良单亲的GT型组合协青早B(GG)/057(TT)、协青早B(TT)/057(GG)杂交稻米的直链淀粉含量由原组合协青早B(GG)/057(GG)的26.1%分别降到19.3%和19.2%,但均一性较差。改良双亲的TT纯合型组合协青早B(TT)/057(TT)的杂交稻米,不仅直链淀粉含量降到中等偏低水平(12.5%)、胶稠度变得更软,而且直链淀粉含量的均一性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关键词: 育种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杂交水稻 稻米品质 直链淀粉含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