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饲养方式对淮南麻黄鸡肉品质的影响
《家畜生态学报 》 2013
摘要:为研究饲养方式对淮南麻黄鸡肉质性状的影响,对20只62周龄的淮南麻黄鸡母鸡(笼养和放养各10只)肉品质和胸肌蛋白质、总脂肪酸、游离脂肪酸、水分和16种氨基酸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饲养方式对鸡肉pH、剪切力和腿肌肉色无显著影响(P>0.05),对鸡肉系水力和胸肌肉色影响显著(P<0.05或P<0.01)。放养母鸡鸡肉蛋白质、脂肪酸、游离脂肪酸和精氨酸含量显著或极显著低于笼养母鸡(P<0.05或P<0.01);水分、鲜味氨基酸谷氨酸、甘氨酸、丙氨酸和天冬氨基显著或极显著高于笼养母鸡(P<0.05或P<0.01);人体必需氨基酸赖氨酸显著高于笼养母鸡(P<0.05),缬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组氨酸极显著高于笼养母鸡(P<0.01)。表明放养母鸡鸡肉肉质好,含有较多鲜味氨基酸和人体必需氨基酸,是较好的人体营养补品。
饲养方式对淮南麻黄鸡屠宰性能和肉质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饲养方式对淮南麻黄鸡屠宰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方法]选取20只62周龄笼养和林地散放饲养淮南麻黄鸡母鸡(各10只)进行了屠宰性能和肉品质测定。[结果]饲养方式对淮南麻黄鸡老母鸡体重、半净膛率和全净膛率无显著影响;而对产肉性能、消化系统的发育和肉质影响显著,放养组母鸡胸肌率、腿肌率、翅膀率以及肝脏、腺胃、肌胃的相对重量均高于笼养母鸡,其中胸肌率和肌胃的相对重量达到极显著水平;肌肉的系水力和胸肌肉色L*、a*和b*值均显著高于笼养组。[结论]放养方式饲养淮南麻黄鸡,可促进消化器官发育,增加产肉率,提高鸡肉品质。
不同饲养方式对淮南麻黄鸡蛋品质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饲养方式对淮南麻黄鸡蛋品质的影响。[方法]对来自笼养、平养带运动场和林地散养的210日龄、产蛋率约70%的90个淮南麻黄鸡鸡蛋进行了蛋品质测定。[结果]蛋重以平养最大(47.13g),显著高于林地散养(P<0.01)和笼养鸡的蛋重(P<0.05);蛋壳厚度以林地散养最大,分别比笼养和平养分别高2.32%(P<0.05)和7.32%(P<0.01)。蛋壳强度以笼养最高,比平养高26.67%(P<0.05)。笼养淮南麻黄鸡蛋蛋白含水率最低,比平养和林地散养组的蛋白含水率分别低1.92%和1.45%(P<0.01);笼养淮南麻黄鸡的蛋黄含水率最高,显著高于林地散养组(P<0.05)且极显著高于平养组(P<0.01)。[结论]不同饲养方式下淮南麻黄鸡蛋品质存在一定的差异。
放养与笼养对宣城麻黄鸡肌肉品质的影响
《家畜生态学报 》 2008
摘要:试验对20只宣城麻黄鸡在放养和笼养条件下腿部肌肉品质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1)笼养组腿肌亮度(L)、黄度(b)分别较放养组高4.23%和32.05%,差异显著(P<0.05);蒸煮损失、硬度、黏性和咀嚼性分别较比放养组高20.96%、44.38%、35.72%和33.50%,差异极显著(P<0.01);而pH24、红度(a)、弹性、粘聚性和肌纤维直径,两组差异不显著(P>0.05)。(2)笼养状态下,腿肌肌纤维直径与弹性、咀嚼性相关性均为显著正相关(P<0.05),与L为显著负相关(P<0.05);其它肉质指标间均为不显著相关(P>0.05);放养状态下,腿肌肌纤维直径与弹性、咀嚼性、L相关性均为不显著正相关(P>0.05),而与蒸煮损失相关性为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pH24极显著负相关(P<0.01);L与蒸煮损失为极显著正相关(P<0.01),b与弹性为显著正相关(P<0.05)。其它肉质指标间也均为不显著相关(P>0.05)。
不同饲养方式对皖西白鹅生产性能及屠宰性能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舍饲平养、笼养、放牧补饲配合饲料、传统饲养 4种方式饲养皖西白鹅 3 8只 ,研究不同饲养方式对皖西白鹅生产性能及屠宰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 :日增重笼养组比平养组提高 10 .6% ,比放牧补饲配合饲料组提高 11.8% ,比传统饲养组提高 5 0 .81%。传统饲养组日增重最低 ,平养、笼养、放牧补饲配合饲料组平均日增重均极显著地高于传统饲养方式组 (P <0 .0 1)。平养、笼养、放牧补饲配合饲料 3组屠宰性能及肉质品质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