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Rice(模糊匹配)
434条记录
氮肥水平对不同基因型水稻氮素利用率、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不同基因型的水稻品种日本晴、N70、N178和OM052为供试品种,氮肥采用尿素,按基肥(70%)和蘖肥(30%)两次施用,设置3个施氮水平(N用量设0、120、270 kg·hm~(-2))的田间小区试验,研究氮素水平对水稻产量、氮素利用效率和稻米品质的影响,以期为氮肥合理施用和氮高效水稻品种创制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施氮能增加水稻品种产量的原因是提高了有效穗数和每穗实粒数;与对照(0 kg·hm~(-2))相比,当施氮量为120和270 kg·hm~(-2)时,OM052籽粒产量在4个品种中增幅最大,分别为41.1%和76.8%;品种产量增幅不同是由于氮素利用效率的差异,在120、270 kg·hm~(-2)氮处理下,4个供试品种中,日本晴籽粒产量和氮素农学利用率(40.90 g·g~(-1)、18.56 g·g~(-1))都最低,为氮低效品种,OM052籽粒产量和氮素农学利用率(145.9 g·g~(-1)、81.24 g·g~(-1))都最高,为氮高效品种.施N能够增加各品种的直链淀粉和蛋白质含量,使胶稠度变长,降低垩白率、垩白度和碱消值;随施氮量增加,热浆黏度、峰值黏度、回复值和崩解值递减,而消碱值递增.相关性分析表明,低N水平下,供试品种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与外观品质、蒸煮食味的相关性更显著.综上,OM052是一个籽粒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双高"基因型品种,合理施用氮肥可以显著增加水稻的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改善稻米籽粒品质,实现高产和优质的协同.

关键词: 水稻 氮肥 产量 氮肥利用效率 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耐旱温敏核不育系徽旱S的选育及繁殖技术要点

中国稻米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徽旱S是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以绿102S为母本,与耐旱恢复系绿旱1号杂交选育的耐旱温敏核不育系,2016年8月通过安徽省技术鉴定。徽旱S不育特性较好,柱头外露率和异交结实率较高,抗性较好,米质较优,所配组合杂种优势强。本文介绍了徽旱S的特征特性及繁殖技术要点。

关键词: 水稻 耐旱 温敏核不育系 选育 繁殖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抗病籼型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N632S的选育与应用

杂交水稻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N632S系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以广占63S为轮回亲本,与抗白叶枯病和稻瘟病株系6G241杂交、回交和自交,将抗白叶枯病基因Xa23和抗稻瘟病基因Pi9(t)导入广占63S后育成的籼型水稻光温敏不育系。该不育系株型松紧适中,剑叶内卷,叶色深,不育起点温度低,开花习性较好,异交结实率较高,抗白叶枯病和稻瘟病,2011年8月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鉴定。以N632S与科恢752选系配组育成的高产抗病两系杂交籼稻新组合两优6375于2017年通过安徽省品种审定。

关键词: 水稻 光温敏核不育系 N632S 抗白叶枯病 抗稻瘟病 选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氮肥对粳稻籽粒腹白和心白发生及生化组成的影响

中国水稻科学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不同类型垩白水稻对氮肥的响应差异,以武育粳3号的高腹白突变体(WBRK)和高心白突变体(WCRK)为材料,设置不施氮肥(对照)和两个不同的基肥与穗肥比例处理(N5-5和N10-0)共3个处理,分析施氮对腹白米和心白米的发生及籽粒生化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氮肥显著增加了腹白米率和心白米率,且腹白较心白更易受氮肥影响。施氮对WBRK籽粒总淀粉、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含量无显著影响,显著增加了WCRK籽粒淀粉组分的含量,改善了WBRK和WCRK的碾磨品质。与对照相比,N5-5处理显著增加了WBRK籽粒蛋白质及其组分中球蛋白、醇溶蛋白和谷蛋白含量以及WCRK籽粒蛋白质含量。N10-0处理显著降低了WBRK和WCRK籽粒中的蛋白质和谷蛋白含量。N5-5处理下,WBRK和WCRK籽粒中大多数氨基酸含量有所增加,但组氨酸和精氨酸含量有所降低,WCRK表现得更明显。研究表明,氮素对不同类型垩白水稻品种腹白和心白发生及籽粒贮藏物质积累的影响存在差异,显示出生产中采用不同调优栽培措施的必要性。

关键词: 水稻 氮肥 腹白籽粒 心白籽粒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膜下滴灌水稻优化毛管配置模式及适宜灌溉强度的研究

中国水稻科学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膜下滴灌水稻在干旱/半旱区(新疆、宁夏)表现出较高的生产潜力,而优化毛管配置模式和灌溉强度是其实现高产的前提。为此,本研究于石河子地区通过设置毛管配置模式和灌溉强度双因素多水平处理,开展为期一年的小区试验,旨在为膜下滴灌水稻获得高产高效的毛管配置模式和灌溉强度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综合品种和灌溉强度因素,群体整齐度以1膜4管8行配置(R_1)最优,其次是1膜2管8行配置(R_2),1膜1管8行配置(R_3)最差。R_2模式通过促进近滴灌带行位株穴的生长发育来弥补远滴灌带行位株穴生长发育,最终R_2模式的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及经济效益与R_1差异不显著;由于R3模式下距滴灌带第3行位和第4行位的株穴生长严重受限,进而导致R_3模式的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及经济效益显著低于R_1和R_2模式;总体而言,增加灌溉强度有利于膜下滴灌水稻生长发育。在砂壤土质条件下,膜下滴灌水稻为获得较高的谷物产量,毛管间距以40~80cm为宜。关键生育期灌溉强度为抽穗前11mm/d,抽穗后需维持更高的灌量,可以考虑维持在20~25mm/d。

关键词: 水稻 毛管配置 膜下滴灌 生长发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土壤水分对免耕水稻根系生长的影响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3年早季和晚季,以吉优716为试验材料,盆栽条件下研究土壤水分对免耕水稻根系生长、形态的影响及其与地上部生物量积累和产量的关系。试验设3种土壤水分条件:W100、W85、W70,分别为水稻全生育期保持土壤饱和含水量的95%~100%、80%~85%、65%~70%。结果表明:W70处理土壤水分严重抑制了免耕水稻拔节期根系的生长,根干质量显著下降;土壤水分对抽穗期根系直径影响较大,对总根长、体积和根干质量影响不大;W70处理成熟期根系出现早衰,根长、根直径、表面积、总体积和根干质量均显著下降。土壤水分主要影响直径0.0~1.5mm根的生长,特别是直径0.0~1.0mm的根。不同时期各处理间根冠比差异不显著,在拔节期和成熟期W70处理根冠比均低于W100和W85,在抽穗期W70处理根冠比高于W85处理。免耕水稻根干质量与地上部生物量和产量均呈显著正相关。重度水分胁迫显著抑制了拔节期根系生长,引发成熟期根系早衰,进而使地上部生物量积累减少,产量下降。轻度水分胁迫对免耕水稻根系生长影响较小。土壤水分对根系调控最核心的区域是根直径0.5~1.0mm区间。

关键词: 水稻 免耕 土壤水分 根系 湿润灌溉 节水灌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东南亚62个籼型水稻亲本SSR遗传多样性分析

核农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东南亚水稻亲本间的遗传多样性,以东南亚62份籼型水稻亲本为材料,选择29对水稻功能基因标记以及平均分布于12条染色体、多态性较高和条带清晰的72对SSR引物进行遗传多样性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32对多态性引物在62份水稻材料中检测到201个等位基因,每个位点等位基因数(Na)变异范围为2~12,平均为6.281;有效等位基因数(Ne)变异范围为1.067~5.399,平均为2.867;多态信息含量(PIC)变异范围为0.061~0.789,平均为0.515;平均Shannon信息指数(I)为1.176,变幅为0.143~1.908;观察杂合度(Ho)为0.977,范围为0.936~1.000;期望杂合度(He)为0.439,范围为0.179~0.937;固定指数(Fis)的范围为0.882~1.000;基因流(Nm)的范围为0~0.0157。聚类分析表明,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805处,东南亚水稻亲本被分为6大类,同一国家大多数品种聚为一类。相对于普通分子标记,功能基因标记的平均等位基因数不高,其遗传多样性参数也低于普通分子标记,东南亚各国水稻品种间的亲缘关系较近,遗传多样性程度较低。研究结果为水稻育种亲本选配、新种质资源的创制以及杂种优势利用等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 水稻 功能基因 遗传多样性 SSR标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安徽水稻稻曲病菌寄生适合度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2016

摘要:[目的]明确安徽省稻曲病菌菌株与品种的寄生适合度。[方法]从安徽15个水稻种植县(市)采集、分离并随机抽选24个菌株,采用人工注射接种诱病的方法,测定其在4个水稻品种上的致病力。[结果]不同菌株接种不同水稻品种后,诱发的稻曲病病穗率、平均穗病粒率和最高穗病粒率差异显著,菌株与品种互作特性明显。[结论]试验结果为稻曲病的预测预报和防治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水稻 稻曲病 致病力 寄生适合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安徽水稻稻曲病群体菌遗传结构及致病力研究(英文)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6

摘要:为明确安徽水稻主栽区稻曲病菌群体遗传结构、致病力及相互对应关系,从安徽28个水稻种植县(市)采集并分离稻曲病菌92株,利用REP-PCR(repetitive extragenic palindromic sequence PCR)进行菌株遗传多样性分析并采用人工注射接种测定致病力。结果表明,安徽稻区稻曲病菌群体遗传多样性丰富,在0.76相似性水平上可分为7个族,分属于不同族的24个菌株致病力差异显著,但与地域来源与该试验采用相关方法进行的归类或分簇无对应关系,菌株致病力与水稻品种表现出明显的特异性。

关键词: 水稻 稻曲病菌 遗传结构 致病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呋虫胺在水稻中的残留消解及膳食风险评估

农药学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评价呋虫胺在水稻中的残留消解行为和产生的膳食摄入风险,分别于2012和2013年在安徽、重庆和广西进行了规范残留试验,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器(HPLC-UV)检测呋虫胺在水稻糙米、稻壳和植株中残留的分析方法,并对我国不同人群的膳食暴露风险进行了评估。样品经乙腈提取、Florisil柱层析净化,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器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呋虫胺在糙米、稻壳和植株中的定量限(LOQ)均为0.05 mg/kg。在0.05~2 mg/kg添加水平下,呋虫胺的平均回收率在70%~100%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在0.5%~6.5%之间。呋虫胺在水稻植株中的消解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半衰期为2.3~4.8 d,距末次施药后7 d糙米中的最大残留量为0.53 mg/kg,低于日本和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规定的最大残留限量2和8 mg/kg。膳食摄入风险评价结果显示:我国各类人群的呋虫胺国家估计每日摄入量(NEDI)为0.438~1.087μg/(kg bw·d),风险商值(RQ)为0.002~0.005,表明呋虫胺在糙米中的长期膳食摄入风险较低。

关键词: 呋虫胺 水稻 高效液相色谱 残留 消解 风险评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