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安徽虾蟹产业演化与发展趋势分析
《渔业信息与战略 》 2016
摘要:从时空格局的角度,运用灰色预测分析,探讨了安徽虾蟹产业的发展历程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研究表明:安徽虾蟹养殖经历了人放天养到人工繁育、养殖的演变过程,并随着时间逐渐形成了较明显的空间聚集,沿江、沿淮地区成为虾蟹产业集中区域,产业时空分布差异明显。2003~2014年间,虾蟹养殖产量以年均7.4%的增长率持续增加,而捕捞产量却呈负增长态势。根据灰色系统理论预测分析原理和2003~2014年渔业统计数据,建立灰色预测模型GM(1,1),预测2015~2017年全省虾蟹养殖和捕捞产量,据此判断出安徽虾蟹捕捞产量将趋于稳定,今后虾蟹产业的发展壮大,将主要取决于养殖产量的增加。
高产优质两系杂交中籼稻新组合两优703的选育与应用
《杂交水稻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两优703是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用自育两系不育系株选63-8S与优质两系恢复系中籼703配组育成的两系杂交中籼新组合,2012年12月通过安徽省品种审定。该组合2 a区试平均产量9.208 t/hm2,较对照Ⅱ优838增产6.63%;株型松紧适中,茎秆较粗壮;中抗稻瘟病、白叶枯病和稻曲病;米质较好,综合指标达3级食用稻品种标准;全生育期135 d左右,适宜在安徽省作一季中稻种植。
芝麻隐性核不育保持系选育与基因型分析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芝麻隐性核不育两用系杂交制种时,母本行需人工拔除分离出的50%可育株,为解决这一难题,为芝麻杂种优势利用提供新途径,采用不同遗传背景的种质与芝麻隐性核不育两用系0176AB中的不育株0176A广泛测交,在不育株率超过60%的分离世代中选取大量可育株与不育株0176A成对杂交,同时将可育株父本自交,筛选F1不育株率逐步提高的组合和父本,经过多代测交、自交、系选、异地鉴定和基因聚合,历时13年基本育成对0176A雄性不育性状具有完全(高度)保持效果的新材料WB51220、WB7-1D及高不育系W0176A和全不育系W71A。遗传测验表明,保持系WB7-1D的基因型为msms+rf_1rf_1rf_2rf_2…rf_ir_fi。两用系、保持系和恢复系可以实现芝麻隐性核不育三系配套,利用这种方法首次选育出芝麻核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皖芝6号(W0176A×皖芝1号F_1)和皖芝11号(W71A×皖芝2181F_1),产量分别比全国对照品种豫芝4号增产8.27%和23.0%。
关键词: 芝麻 隐性核不育 保持系 基因型 三系杂交种 选育
高温胁迫下家蚕基础品种抗性选择
《安徽农业科学 》 2016
摘要:[目的]明确家蚕的耐高温特性与其机体本身抗性的关系。[方法]在高温条件下饲养家蚕,调查其全龄经过、家蚕体质、结茧情况以及其血液中SOD、CAT、POD活性。[结果]不同家蚕品种在高温条件下各个性状表现差异很大。血液中酶活较高的家蚕品种可以保持高的经济性状,这些品种可作为基础品种进行组配强健性家蚕品种。[结论]家蚕品种521、574和576不仅体质强健,而且茧质优良,在比较恶劣的环境下,仍保持较高的生产能力,可作为选育的基础品种。
高产抗倒伏大豆皖豆31新品种选育及栽培技术
《安徽农业科学 》 2016
摘要:[目的]介绍高产大豆新品种皖豆31的选育经过及栽培技术。[方法]皖豆31是由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于1998年以蒙91-413为母本、泗豆11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经系谱法选择和海南加代选育而成。该研究描述了皖豆31品种的产量表现及品种特征特性,并介绍了其栽培技术要点。[结果]皖豆31参加2009~2010年安徽省大豆品种区域试验,2 a平均产量2 730.60 kg/hm2,比对照中黄13增产7.33%,并表现丰产、稳产、抗病、抗倒伏。该品种生育期103 d,单株有效荚数42.9个,百粒重18.8 g,子粒蛋白质含量44.04%,粗脂肪含量18.66%,最佳种植密度范围为22.5万~30.0万株/hm2,在中高肥力田块易获高产。[结论]皖豆31是高产、优质、抗倒伏夏大豆新品种,适宜在安徽省沿淮淮北地区作早中熟夏大豆种植。
关键词: 高产抗倒伏大豆 皖豆31 品种选育 特征特性 栽培技术
设施长季节番茄新品种“皖杂15”的选育及栽培技术要点
《安徽农学通报 》 2016
摘要:设施长季节番茄新品种"皖杂15"是安徽省农科院园艺研究所复合杂交选育而成的优良株系,属无限生长型,植株生长势强,耐低温弱光,早熟性突出,易坐果。果实高圆形,表面光滑,成熟时果实粉红色,无绿肩,坐果整齐,单果重150~200g,可溶性固形物含量5.6%左右,糖酸比适中,较硬,口感好、风味纯正,货架期10d,较耐贮运,抗性强。适宜日光温室、大棚长季节栽培。在合肥、阜阳、芜湖、蚌埠等地试验示范,研究总结出"皖杂15"长季节栽培技术。"皖杂15"品质优良,综合抗病能力强,产量可达150 000kg/hm2,适合江淮地区及相似生态区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