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农业科学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皖稻141是安徽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采用系谱选择法育成的优质早籼稻新品种。2年省区试,平均产量6 874.6 kg/hm2,较对照竹青增产0.9%;1年省生产试验,平均产量6 625.5 kg/hm2,较对照竹青增产5.3%。株型较紧凑,茎秆较粗壮;中抗稻瘟病(3级),苗期耐寒能力较强。米质好,12项米质指标中有11项达到一级或二级部颁优质米标准。全生育期108 d,适宜播期为3月下旬至4月上旬。
关键词:
水稻
选育
栽培技术
《中国农学通报
》
2006
摘要:皖甜1号是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以自选自交系“皖甜系1号”做母本,外引系“超甜776”为父本育成的超甜玉米杂交种,2004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皖甜1号平均鲜穗产量11992.5kg/hm2,比对照穗甜1号增产10.3%。该品种抗逆性强,适应性广,子粒黄色,后期保甜度好,可溶性糖含量达22.4%,且果皮较薄,适口性好,品质较优。该品种适宜在国家东南玉米区种植,具有广阔的开发应用前景。
关键词:
超甜玉米
皖甜1号
杂交种
栽培技术
《杂交水稻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皖稻153是安徽省农科院水稻所用光温敏核不育系1892S与恢复系RH003配组育成的两系杂交中籼新组合,具有产量高、米质较优、耐热性强、抗倒性好、适应性广等特点。该组合高产栽培应突出培育适龄壮秧、合理密植、科学肥水运筹等关键措施。
关键词:
两系法杂交水稻
皖稻153
特征特性
栽培技术
《中国农学通报
》
2005
摘要:通过参与实施张洪程教授主持的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江苏单季稻丰产高效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对江苏高产水稻进行了深入全面考察,认为,江苏水稻大面积产量重复超10500kg/hm2,从技术路线、栽培理论、关键技术到品种推广的指导思想等方面有很多经验值得借鉴:偏迟熟水稻北移,充分利用光温生态生产潜力,是大面积产量进一步提高的前提;高产群体质量的优化调控,是高产的技术理论基础;“壮秧、扩行、减苗、调肥、控水”是其高产的关键技术。据此引发思考并对安徽及同类地区水稻生产的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
水稻
高产
栽培
技术
《安徽农业科学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试验、示范观察 ,基本上掌握了Ⅲ优 98的主要特征特性 ,并总结出相应的高产栽培技术。
关键词:
水稻
Ⅲ优98
特征特性
栽培技术
《杂交水稻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皖稻103是安徽省农科院水稻所用2301S与广亲和恢复系H7058组配育成的两系杂交中籼新组合,具有优质、高产、抗病和抗旱等特点,于2003年通过安徽省品种审定。介绍了其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和高产安全制种技术。
关键词:
杂交水稻
皖稻103
选育
栽培技术
制种技术
《安徽农业科学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皖稻139系安徽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育成的高产早籼新品种。对其产量及构成因素进行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表明,4个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贡献的大小依次为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产量7.50t/hm2以上的合理穗粒结构为:有效穗(330±10)万/hm2,每穗总粒数(95±5)粒,结实率80%,千粒重33.0g左右。高产栽培的主攻目标是在确保足够有效穗数的前提下促大穗,协调好有效穗数和每穗总粒数的关系,兼顾提高结实率。
关键词:
皖稻139
产量构成因素
栽培技术
《安徽农业科学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皖稻173系安徽省农科院水稻所用自育的籼粳亚种后代中间材料M89898为母本,扬稻4号作父本,采用系谱选择法育成的优质、高产中籼水稻新品种。米质好,在12项米质检测指标中有10项达优质米二级以上标准;多年的试验、省区试和省生产试验结果表明,产量一般在8.10 t/hm2以上,与对照汕优63相当。抗逆性强,高抗白叶枯病,纹枯病轻,耐肥抗倒。适宜在安徽省沿江及其以北地区作一季中稻种植,最适播种期为5月上旬。
关键词:
水稻
中籼
皖稻173
优质
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