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稻改茶”土壤理化性状与改良技术研究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第一作者: 王宏树

作者: 王宏树 1 ; 廖万有 1 ; 罗仲兴 1 ; 苏有健 1 ; 康启兵 1 ;

作者机构: 1.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安徽 祁门 245600

关键词: 茶园土壤;理化性状;稻改茶;肥力状况;土壤微生物;排水系统

会议名称: 2009茶叶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学术研讨会

主办单位: 中国茶叶学会

页码: 203-208

摘要: 以山地砾质茶园(以下简称为山地茶)作对照,对稻改土茶园(以下简称为稻改茶)的土壤理化和肥力状况进行了检测分析,揭示了稻改茶土壤理化性状的表现特征及土壤障碍因素,提出了稻改茶土壤改良与培肥技术:一是在土表层和深层加入细砂与风化或半风化石等,加强土壤通气和透水性;二是在茶行间种植绿肥进行深埋,以便保证碳、氮比,利于土壤微生物的活动;三是完善排水系统,防止园间积水;四是施用酸性肥料,改善土壤酸碱度的宜茶性;五是增加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水平。

分类号: S156`S571.1

  • 相关文献

[1]“稻改茶”土壤理化性状与改良技术研究. 王宏树,廖万有,罗仲兴,苏有健,康启兵. 2009

[2]生物炭对土壤肥力及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研究进展. 桂利权,张永利,王烨军. 2020

[3]耕作与施肥措施对江淮地区白土理化性质及水稻产量的影响. 吴萍萍,李录久,耿言安,姚文麒. 2018

[4]茶园土壤N2O排放的影响因素及减排措施. 方雅各,苏有健,廖万有,张永利,罗毅,孙宇龙,廖珺,王烨军. 2021

[5]单宁酸对不同pH茶园土壤中活性铝形态分布的影响. 苏有健,廖万有,王烨军,张永利,罗毅,胡善国. 2014

[6]湖北、湖南砖茶主产区茶园土壤有效氟的背景调查. 张永利,廖万有,王烨军,苏有健,罗毅,孙力. 2015

[7]皖南茶园土壤活性铝形态分布与土壤pH和植茶年限的关系. 苏有健,廖万有,王烨军,张永利,吴新荣,胡善国,孙力. 2013

[8]添加含钙化合物对茶园土壤pH及有效氟的影响. 张永利,廖万有,王烨军,苏有健,孙力. 2013

[9]茶园土壤中残留农药的环境行为. 廖万有. 2007

[10]调节茶园土壤pH对其土著微生物区系及生理群的影响. 王世强,胡长玉,程东华,廖万有,李娜,陈玲,房江育. 2011

[11]茶园氮素损失及影响因素的初探. 苏有健. 2008

[12]土壤pH对茶园土壤有效氟含量的影响. 张永利,廖万有,王烨军,苏有健,孙力. 2013

[13]我国茶园土壤物理性质研究概况与展望. 廖万有. 1997

[14]茶园土壤中水溶性酚酸和复合态酚酸含量的调查. 王烨军,廖万有,苏有健,张永利,孙力. 2012

[15]施氮对茶园土壤氟和茶树新梢氟含量的影响. 张永利,王烨军,廖万有,苏有健,宋莉,罗毅,孙力. 2015

[16]氮肥对茶园土壤氟赋存形态及转化的影响. 张永利,廖万有,王烨军,苏有健,罗毅,宋莉,孙力. 2015

[17]不同植茶年限茶园土壤pH缓冲容量. 苏有健,王烨军,张永利,罗毅,孙力,宋莉,廖万有. 2014

[18]茶园土壤中钙迁移行为的土柱模拟研究. 苏有健,廖万有,王烨军,张永利,罗毅. 2014

[19]茶园土壤养分动态特点及其调节. 廖万有. 1996

[20]茶园土壤中氧化还原反应的微生态效应. 廖万有. 1996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