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栽培管理(模糊匹配)
222条记录
美国布朗李品种的引种比较试验

安徽农业科学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1998年从山东省果树所引进了 4个美国布朗李品种 ,经过 4年的植物学特性、物候期、果实经济性状、丰产性、适应性等观测 ,结果表明 :4个品种都有较好的早产性和丰产性 ;红美丽产量最高 ,2 0 0 1、2 0 0 2年产量分别为 1782 0和 2 2 860kg/hm2 ;黑琥珀果实综合经济性状最佳 ,具有较大的推广价值。

关键词: 布朗李 引种 比较试验 栽培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抗虫杂交棉示范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

安徽农业科学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分析了抗虫杂交棉在华阳河农场示范种植的产量及农艺性状表现 ,并根据生产实践总结了抗虫杂交棉的高产栽培技术

关键词: 抗虫杂交棉 栽培技术 农艺性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金梨在江淮地区的引种表现及栽培技术

安徽农业科学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黄金梨在安徽江淮地区种植表现出早果、丰产、糖度高、肉质细、汁多、石细胞少、抗病虫害能力较强等优点。栽培时应注意合理密植 ,科学施肥、浇水、修剪等

关键词: 黄金梨 引种 表现 栽培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茶树无性系良种推广技术简析

茶业通报 2003

摘要:概述了我省茶树无性系良种区域配置与品种搭配的主要原则,对无性系良种栽植及苗期管理的关键技术、现有茶园换种改植的适当方法及以良种为基础生产名优茶、以名优茶为先导推广良种的互动效应作了简析。

关键词: 茶树无性系 推广 区域配置 栽培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发展皖豆系列无公害大豆的技术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2003 CSCD

摘要:安徽省淮北平原光热水资源丰富 ,是种植无公害大豆的最佳地方。按照无公害大豆所提出的技术和产品标准组织生产 ,大力推广皖豆系列品种 ,可有效地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笔者介绍了无公害大豆产品的标准 ,无公害大豆的栽培技术 ,及生产无公害大的适宜品种

关键词: 无公害 大豆 标准 淮北平原 栽培技术 品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M型杂交大豆新组合HS9816高产原因及栽培技术研究

大豆科学 200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采用从大豆M型质核互作雄性不育三系中筛选出的高产优质多抗组合HS9816为材料 ,设置播期、密度、施肥三个因素、12个栽培处理进行试验。研究表明 :壮秆、抗倒伏、多分枝 ,且有偏长的生殖生长期是杂交大豆获得高产的重要原因 ;叶面积增长前期快、中期稳、后期回落慢以及适时封行的动态是杂交大豆群体取得高产的主要生理指标 ;在中上等肥力水平田块 ,实施早播、稀植 (15万株 /hm2 )、再增施肥料是每公顷获得子粒产量 375 0kg的关键技术。

关键词: M型杂交大豆 株型 高产 栽培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筋小麦皖麦44的产量构成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

小麦研究 2003

摘要:运用相关分析和通往分析对皖麦44的产量构成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单位面积穗数是皖麦44高产的主要限制因素。在稳定穗粒数的同时,增加穗数,提高千粒重,是进一步提高产量的有效途径。同时提出皖麦44的配套栽培技术

关键词: 小麦 皖麦44 产量因素 栽培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杂交中粳新组合Ⅲ优98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

安徽农业科学 2003 CSCD

摘要:Ⅲ优 98是安徽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与日本三井化学株式会社、中国种子集团公司合作 ,利用BT型不育系 2 3A与恢复系R98配组育成的三系杂交粳稻组合。该组合具有米质优、产量高、抗性好等特点。 2 0 0 2年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关键词: 三系 杂交粳稻 Ⅲ优98 特征特性 栽培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皖稻101生物学特性和栽培技术

安徽农业科学 2003 CSCD

摘要:皖稻 10 1(中籼 92 0 11)系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选育的常规中籼水稻新品种。米质好 ,12项米质指标中 ,精米率、整精米率、垩白度和透明度等 9项指标达部颁 1级米标准 ,被评为市场畅销的优质米品种。 2年省区试 ,平均产量 7710 .0kg/hm2 ,较对照汕优 63减产 2 .7% ;1年省生产试验 ,平均产量 812 1.0kg/hm2 ,比对照汕优 63增产 4.5 %。中抗白叶枯病和稻瘟病。适于沿淮和江淮地区的中等偏上肥力田种植。适宜播期为 4月下旬至 5月上旬 ,基本苗 80万~ 90万 /hm2 。

关键词: 水稻 优质 选育 栽培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筋小麦皖麦44的产量构成及其配套栽培技术规程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2003 CSCD

摘要:运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对皖麦 44的产量构成因素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单位面积穗数是皖麦 44高产的主要限制因素。在稳定穗粒数的同时 ,增加穗数 ,提高千粒重 ,是进一步提高产量的有效途径。并结合栽培研究提出皖麦 44的配套栽培技术

关键词: 小麦 皖麦44 产量因素 栽培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