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芝麻不同生育阶段需水特性与干旱灌溉应用研究
《现代农业科技 》 2020
摘要:为了探讨芝麻不同生育阶段需水特性与干旱灌溉水分生产效率,为芝麻高产栽培的合理灌溉和水分管理提供科学依据,2013—2018年在安徽、新疆等不同地域,选用6个芝麻主栽品种开展了芝麻不同生育阶段需水特性和灌溉水利用研究.结果表明:盆栽芝麻的全生育期蒸腾需水量平均为283.60 mm,品种间差异大,形成100 kg芝麻籽粒蒸腾需水量为263.56 mm,苗期、蕾期、初花期、盛花期、终花期、成熟期的蒸腾需水量分别为18.76、21.91、21.03、149.28、71.21、34.79 mm,蒸腾模系数分别为5.89%、7.21%、6.85%、47.07%、23.93%和9.05%;盛花期最大,出苗期最小.池栽芝麻全生育期需水量531.36 mm,其中株间蒸发量、蒸腾量分别占全生育期需水量的46.1%和53.9%;株间蒸发量最大的时期为苗期;蒸腾量最大的时期为花期.芝麻苗期、花期和成熟期需水模系数平均分别为18.65%、66.79%和14.56%.合肥基地出苗期、临泉基地花期遇旱喷灌,水分生产效率分别高达0.61 kg/m3和0.65 kg/m3;新疆精河基地按需滴灌处理较传统滴灌方式的水分生产效率提高43.28%,节水19.61%,这对水资源匮乏的新疆干旱区来说意义重大.芝麻需水量与栽培条件、品种、气温(r=0.99)等密切相关,在芝麻不同生育阶段遇旱灌溉是提高水分生产效率和产量的关键措施之一.
关键词: 芝麻 蒸腾需水量 株间蒸发量 干旱灌溉 水分生产效率


基于分子标记的安徽省绿豆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安徽地区绿豆种质资源的遗传背景和亲缘关系,本研究挑选了27对(15对InDel和12对SSR标记)条带清晰、多态性好的分子标记对安徽地区的66份绿豆地方品种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单个标记检测到的等位基因数(Na)在2~4个,平均为2.57个;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1.38~3.45个,平均为2.03个;Shannon信息指数(I)的变幅介于0.45~1.31之间,平均值为0.76;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在0.28~0.71之间,平均为0.49;标记的多态性信息含量(PIC)值在0.24~0.66之间,平均PIC含量为0.40.66份资源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在0.33~1.00之间,平均为0.61,UPGMA聚类分析将66份材料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525处分为两大类群.但聚类结果没有严格按照地理来源进行划分,来源于不同地理区域的资源被划分在一起.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安徽省绿豆地方品种遗传基础狭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因此,为丰富安徽省绿豆资源遗传多样性水平,需加强资源引进和种质创新工作.本研究结果为分析安徽地区绿豆品种亲缘关系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为资源收集和提高优良种质利用率提供依据.
关键词: 绿豆(Vigna radiata (L.) Wilczek) 分子标记 遗传多样性 聚类分析


安徽省草莓空心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安徽农业科学 》 2020
摘要:对来源于安徽、辽宁和河北地区的草莓空心病株的病原菌进行了分离、纯化、形态观察以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显示,该病原菌在PDA平板上均呈放射状,菌丝的颜色一般为白色,菌丝上具有分枝且分生孢子呈椭圆形和镰刀形.使用PCR法扩增该病原菌的ITS和18S rDNA的序列并进行DNA克隆和测序.根据测序结果,对病原菌的ITS和18S rDNA序列的BLAST同源性对比和系统进化树分析.最终根据病原菌的外部特征和分子鉴定的结果证明引起草莓空心病的病原菌为Fusarium solani.该研究为草莓空心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草莓空心病 rDNA-ITS序列 茄属镰孢 进化树分析


徽黄3号桃的选育及栽培技术要点
《园艺与种苗 》 2020
摘要:徽黄3号是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等单位选育的极早熟黄肉桃新品种,介绍其选育过程、品种特点及栽培要点。合肥地区成熟期在5月底,果实酸甜可口、汁液中等,套袋后果面金黄色,美观艳丽,不裂果,丰产,综合性状优良,具有巨大的市场前景。


中间商、反馈交易与小宗农产品价格波动研究——以大蒜为例
《价格月刊 》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以大蒜为例,基于行为金融学理论,放宽对中间商行为主体完全理性的假设,从有限理性角度研究小宗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内生演化。大蒜中间商产生于生产与销售的专业化分工,其存在满足了市场结构的内生需求。然而当大蒜供需缺口较大时,中间商的反馈交易行为将进一步放大市场价格波动,引起内生交易费用的大量增加,市场均衡与帕累托最优之间的差距扩大,市场资源配置产生背离帕累托最优的扭曲。治理路径关键在于:加强对中间商的监管,增加市场信息供给,扩大销区冷藏规模,加快培育主产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脲酶/硝化抑制剂对沿淮平原糯稻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江苏农业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添加氮素抑制剂是减少氮素损失,提高水稻氮肥利用率的有效途径之一。本研究采用大田试验,研究脲酶抑制剂(N-丁基硫代磷酰三胺,NBPT)、硝化抑制剂(3、4-二甲基吡唑磷酸盐,DMPP)及其组合对沿淮平原糯稻生物量及氮、磷、钾吸收利用的影响。以常糯1号为材料,于2018年6-10月在安徽怀远县(沿淮平原典型水稻种植区)进行试验。试验设5个处理:①不施氮肥对照(CK);②施尿素(U);③施尿素+脲酶抑制剂(U+NBPT);④施尿素+硝化抑制剂(U+DMPP);⑤施尿素+脲酶抑制剂+硝化抑制剂(U+DMPP+NBPT)。研究结果表明,尿素配施NBPT或者NBPT+DMPP均显著提高了水稻生物量(P<0.05),U+NBPT和U+DMPP+NBPT处理较U处理的生物量分别增加7.02%和7.99%,而尿素单独配施DMPP虽然增加了水稻生物量(增加幅度3.1%),但差异未达显著水平(P>0.05)。尿素配施NBPT/DMPP显著增加了水稻氮、磷吸收量(P<0.05),而钾素吸收量有降低的趋势,但差异未达显著水平(P>0.05)。U+NBPT、U+DMPP和U+DMPP+NBPT处理植物地上部分氮累积量较U处理分别增加9.6%、6.5%和12.2%,吸磷量分别增加了9.2%、10.4%和14.4%,吸钾量则分别降低了2.6%、3.7%和4.4%。综上,在沿淮平原糯稻种植体系中,尿素配施NBPT/DMPP可以有效地增加水稻生物量,提高氮素、磷素利用效率,NBPT和DMPP表现出协同增效作用。
关键词: 脲酶抑制剂 硝化抑制剂 糯稻 生物量 养分吸收 沿淮平原


提高场间关联率对加快单场遗传进展的研究
《中国畜牧杂志 》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本研究旨在探究在联合遗传评估中,场间关联率(Connectedness rating,CR)达到一定程度,相同个体分别通过联合群体或单场群体估计育种值(EBV)的差异.利用DMU软件和动物模型估计了处于联合评估及单场遗传评估条件下的相同个体的育种值,并评估其EBV准确性差异;利用后代数较多的个体的后裔信息,计算其与不同群体来源EBV的秩相关.结果表明:在本研究两家遗传关联率大于3%的群体中,联合群体能够显著提高单场群体育种值估计的准确性且介于2.94%~22.77%;在CR为3%左右时,联合群体和单场群体EBV与个体后裔均值的秩相关较为接近;且联合群体的性状遗传力估计值高于单一群体;分析个体自身表型及其后裔信息与EBV之间的相关性可知,即使是中高遗传力性状,EBV较表型选种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可见,通过提高CR,开展联合遗传评估,能够加快遗传进展,但如何最大限度发挥跨群体联合遗传评估的价值,还需进一步研究.


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和秸秆还田对双季稻产量、养分吸收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讨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和秸秆还田对双季稻产量、养分吸收和土壤养分的影响,以期为双季稻区有机物料合理利用提供技术支撑。2017—2018年度在安徽省江淮水稻主产区布置田间试验。试验设置4个处理,分别为:不施肥(CK)、单施化肥(F)、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FM)、单施化肥+秸秆还田(FS)。结果表明,施肥可以显著提高早、晚稻及周年稻谷产量。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处理、秸秆还田处理与单施化肥相比,2017年产量没有明显差异,2018年早、晚稻产量分别增加6.27%、9.79%和10.11%、9.81%。与单施化肥相比,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和秸秆还田处理均提高双季稻地上部对N、P2O5、K2O的积累量,且主要表现在晚稻季,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施用效果优于秸秆还田。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和秸秆还田处理2年后,与单施化肥相比,有效磷含量显著提高68.93%和57.77%。综上所述,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和秸秆还田能保证安徽江淮丘陵区双季稻高产,并且能够培肥地力,有利于土壤可持续利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