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小麦高代品系品质性状的近红外光谱分析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张琪琪 1 ; 万映秀 1 ; 曹文昕 1 ; 李炎 1 ; 张平治 1 ;

作者机构: 1.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所

关键词: 小麦;高代品系;近红外反射光谱;品质性状

期刊名称: 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

ISSN: 1007-7731

年卷期: 2011 年 17 卷 11 期

页码: 43-44+68

摘要: 对2009-2010年度种植于安徽省阜南县许堂乡试验基地内的87份自育高代品系和3份栽培品种,利用FOSS 1241型近红外谷物分析仪测定其硬度、水分、粗蛋白含量、Zeleny沉降值及湿面筋含量,结果表明:测试样品平均籽粒硬度为59.5,水分含量为12%,蛋白质含量为14.5%,Zeleny沉降值为56.9 mL,湿面筋含量为34.1%。

  • 相关文献

[1]小麦籽粒灌浆成熟期和贮藏期品质性状动态变化研究. 朱树权,徐风,常涛,曹淑华. 1993

[2]主要栽培措施对中筋小麦皖麦44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孔令聪,汪建来,曹承富,赵斌,赵竹. 2004

[3]近红外反射技术建立合肥地区精米直链淀粉含量测定模型. 冯光,杨亚春,宋丰顺,李泽福,杨剑波,李莉. 2012

[4]小麦品种间溶剂保持力差异及其与品质性状的相关性. 赵莉,王敏,汪建来,未文良. 2008

[5]安徽地方优质枣品质性状比较分析. 俞飞飞,孙其宝,陆丽娟. 2009

[6]杂交粳稻产量性状与品质性状相关性分析. 占新春,郑乐娅,付强,张培江,董召荣. 2012

[7]安徽省优质稻米品质性状的相关性研究. 夏加发,李泽福,陈多璞,王元垒,石英尧. 2006

[8]小麦品质性状分子标记多重PCR体系的建立. 张晓科,夏先春,王忠伟,万映秀,张平治,何心尧,杨燕,何中虎. 2007

[9]杂交粳稻品质性状杂种优势、配合力及遗传力分析. 占新春,郑乐娅,邹禹,钱宝云,张培江,董召荣. 2015

[10]我国冬小麦品种(系)主要品质性状的表现及其相关性. 赵莉,汪建来,赵竹,张文明,郑文寅,未文良,姚大年. 2006

[11]花期去叶对甘蓝型杂交油菜经济性状和品质性状的影响. 胡宝成,李强生,赵仁渠,陈凤祥. 1991

[12]长江中下游7个冬小麦品种产量和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及配合力分析. 孙皓,赵斌,王瑞,季昌好,朱斌,陈晓东. 2023

[13]家蚕春用品种681×682的性状及繁育应用. 秦凤,石凉,童晓琪,漆学文,黄德辉. 2013

[14]2014年国内外家兔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HUANG Dong-wei,黄冬维,ZHAO Hui-ling,赵辉玲. 2015

[15]家蚕夏秋用新品种皖广三号育成初报. 吴福泉,石凉,秦凤,肖阳,刘新涛,童晓琪,漆学文,李庆荣. 2013

[16]基于荧光成像系统小麦病害叶片异质性分析. 杜世州,曹承富,袁琳,廖钦洪. 2012

[17]沿江平原稻麦轮作系统维持钾素平衡和作物高产的钾肥运筹研究. Liu Feng,刘枫,Wu Chuanzhou,吴传洲,Zhu Kebao. 2012

[18]氮肥基追比例对江淮丘陵水稻土小麦生长及肥料利用效率的影响. Wang Jiajia,王家嘉,Li Lujiu,李录久,Zhao Xianyou. 2012

[19]传统耕作方式下长期秸秆还田对土壤紧实度和养分有效性的影响. Guo Zhibin,郭志彬,Wang Jing,王静,Guo Xisheng. 2012

[20]氮素运筹对淮北地区超高产小麦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杜世州,曹承富,张耀兰,赵竹,乔玉强. 2010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