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农业科学
》
1992
摘要:大棵稀植棉花每亩1500—2000株,比常规密度单株结龄数增加14.8个,烂龄数减少5.7个,烂龄率降低15.96%,产量增加25%—35%,品级提高1—2级;每亩可节约用工10—15个,农药费降低4—6元,直播节约棉种4—5公斤,制营养钵节约棉种0.5—1公斤,亩降低成本25—40元;间种早熟黄豆,每亩可收青豆角75—100公斤,价值60—80元。是一种提高植棉经济效益的种植方式。
关键词:
大棵稀植
产量
纤维品质
经济效益
《安徽农业科学
》
1992
摘要:本文以1989和1990两年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区域试验资料,针对区试布点的合理性与代表性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位于中心位置的试点,相似性较大(r≥0.42),说明其生态环境比较接近;而位于边缘的试点相似性较小(r<0.34),显示其生态环境差异较远。试点的代表性以扬州(r=0.42)、南京(r=0.41)等为高,即这些点适于选育和鉴别具有广泛适应性的品种;而信阳(r=0.12)代表性较低。
关键词:
小麦
区域试验
基因型与环境互作
聚类分析
适应性
《安徽农业科学
》
1992
摘要:大豆根腐病是淮北地区严重影响大豆产量的病害。病原为镰孢霉属的4个种,即三隔镰孢霉、壳生镰孢霉、茄腐皮镰孢霉和尖抱镰孢霉,其中有些株系具有很强的致病力。三隔镰孢霉各株系和壳生镰孢霉各株系的致病性存在明显的分化。
关键词:
大豆
根腐病
病原
镰孢霉属
种
致病性
分化
《上海蔬菜
》
1992
摘要:皖椒一号是安徽省农科院园艺所近年选育成功的优良一代杂种辣椒。经几年多点大面积种植推广,表现熟性较早、丰产、抗病、耐热,品质优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1987年获农牧渔业部科技成果三等奖。1990年通过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安徽农业科学
》
1992
摘要:辣椒疮痴病是造成辣椒落叶、落花、落果的主要原因,对产量影响极大。经多年试验研究,我们筛选出一些比较有效的防治药剂,95%CT杀菌剂(细菌灵)、60%百菌通可湿性粉剂以及硫酸铜复合剂对辣椒细菌性疮痴病防治效果稳定、理想,防效为77.4%~81.5%,是一种理想的高效、无毒、抗菌谱广的杀菌剂。
关键词:
辣椒疮痴病
CT杀菌剂
百菌通
细菌性抗菌剂
《安徽农业科学
》
1992
摘要:在合肥地区自然条件下,对7个光(温)敏核不育系的育性稳定性和育性转换特性及开花习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粳型7001S、N5088S和31111S不育性稳定,不育期花粉败育率、自交结实率分别为99.82—99.96%、0.00—0.03%,育性转换明显,转换期自9月5—6日先后开始,可育期花粉败育率27.82—41.72%,自交结实率20.92—44.00%,作为两系杂交稻的母本应用可行。粳型N5047S、籼型W7415S基本具有与上述3个粳型核不育系相似的育性稳定性和育性转换特性,用作母本基本可行。籼型W6154S、8801S不育期因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低温,出现不同程度不同次数的育性波动,应用风险大。粳型7001S、N5088S、31111S和W6154S开花完全(颖花开花率较高),张颖时间较长或中,花时高峰早且集中,或花时分散但午前花率较高,利于制种,N5047S、W7415S、8801S开花率低,盛花时迟或颖花张颖时间短,制种困难。
关键词:
光(温)敏核不育水稻
育性
开花习性
《安徽农业科学
》
1992
摘要:将玉米自交系“330”成熟胚诱导的愈伤组织,在附加2mg/L2,4—D的MSB培养基上继代、筛选,产生了三种类型的愈伤组织。用结构疏松,生长迅速的Ⅱ型胚性愈伤组织分离原生质体,在KPR或N_6ap培养基中以1×10~5/ml密度进行液体浅层培养,植板率为5.6%—7.4%。采用分步分化法得到了正常的绿苗,并经过壮根,炼苗后移栽成活。
关键词:
玉米
原生质体培养
植株再生
《安徽农业科学
》
1992
摘要:日本梨五个新品种(长寿梨、新水梨、幸水梨、丰水梨和新高梨),在安徽中部地区引种栽培六年,表现优质、丰产、抗病、结果早等特点,适于进一步推广栽培。
关键词:
日本梨
新品种
引种试验
安徽中部地区
《植物学通报
》
1992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加速杂种后代性状稳定,提高选择效率,缩短育种年限,加速育种进程,充分显示细胞工程的作用,“七·五”期间我们参加了国家重点课题和安徽省科委攻关项目“细胞工程在农业上的应用研究”。85-1早熟优质晚稻就是从中筛选培育而成的,现简报于下。1、工程苗的诱导和85-1的培育进程。花粉细胞工程苗的产生:本稻由日本晴与黎花17杂种 F2植株适宜时期的花药,在无菌条件下以 N6培养基为基本培养基,按目前常规花培
《安徽农业科学
》
1992
摘要:在网室稻株上试验表明,水稻白叶枯菌对叶枯宁和敌枯双都易产生抗药性。250ppm施一次后,病叶中遗留(?)的抗药性都上升了,病菌抗性上升到5倍以上的病叶占3/10;施二次药后,病斑中的遗留菌基本上都是抗性菌,与原始敏感菌相比,其EC_(50)至少上升了11倍,能抗16000ppm的叶枯宁,叶枯宁用于保护时产生抗性的机率要比治疗时少。这种抗性现象可解释叶枯宁使用时间及次数的药效差异现象,也可为正确使用叶枯宁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水稻白叶枯病菌
叶枯宁
抗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