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9782条记录
一次性减量施用控释肥对棉花群体冠层结构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新疆农业科学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分析施用一次性减量控释肥与常规肥料对棉花群体冠层结构及棉花产量的影响,研究一次性减量施用控释肥对棉花化肥减施增效的作用,为棉花化肥减施增效技术提供研究基础.[方法]采用多重复田间试验,利用CI-110等仪器研究施用不同用量的控释肥和常规肥料条件下,棉花冠层结构、光合性能、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等参数变化.[结果]一次性减量施用控释肥能保持棉花中后期较高的叶面积指数、提高中下层透光性、增强光能截获能力、减少群体漏光损失,延缓叶片老化和光合功能衰退速率.各处理棉花盛花期、吐絮前期LAI与棉花总成铃数、单铃重及产量显著或极显著相关,盛铃期与棉花僵烂铃比重极显著相关.研究一次性减N25%施用控释肥处理比一次性全量施用控释肥处理平均增产2.89%、比全量施用常规肥料处理平均增产5.53%、比减N 25%施用常规肥料处理平均增产14.89%、比不施氮肥对照平均增产50.96%.[结论]一次性减量施用控释肥可以构建合理的棉花群体冠层结构,增加棉花单株成铃数及产量,减少氮肥投入量,提高肥料利用率;一次性减N 25%施用控释肥(225 kg/hm2)为安徽省沿江棉区杂交棉适宜的氮肥用量.

关键词: 棉花 施肥量 冠层结构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油菜秸秆对5种杂草种子萌发和生长的化感效应

杂草学报 2020

摘要:为探索油菜(Brassica napus L.)秸秆在防治杂草方面的潜力,以马唐[Digitaria sanguinalis(L.) Scop.]、旱稗[Echinochloa hispidula(Retz.) Nees.]、马齿苋(Portulaca oleracea L.)、反枝苋(Amaranthus retroflexus L.)和醴肠(Eclipta prostrata(L.) L.]为受体,采用室内生物测定方法研究油菜秸秆不同部位水浸提液对5种杂草的化感作用。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250.0 g/L油菜叶和主茎水浸提液处理抑制马唐、反枝苋和醴肠的发芽率,延长它们的平均发芽时间;250.0 g/L油菜叶和主茎水浸提液处理降低马齿苋发芽率,对它的平均发芽时间没有明显影响;250.0 g/L油菜叶水浸提液处理对旱稗发芽率和平均发芽时间均没有显著影响,该浓度主茎水浸提液降低旱稗发芽率,延长旱稗的平均发芽时间;125.0 g/L根水浸提液处理抑制马唐、反枝苋和醴肠发芽率,延长它们的平均发芽时间,具化感抑制效应。250.0 g/L油菜叶、主茎水浸提液处理和125.0 g/L根水浸提液处理均抑制5种杂草的根长;15.6 g/L叶水浸提液处理对马唐和醴肠、15.6 g/L主茎水浸提液处理对反枝苋、7.8 g/L根水浸体液处理对反枝苋、旱稗的根生长有促进作用。不同浓度油菜根、主茎和叶水浸提液对5种杂草茎生长的化感作用存在差异。总体上看,油菜叶水浸提液对旱稗和醴肠的化感综合抑制效应较强;根水浸提液对醴肠的化感综合抑制作用较强。主茎水浸提液对醴肠和马齿苋的化感综合抑制效应较强。

关键词: 油菜秸秆水浸提液 化感作用 发芽率 平均发芽时间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优质糯稻粳糯795的选育

中国种业 2020

摘要:粳糯795是以粳糯M99037为母本、常规粳稻M3122为父本经多代系统选育而成,于2018年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皖审稻2018025).该品种具有优质、高产、多抗的特点,对其选育过程、品种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要点等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 糯稻 粳糯795 选育 栽培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籼型光温敏核不育系'皖28S'的选育

农业科技通讯 2020

摘要:'皖28S'是以'1892S'为母本,以'华37B'为父本杂交,再与'1892S'回交后,对其分离后代,采用含有Pid1、Pid2稻瘟病基因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经8年14代选育而成,具有育性稳定、易配组、抗病性好等优点.2018年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鉴定.

关键词: 籼型 两系核不育系 皖28S 选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淮北平原宜子粒机收夏玉米品种的播期与收获期分析

玉米科学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不同熟期夏玉米品种为研究对象,建立淮北平原玉米主产区不同熟期夏玉米品种吐丝后有效积温与子粒含水率预测模型,基于当地气象数据,确定不同熟期夏玉米品种适宜子粒机收的合理播期与收获期.结果表明,播期越早,产量越高.庐玉9105产量显著高于迪卡517,迪卡517子粒脱水速率快于庐玉9105.迪卡517与庐玉9105子粒含水率降至28%所需有效积温分别为873.0℃·d和943.9℃·d,降至25%所需有效积温分别为914.1℃·d和992.3℃·d.为保证子粒机收与丰产,6月5日种植与庐玉9105熟期相当的品种,收获期为10月5日,100%的年份可以保证子粒机收;播期推迟至6月15日,种植与迪卡517熟期相当的品种,10月5日收获,72.7%~90.9%的年份可以保证子粒机收.因此,在淮北平原玉米主产区将品种与播期合理运筹搭配,可兼顾玉米子粒机械直收与丰产稳产.

关键词: 夏玉米 子粒机械收获 子粒含水率 有效积温 收获日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新形势下做好党员发展工作的思考

新西部 2019

摘要:本文以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为例,探索全面从严治党新形势下发展党员工作的有效方法。认为,要针对难点与不足,压实责任,严把发展环节;强化举措,提升党员发展工作水平。

关键词: 发展党员 组织力 高级知识分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机插秧同步侧深施肥技术对水稻产量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中国稻米 2019

摘要:以N两优1998和中籼优质杂交稻万象优华占为材料,研究水稻机插秧同步侧深施肥技术对水稻产量和肥料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机插秧同步侧深施肥能够提高水稻茎蘖数,增加产量,提高肥料利用率,以机插秧在减基蘖肥20%内配合侧深施肥的处理效果较好.与风送方式相比,螺旋式侧深施肥效果更好.

关键词: 水稻 机插秧 侧深施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安徽省粳稻生产与育种现状及发展对策

安徽农业科学 2019

摘要:通过分析安徽省近10年粳稻生产情况以及审定推广的粳稻品种在区试中的产量、米质和抗性表现,指出安徽粳稻在生产推广和育种中面临的问题,提出应重点加强选育适合安徽肥力水平的高产、优质、抗病的粳稻新品种,同时要加大对粳稻发展资金投入力度、完善配套栽培技术、合理布局粳稻生产功能区、树立安徽粳米品牌,以提升安徽粳稻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关键词: 安徽省 粳稻 育种 发展对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科技助力贫困山区脱贫攻坚的实践与思考——以岳西县为例

农业科技管理 2019

摘要:打好脱贫攻坚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先任务。文章阐述了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在产业振兴、生态振兴和人才振兴等方面科技助力岳西县发展的实践情况,并总结出院地合作工作机制、精准帮扶工作方式、生态优先工作导向等工作经验,以期为农业科研单位科技扶贫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 农业科研单位 科技扶贫 乡村振兴战略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阶段性干旱胁迫对小麦光合生理特性及产量结构的影响

气象与减灾研究 2019

摘要:在人工遮雨的条件下,采用盆栽的种植方式探究"皖麦68"营养生长期(返青期—开花期)及生殖生长期(开花期—成熟期)轻度干旱胁迫(土壤相对含水量为55%±5%)及复水(土壤相对含水量为70%±5%)对其光合生理特性及产量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返青期至成熟期充分供水(CK)的小麦旗叶光合参数和产量最高。开花至成熟期复水(DN)的小麦叶片在复水后光合能力迅速恢复,表现出了超补偿效应:光合速率(16.43μmol/(m~2·s))甚至超过了CK(15.01μmol/(m~2·s));采用非直角双曲线模型拟合小麦旗叶的光响应曲线,其中DN的曲角θ最大;DN产量较CK略有降低但千粒重为34.51 g,高于CK(34.44 g)。开花至成熟期轻度干旱(ND)及全生育期轻度干旱(DD)的小麦光合特征参数与产量均显著降低。DD产量最低、品质最差,但其收获指数I_H高于CK、仅次于DN。在小麦返青期—开花期进行水分管理适量减少灌溉,开花期—成熟期复水能够提升籽粒的干物质积累量,获得较高的产量及品质。

关键词: 复水 光合响应曲线 光能利用率 水分利用率 收获指数 干旱胁迫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