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茶树品种对祁门红茶挥发性代谢谱及关键呈香物质的影响
《食品科学 》 2025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茶树品种对祁门红茶(Keemun black tea,KBT)香气品质、挥发性代谢谱的影响,以茶树良种‘祁门种’(KMZ)、‘凫早2号’(FZ2)和‘皖茶4号’(WC4)为原料,通过传统工艺制成红茶样。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比较不同品种KBT的挥发性成分差异,结合气味活性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香气特征影响(aroma character impact,ACI)值及香气重组与缺失来鉴定关键气味物质,并分析其在加工过程中的动态变化。结果显示,通过NIST 11数据库比对、保留指数计算和与标准品比对,在KMZ、FZ2和WC4红茶样品中分别检测到102、75种和88种香气成分,其中OAV>1且ACI>1%的关键特征气味物质有11种。香气重组和缺失验证了香叶醇、反式-β-紫罗兰酮、苯乙醛、芳樟醇、己醛、苯乙醇6种化合物是KMZ的最大贡献者,且在不同品种红茶中的含量存在差异;该6种物质在萎凋和干燥工序中的变化最为显著,在不同品种加工过程中的变化趋势相对一致。本研究解析了不同品种KBT间的挥发性物质代谢谱差异,丰富了KBT风味品质的基本理论,为KBT香气品质控制及定向加工奠定了理论基础。


贮藏对祁门红茶风味品质及化学成分的影响
《食品与发酵工业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贮藏对祁门红茶品质特征的影响,该研究基于感官审评、非挥发性及挥发性物质检测,并结合多元统计分析,分析了祁门红茶低温贮藏(-40℃,1年,DW)、室温贮藏(1年,SW)和室温贮藏后低温短时烘焙(70℃,30 min, HB)处理下滋味、香气成分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与DW红茶比较,SW红茶品质较佳,滋味醇厚,鲜爽度增加,花果香较显;烘焙后的HB红茶汤滋味鲜爽度、香气品质均下降。3组祁门红茶共检测出60种滋味物质,其中可溶性糖、没食子酸含量在SW红茶中最高,而茶黄素、黄酮醇及黄酮(醇)苷含量在SW红茶中较低。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模型(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 PLS-DA)可将3组有效区分,筛选出5种差异滋味成分,分别是咖啡碱、茶氨酸、表儿茶素、没食子酸和表没食子儿茶素。共检测出74种挥发性成分,SW红茶中呈现花香的酮类、烯类以及内酯类化合物含量显著增加。通过PLS-DA可将3组红茶明显区分,筛选出的13种差异香气成分分别是:己酸叶醇酯、β-紫罗酮、正己醛、壬醛、青叶醛、香叶基丙酮、苯甲醛、芳樟醇氧化物Ⅰ、脱氢芳樟醇、月桂烯、己酸己酯、丁酸叶醇酯、2-丁基-2-辛烯醛。该研究为祁门红茶在室温下的短期贮藏及贮藏后的工艺处理提供理论参考与科学依据。


不同茶树品种的祁门红茶适制性研究
《茶业通报 》 2024
摘要:本研究以祁门红茶的当家茶树品种‘祁门种’为对照,通过持续3年的红茶样品制作和感官审评,评估了8个无性系茶树良种的祁门红茶适制性。结果表明:‘凫早2号’‘皖茶4号’红茶的甜香与‘祁门香’的甜香类型符合度较高;‘凫早2号’鲜叶加工的祁门红茶,外形、香气、滋味和叶底品质好;‘皖茶4号’鲜叶加工制成的祁门红茶,外形、香气和叶底品质较好,滋味厚度稍弱;‘凫早2号’比‘皖茶4号’更容易加工形成花香的祁门红茶;‘舒茶早’鲜叶可以加工红茶,甜香较高,但是干茶色泽略深、内质不突出。
关键词: 祁门红茶 茶树品种 适制性 ‘凫早2号’ ‘皖茶4号’


烘焙对祁门红茶香气品质的影响
《中国茶叶加工 》 2023
摘要:以'凫早 2 号'茶树的一芽一叶鲜叶制成的祁门红茶为材料,以无烘焙为对照,60℃条件下烘焙 30 min、60 min、90 min的茶样为研究对象,利用感官审评和挥发性成分检测分析,探究烘焙对祁门红茶香气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烘焙处理后的茶样香气成分含量呈增加趋势.烘焙 30 min能较好地保持祁门红茶特有的香气特征,提高茶汤滋味品质,随着烘焙时间延长,香气和滋味感官品质逐渐下降.芳樟醇及其氧化物、苯甲醇、香叶醇、苯乙醛和水杨酸甲酯是区分不同烘焙处理祁门红茶香气变化的主要差异化合物.研究结果可为祁门红茶加工过程中的烘焙工艺优化提供理论参考.


茎和叶对祁门红茶品质的贡献分析
《食品科学 》 2023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叶片、茎对祁门红茶品质的贡献,本研究以'凫早2号'茶树品种为实验材料,将其嫩叶、嫩茎、单芽和完整芽叶(一芽二叶为主)分别制成红茶,通过气相色谱-质谱、液相色谱-质谱结合感官审评、喜好度评价,深入分析4种红茶的香气、滋味品质及代谢物差异.结果表明,4种红茶香气类型均为甜香型,一芽二叶红茶甜香较高;芽红茶滋味鲜爽度较高;嫩茎加工红茶喜好度评价得分最高.代谢物分析显示,儿茶素类物质含量在芽红茶中最高,在茎红茶中最低;游离氨基酸在茎红茶中显著富集,达到80mg/g;槲皮素及其芸香糖苷在茎红茶中含量较高,而山柰酚-3-O-葡萄糖苷及其芸香糖苷在叶片红茶中含量最高.4类红茶的茶红素类/茶黄素类比值分别为11.6(一芽二叶红茶)、9.4(芽红茶)、14.6(叶红茶)和8.2(茎红茶)..挥发性代谢物分析显示,茎红茶中的挥发性物质总量(32.37 μg/g)显著低于芽红茶(100.01 μg/g)、叶片红茶(95.67 μg/g)及完整芽叶红茶(92.42 μg/g);苯甲醛、苯乙醛及吲哚在茎红茶中含量较高,而β-紫罗兰酮、α-紫罗兰酮及芳樟醇氧化物在叶片红茶中的含量较高.本研究结果表明,嫩茎富含游离氨基酸及叶片中丰富的糖苷类香气前体物质对祁门红茶品质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祁门红茶 感官审评 滋味成分 挥发性化合物 糖苷类香气前体


基于滋味成分变化的祁门红茶发酵程度差异研究
《茶叶通讯 》 2022
摘要:为探究不同发酵程度祁门红茶的滋味成分变化规律,筛选区别祁门红茶发酵程度的差异滋味成分,测定了祁门红茶样品中主要滋味成分的含量,结合感官审评,利用剂量比阈因子(Dose-over-threshold factors,DoT)分析与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tion analysis,OPLS-DA)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在舒茶早和凫早2号两个品种红茶样加工过程中,随着发酵进程,茶黄素总量稍有增加,分别从8.65mg/g和4.10 mg/g增加到8.66 mg/g和5.52 mg/g;游离氨基酸总量降低,发酵偏重(Ⅲ)的氨基酸总量为82.98 mg/g和80.23 mg/g,比发酵偏轻(I)的分别降低31.2%和9.4%;儿茶素总量显著下降,相对于发酵偏轻(Ⅰ),发酵偏重(Ⅲ)的分别下降63.26%和62.43%,且下降速度发酵适度(Ⅱ)快于发酵偏重(Ⅲ);咖啡碱较为稳定。儿茶素含量减少,茶黄素含量增加,形成发酵适度(Ⅱ)茶样醇厚爽口的品质。利用Dot和OPLS-DA筛选到3种贡献差异物质,分别是GA、TFDG和TF-3-G,其中GA的贡献值大于其余茶黄素组分。


冲泡模式对祁门红茶主要生化成分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 2021
摘要:目的了解不同冲泡模式对祁门红茶品质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方法测定茶汤中人体必需金属元素含量、生化成分含量、滋味、色度和抗氧化能力,从审评模式和品饮模式角度,研究品质和抗氧化差异。结果冲泡模式的不同导致红茶品质、抗氧化能力有显著差异。相同冲泡时间下,品饮模式的总儿茶素、咖啡碱、总氨基酸、人体必需金属元素含量分别是审评模式的1.95、2.17、1.46、1.49倍,滋味品质较优,抗氧化能力更强。结论相同时间下,相比审评模式冲泡,单杯短时多次冲泡更有利于茶叶有效成分的溶出,且前3泡(共2 min)较好,第2次冲泡40 s内含物质最丰富。


基于品种差异的祁门红茶品质分析
《食品工业科技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茶树品种对祁门红茶品质的影响,本试验选取种植于祁门产区的'凫早2号'、'舒茶早'2个茶树品种鲜叶,采用传统祁门红茶加工方法制成红茶样,并进行感官审评与理化分析.结果表明,2个品种红茶整体都表现出汤色红亮、甜香浓郁的祁门红茶特征品质,但2个品种红茶香气、滋味品质有明显差异.香气化合物分析表明,芳樟醇、顺-己酸-3-己烯酯、香叶醇、水杨酸甲酯、苯乙醇、2-己烯醛等香气化合物在2个红茶样中差异较大,可能是导致2个品种红茶香气品质差异的主要原因.'舒茶早'红茶酯型儿茶素含量显著低于'凫早2号'红茶(P<0.05),而咖啡碱及游离氨基酸含量则显著高于'凫早2号'红茶(P<0.05),使其滋味醇厚度、鲜爽度高于'凫早2号'红茶.综上,同产区内不同茶树品种加工的红茶,因其次级代谢产物的差异使得红茶风味不同.


祁门红茶不同干燥方式的比较研究
《中国茶叶加工 》 2018
摘要:为探索不同干燥方式对祁红品质的影响,以祁门槠叶种一芽二叶鲜叶为原料,采用烘干、半烘炒和炒干三种干燥方式加工祁门红茶,进行内含生化成分、香气组成测定和感官审评。结果表明,儿茶素组分含量:炒干型>烘干型>半烘炒型;氨基酸组分含量:烘干、半烘炒型>炒干型;香气成分中,烘干型茶叶中醛类、酮类、酯类含量较高;半烘炒型茶叶中醇类、醛类、杂环及其他物质含量较高;炒干型茶叶中醇类、烯类含量较高;感官审评评分:烘干型>半烘炒型>炒干型。综合各项因素,祁红初制中干燥方式宜选择烘干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