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产量(模糊匹配)
498条记录
4个高丹草品种在江淮地区的生物学及营养学特性比较

草原与草坪 2019 CSCD

摘要:在江淮地区选取海牛Monster(HN)、帕卡Pa Kahuna(PK)、大卡Big Kahuna(DK)和高丹草BJ0603(GDC)4个品种,采用传统方法对不同品种高丹草生物学特性,产量及营养成分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4个品种中,海牛生育期最长,可以达到腊熟期,其他品种在江淮地区均不能完成生殖生长;灰色关联度分析表明,高丹草株高和叶重是决定鲜草产量高低的最为密切的性状;不同刈割次数下,刈割2次的鲜草产量略高于刈割1次,但标准草产量及干物质产量刈割2次的甚至低于刈割1次;不同品种草产量差异显著,高丹草BJ0603的鲜草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品种(P<0.05),标准草产量及干物质产量帕卡与高丹草BJ0603显著高于海牛与大卡(P<0.05).随着生育期的推进,酸性洗涤纤维(ADF)、中性洗涤纤维(NDF)及粗蛋白(CP)含量逐步增加,粗蛋白(CP)含量在孕穗期达到最高值,粗灰分(ASH)含量随生育期增加逐步减小;茎秆中酸性洗涤纤维(ADF)、中性洗涤纤维(NDF)、粗蛋白(CP)及粗灰分(ASH)含量均有品种差异.综上所述,在江淮地区春播的高丹草品种各指标均表现良好,作为青饲或青贮利用时,综合产量、营养含量等因素,适合刈割1茬,海牛和高丹草BJ0603收获期应选择在孕穗期,而帕卡与大卡可以提前收获.

关键词: 高丹草 江淮地区 生物学特性 产量 营养成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机采茶园有机替代技术对土壤肥力和茶叶产量品质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2019

摘要:研究不同有机替代施肥技术对机采茶园土壤肥力、茶叶产量构成因素及茶叶品质的影响。试验包括6个处理,分别为不施肥对照(CK)、常规施肥对照(CF)、有机肥替代25%氮(T1)、有机肥替代25%氮+配方肥(T2)、有机肥替代25%氮+酸化改良剂(T3)、有机肥替代25%氮+生物质炭(T4),每组处理3次重复,随机排列。结果表明,不同有机替代施肥技术均能阻控茶园土壤酸化,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土壤有效养分,其中以有机肥替代25%氮+生物质炭对土壤综合养分提升效果最佳。在机采茶园增产提质方面,不同有机替代技术均显著提升茶叶产量和品质,以有机肥替代25%氮+生物质炭茶叶产量最高,达746.28 kg/hm~2。茶叶成分上,水浸出物、茶多酚和氨基酸的含量表现为T4>T3>T2>T1>CF>CK,其中T4处理茶多酚和氨基酸含量比CK处理分别增加27.0%、31.3%。综合分析认为,有机肥替代25%氮+生物质炭是适用于机采茶园较好的有机替代施肥模式。

关键词: 机采茶园 有机替代技术 土壤肥力 产量 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气CO_2浓度和温度升高对水稻籽粒充实度的影响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确水稻籽粒充实度对未来大气CO_2浓度([CO_2])和温度相伴升高的响应,应用T-FACE(Temperature and Free Air CO_2 Enrichment)试验平台,以优质粳稻南粳9108为试材,研究[CO_2]升高(对照+200μmol·mol-1)和增温(对照+1℃)对水稻灌浆期和收获期不同粒位籽粒充实度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Ambient)相比,高[CO_2]增加了水稻产量和有效穗数,高温的结果与之相反。[CO_2]和温度升高下,2015年和2016年水稻分别减产4.0%和14.0%,有效穗数相应减少3.5%和5.4%。强势粒千粒质量最大,比饱粒、中势粒和弱势粒千粒质量分别提高了8.0%~11.7%、10.5%~15.0%和38.8%~63.9%。与Ambient相比,[CO_2]和温度升高对饱粒、强势粒、弱势粒千粒质量无显著影响,但[CO_2]升高显著提高中势粒千粒质量(P<0.05),增温极显著降低了中势粒千粒质量(P<0.01)。收获期,[CO_2]升高增加了强、弱势粒穗粒质量,减少了单穗粒质量和中势粒穗粒质量;增温降低了强、中势粒穗粒质量;[CO_2]和温度升高降低了水稻单穗粒质量和中势粒穗粒质量。进一步分析,[CO_2]或温度升高水稻强、弱势粒占穗质量比例增加,中势粒占穗质量比例减少。[CO_2]和温度升高两年弱势粒占穗质量比例平均增加了33.1%,远高于强势粒占穗质量比例的增幅(12.4%),中势粒占穗质量比例平均减少了4.5%。收获期,强、中、弱势粒占穗质量比例分别为9.9%~15.9%、73.2%~84.8%、5.2%~10.6%。因此,中势粒穗粒质量及其比例的减少对产量的影响大于强势粒、弱势粒。2016年单穗粒质量和中势粒穗质量比2015年明显减少,导致2016年产量下降了17.3%~28.6%,增温加剧了产量的降幅,应与2016年水稻开花期高温、灌浆期多雨有关。综上所述,[CO_2]和温度升高下弱势粒占穗质量比例的增加及中势粒千粒质量、穗粒质量及其占穗质量比例的减少,导致[CO_2]升高不能弥补增温对产量的负效应。

关键词: CO2浓度升高 增温 水稻 产量 粒位 充实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淮区不同年代冬小麦主栽品种根系性状及氮素利用率的差异

麦类作物学报 2019

摘要:为探明黄淮区冬小麦主栽品种的根系性状和氮素利用率的年代变化趋势,以12个不同年代主栽品种为材料,采用根袋盆栽方法,研究了根系形态、吸收能力与生产力及氮素利用率的年代差异.结果表明,随着年代的推进,小麦籽粒产量、生物量、氮肥偏生产力和氮素吸收效率显著提高,增长率分别为每年0.53%、0.38%、0.53%和0.59%,而氮素内部利用效率则呈下降趋势.小麦孕穗期和成熟期的根系总长、总表面积、总体积和平均直径均随着年代推移和品种改良呈显著下降趋势,其中成熟期的相应指标分别每年下降0.68%、1.48%、2.26%和0.78%;根系生物量和根冠比亦显著降低,而比根长则呈显著递增趋势.单位根表面积吸氮量随着年代推移而显著增加,平均每年增长2.09%.此外,近根区土壤硝态氮含量和硝化势随年代推移和品种更新有增加趋势.可见,近期小麦品种比早期品种在生产力和氮素利用效率上更具有优势,可能与根系生长冗余的降低、根系氮素吸收能力的增强、根冠关系的协调优化以及硝态氮营养的增强等有关.

关键词: 冬小麦 品种改良 根系形态 产量 氮素利用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新时代我国芝麻产业发展探析

安徽农学通报 2019

摘要:针对我国现阶段芝麻产业存在的突出问题,该文提出系统研究芝麻产业化开发关键技术,选育适合机械化生产的特色品种,研究机械化生产综合配套技术;研制芝麻生产专用机械,实现芝麻生产全程机械化;建立新的芝麻主产区,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新时代我国芝麻产业转型升级。

关键词: 芝麻 面积 产量 机械化 一体化 产业转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肥耦合对茶园温、湿度和茶叶产量的影响

安徽农学通报 2018

摘要:为探明不同水肥耦合方式对茶园温、湿度和茶叶产量的影响,通过大田试验的方法,设置管状施肥、地膜覆盖、炭基改良剂和保水剂,4种不同的水肥耦合方式,结合当地常规管理方式开展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的水肥耦合方式对茶园温、湿度和茶叶的产量及品质均有一定的影响,其中保水剂处理和管状施肥处理相对于对照处理的优势最为明显,尤其是保水剂处理对保持茶园适宜的温湿度效果显著。不同的水肥耦合方式对茶叶新梢的芽叶比例分布情况也有明显的影响,T4、T3的1芽1叶和1芽2叶所占的芽叶比例均明显高于CK,达显著差异水平。T4、T3处理的茶园可以显著提高高档芽叶比例,并可以更好的保持芽叶的持嫩度,使得高质量茶园鲜叶维持更为持久的采摘时段。T4、T1、T3处理的茶叶百芽干重和干茶产量均大于对照处理,百芽干重分别比对照高18.2%、10.3%和9.1%,干茶产量分别比对照高16.7%、13.5%和10.6%。

关键词: 茶园 水肥耦合 温度 湿度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蓝型油菜种质资源主要经济性状关系分析

湖北农业科学 2018

摘要:为有效利用油菜种质资源为油菜遗传育种服务,对95份来源于不同国家(地区)的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种质资源品种(品系)的9个经济性状进行了逐步回归、通径分析和主成分分析。逐步回归和通径分析结果均表明,在33.3万株/hm~2密度下,全株角果数、每果粒数、千粒重对单株产量的直接贡献大,三者和单株产量间均呈现极显著线性回归相关,其他性状对单株产量的贡献均不显著;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构成产量的主成分因子有全株角果数因子、株型因子、千粒重因子、有效分枝数因子、每果粒数因子,该5个主成分因子合计贡献率达86.39%。研究认为要提高甘蓝型油菜产量,在适当提高株高、保证合适株型和分枝数的基础上稳定提高全株角果数和千粒重,同时注意全株角果数、千粒重和每果粒数三者协调均衡才能获得高产。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 种质资源 经济性状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肥一体肥料减量对大棚番茄产量、品质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2018

摘要:针对安徽省设施番茄生产中肥料施用量大、施肥方法不科学等问题,以安徽省芜湖县设施番茄为研究对象,探讨水肥一体化措施下减量施肥对番茄产量、产值、品质、养分吸收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以期为区域设施番茄合理水肥管理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研究结果表明,与菜农习惯水肥管理相比,水肥一体氮肥减量20%~40%或氮磷钾肥各减量20%都能够提高番茄产量、产值和利润。影响番茄品质因子较多,在本试验施肥量下,水肥一体减量施肥番茄可溶性总糖、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下降,Vc含量增高,适当减少肥料用量有利于番茄红素含量的提高,减肥幅度过大,番茄红素含量下降。水肥一体减量施肥能提高氮肥当季利用率。综合番茄产量、品质和氮肥利用效率,在本试验条件下,N 240 kg/hm~2、P_2O_5144 kg/hm~2、K_2O 240 kg/hm~2是较为合适的用量。笔者认为,尽管优化施肥、水肥一体化减量施肥能提高氮肥利用效率,但设施番茄的氮肥利用率仍较低,氮肥利用率的提高仍有一定的潜力。

关键词: 水肥一体化 减量施肥 产量 品质 氮肥利用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适宜稻-鳖共生模式的水稻品种筛选研究

湖北农业科学 2018

摘要:为了筛选出适宜稻-鳖共生种植模式下的水稻新品种,用10个水稻杂交组合,采用同田小区对比,杂交组合田间随机排列的方式试验,对杂交组合的农艺性状、产量性状、米质性状、抗倒伏能力等指标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7NJ003和7NJ004产量均比普通稻田有所增加,且均达到600 kg/667 m~2,米质达到农业部NY/T593-2002《食用稻品种品质》标准优质2级,比普通稻田提高一个等级。因此,7NJ003和7NJ004可以作为稻-鳖共生种养田种植的水稻杂交组合。

关键词: 稻-鳖共生 水稻品种 筛选 产量 米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稻油轮作下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对作物产量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生态学杂志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水稻-油菜轮作集约化耕作导致土壤肥力下降,而秸秆还田是培肥土壤肥力的主要途径之一。通过水稻-油菜轮作田间长期定位试验,设置了秸秆不还田的不施氮肥(CK)和农民习惯处理(FPP),3个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处理(SF1、SF2、SF3),每年水稻秸秆以3000kg·hm~(-2)的量还田,SF1、SF2、SF3配施氮、磷、钾肥量依次增加,分析了水稻和油菜产量、养分积累利用及平衡状况。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水稻和油菜籽粒产量表现出相似的格局,即SF3>SF2>SF1>FPP,但SF2与SF3产量差异不显著;与FPP比较,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处理周年平均产量增加了17.5%~28.6%,水稻和油菜氮、磷、钾积累量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水稻氮、磷、钾积累量平均增加了21.7%、17.7%、14.0%,油菜则分别增加了22.4%、19.6%、51.8%,秸秆还田与增施钾肥使油菜钾积累量增幅最高;同样,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处理提高了水稻和油菜的氮肥偏生产力和农学利用率,其中氮肥偏生产力分别增加了8.1%~31.1%和4.2%~29.3%,以SF2增幅最高,但降低了磷肥和钾肥偏生产力;养分平衡计算显示,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处理水稻磷、钾亏缺,油菜氮、磷、钾盈余超出可接受范围。在水稻-油菜轮作体系中,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可以提高作物产量和养分积累量,增加氮肥利用率,大量磷、钾肥的投入及秸秆还田提供的养分造成了油菜养分盈余和肥料利用率下降,需进一步调整优化秸秆还田下化学肥料的投入量,使生产系统中养分循环利用更加合理和持续。

关键词: 水稻-油菜轮作 秸秆还田 产量 肥料利用率 养分平衡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