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罗伊氏乳杆菌抑制致病性大肠杆菌感染效果的研究
《中国畜牧兽医 》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本研究旨在探索益生罗伊氏乳杆菌抑制致病性大肠杆菌感染昆明鼠的效果、剂量及潜在机制。将96只昆明鼠随机分为4个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6只,分别为对照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昆明鼠饲喂商品化基础日粮,对照组饮用自来水,低、中、高剂量组在饮水中分别添加1.0×10~6、1.0×10~7及1.0×10~8 CFU/mL罗伊氏乳杆菌。试验期为28d,试验结束后称重,计算昆明鼠平均日采食量(ADFI)、平均日增重(ADG)及料重比(F/G);并灌胃致病性大肠杆菌(4.98×10~9 CFU/mL),观察小鼠死亡率;检测血清大肠杆菌肠毒素含量、抗氧化能力及肠道菌群数量。结果显示,中剂量组小鼠末重和平均日增重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小鼠死亡率、血清大肠杆菌肠毒素浓度和丙二醛(MDA)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中剂量组血清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总抗氧化力(T-AOC)活力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总乳杆菌和双歧杆菌数量显著提高(P<0.05),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含量显著降低(P<0.05)。综上,在小鼠饮水中添加罗伊氏乳杆菌可提高生长性能,改善攻毒后机体抗氧化力和盲肠菌群结构,降低血清大肠杆菌肠毒素含量和小鼠死亡率,有效降低致病性大肠杆菌的感染造成的死亡率,其中添加1.0×10~7 CFU/mL伊氏乳杆菌效果最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GDF9基因多态性对山羊血清FSH和LH水平的影响
《畜牧与兽医 》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研究GDF9基因多态性与多胎山羊血清促卵泡素(follicle stimulating hormone,FSH)和促黄体素(lutein hormone,LH)水平的关联,试验选择经GDF9基因型鉴定后的自然发情健康经产安徽白山羊母羊80只,采集血样,应用PCR-SSCP检测GDF9基因的多态性,用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CLIA)测定FSH和LH水平。结果表明:安徽白山羊群体中GDF9基因外显子存在2个SNPs,均出现3种基因型,在EF4461682:c.1956A>C位点,不同基因型母羊外周血中FSH水平无明显差异,但CC型外周血中LH水平高于AA型(P<005)。CC型和AC型产羔数(LSM)没有差异,但都显著高于AA型(P<005);在EF4461682:c.3319G>A位点,AA型外周血中FSH水平显著高于GG型(P<005);AA型外周血中LH水平极显著高于GA和GG型(P<001),GA型外周血中LH水平显著高于GG型(P<005)。AA型平均产羔数LSM极显著高于AG型和GG型(P<001),AG型平均产羔数LSM极显著高于GG型(P<001)。由此得知,GDF9基因作为影响安徽白山羊产羔数的主效基因之一,其功能表达对FSH和LH水平起着重要影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施肥方式对砂姜黑土钾素利用及盈亏的影响
《土壤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砂姜黑土长期施肥试验为平台,研究砂姜黑土冬小麦—夏大豆轮作系统下作物钾素吸收量、钾素回收率、土壤钾素盈亏量和速效钾含量的演变特征,探明土壤速效钾与外源钾投入、土壤累积钾盈亏的响应关系,分析不施肥(CK)、常规化肥(CF)、化肥+麦秆(SCF)、化肥+猪粪(PCF)、化肥+牛粪(CCF)等施肥方式对土壤钾素利用及盈亏的影响,以期探寻砂姜黑土地区高产高效的施钾方式。结果表明:29 a作物钾素平均回收率在55.1%~66.1%,高低顺序为CCF>PCF>SCF>CF。土壤累积钾盈亏与土壤速效钾增量呈显著线性关系(p<0.05),土壤中钾素每盈余100 kg hm-2,CF、SCF、PCF和CCF处理土壤速效钾含量分别增加1.4、1.8、2.3和15.8 mg kg-1;土壤钾素投入量与速效钾含量呈显著线性关系(p<0.05),CF处理每投入钾100 kg hm-2,土壤速效钾含量增加0.4 mg kg-1,而SCF、PCF和CCF处理每投入钾100 kg hm-2,土壤速效钾含量分别增加0.5、0.6和4.3 mg kg-1,这说明适当增施有机肥可提升土壤钾素的供应能力。综上所述,投入有机物料是影响土壤钾素利用的重要调控措施,长期增施有机肥可提高作物钾素回收率以及土壤中盈余的钾素向速效钾的转化能力,本试验条件下以增施牛粪效果最好,猪粪和秸秆次之。因此,砂姜黑土小麦—大豆轮作系统下秸秆养畜过腹还田是实现作物高产高效的一种推荐施钾方式。
关键词: 长期施肥 有机物料 钾素利用 钾素盈亏 土壤速效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对稻油轮作土壤有机碳组分及产量影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水稻–油菜轮作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种植模式。秸秆还田是目前我国秸秆利用最主要、最直接的途径。因此,研究水稻–油菜轮作系统下,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对水稻和油菜产量、土壤有机质组分及其养分含量的影响,有助于提高水稻和油菜产量,培肥土壤,推进秸秆还田技术的应用。【方法】通过水稻和油菜7年13季作物的田间定位小区试验,设置了不施氮肥不还田处理(CK)、农民习惯处理(FPP)和3个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处理(SF1、SF2、SF3:每年水稻秸秆以3000 kg/hm~2的量还田,配施不同量氮、磷、钾肥),分析了各处理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土壤养分含量、作物产量和经济效益。【结果】与不施氮肥处理比较,秸秆还田配合氮、磷、钾平衡施肥能显著提高土壤总有机碳及其各组分、土壤养分含量、作物产量和经济效益。与农民习惯处理相比,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处理土壤总有机碳、胡敏酸和胡敏素分别显著增加了5.62%~12.08%、9.05%~22.57%和7.93%~10.23%,而水溶性有机碳和富里酸含量差异则不明显;土壤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显著提高了6.74%~14.04%、134.67%~249.46%和40.18%~70.54%;水稻、油菜和周年平均产量分别增加了8.55%~19.34%、19.06%~27.27%和10.34%~24.08%;净利润提高了1651~4905 yuan/hm~2,但总投入增加了1427~2882 yuan/hm~2。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处理中,以氮、磷、钾肥用量与运筹次数最多的SF3处理土壤各项指标、作物产量和经济效益最高,与之相比,SF2处理在水稻和油菜两季共减少肥料用量255 kg/hm~2,而作物周年产量减少不明显。土壤有机碳组分、土壤养分含量及作物产量之间有较好的相关性,而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土壤总氮、胡敏酸、水溶性有机碳含量是水稻和油菜产量主要决定因素。【结论】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可以提高土壤有机碳、胡敏酸、胡敏素含量及土壤养分含量,培肥土壤并提高其稳定性,促进作物增产。虽然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增加了人工和肥料投入,但适宜的化肥用量配合秸秆还田提高了水稻油菜轮作体系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 秸秆还田 有机碳组分 土壤养分 水稻油菜轮作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籼粳交组合甬优1540钵育机插超高产的产量构成及其群体光合特征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以籼粳杂交组合甬优1540为材料,对2个不同产量水平(高产与超高产)钵育机插水稻产量构成因子、群体茎蘖动态、干物质生产与积累特性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钵育机插方式下白湖、无为示范点产量分别为15.31、15.16t·hm~(-2),达超高产水平;贵池示范点产量为13.21t·hm~(-2),为高产水平。钵育机插杂交水稻的产量与有效穗数群体颖花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要实现15.0t·hm~(-2)以上产量,有效穗数需突破270.0×104穗·hm~(-2),群体颖花量达到8.1×108朵·hm~(-2)以上。与高产群体相比,超高产群体移栽后分蘖早生快长,拔节期后群体茎蘖数消减缓慢,成穗率较高;生育中后期作物生长速率大,光合物质积累能力较强,库源比高。综合而言,在增加穗数的基础上通过增强生育中后期的物质生产能力争取大穗,提高群体颖花量是实现钵育机插杂交水稻高产的关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石榴采后果皮褐变影响因子的研究
《果树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针对白皮石榴采后果皮褐变严重的问题,明确其采后果皮褐变的机制。【方法】以‘白花玉石籽’为材料,研究贮藏期间果皮褐变指数及相关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贮藏过程中,果皮失重率及褐变指数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加。非酶促褐变指标还原糖和氨基酸态氮与褐变程度有显著相关性。还原糖呈先下降后小幅上升趋势;氨基酸态氮含量呈逐步降低的趋势;而5-HMF含量总体呈上升趋势。酶促褐变指标酚类底物、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变化与褐变指数呈极显著相关。PPO活性持续下降;总酚含量先下降,然后随着褐变的发生而上升。果皮褐变过程也伴随着细胞渗透物的外渗和组织的衰老。与褐变指数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果皮褐变指数分别与失重率及还原糖、总酚、MDA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氨基酸态氮、PPO活性则呈极显著负相关。【结论】采后石榴果皮褐变既有酶促褐变也有非酶促褐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三个不同品系中华鳖形态差异分析
《淡水渔业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测量中华鳖(Pelodiscus sinensis)淮河品系(3龄)、黄河品系(8月龄)和日本品系(8月龄)的10项形态参数,对不同品系和性别的形态差异进行分析。主成分分析表明,3个品系4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为80.5%,其中第1主成分是中华鳖的体型因子,贡献率最大,3个品系的形态差异主要体现在体型上。通过逐步判别法建立了3个品系的判别函数,淮河、黄河和日本品系的判别准确率分别为91.7%、75.0%和73.8%,淮河鳖的形态与其他品系的中华鳖存在较大的差异。3个品系中不同性别的判别分析显示,淮河品系中华鳖雌雄判别准确率也较高,综合判别率为88.3%,判别效果最好,建立的判别函数可初步用于不同品系不同性别中华鳖的鉴定。中华鳖形态特征的差异分析为今后中华鳖种质资源鉴定和新品种(系)的选育提供了参考依据。
关键词: 中华鳖(Pelodiscus sinensis) 形态差异 主成分分析 判别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草鱼MyoD基因内含子和启动子的克隆与分析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采用PCR和染色体步移法克隆了草鱼Myo D基因311 bp的内含子1、125 bp的内含子2及长1 066 bp的部分上游启动子序列。同源性比对分析表明,草鱼Myo D的内含子1与鲤科鱼类的同源性相对较高(87%~97.1%)。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草鱼Myo D的启动子序列中发现含有1个核心启动子序列,存在CREB、SP1、ATF等多种与转录诱导调控有关的转录因子结合位点,未发现Cp G岛。草鱼Myo D基因内含子及启动子克隆与特征分析,将为进一步研究鱼类Myo D基因的表达调控及其功能分析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质分散固相-液质联用法检测稻田水和土壤中氰氟草酯和双草醚残留
《环境化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了基质分散固相-液质联用法检测氰氟草酯和双草醚在稻田水和土壤中残留量的方法,并采用所建立方法分析了安徽、广西和湖北三地稻田水中氰氟草酯和双草醚的消解动态.稻田水样经过滤后直接分析;土壤用乙腈-水提取,提取液经分散固相净化,液质联用分析检测.结果表明,氰氟草酯、代谢物氰氟草酸和双草醚方法的最低检出浓度(LOQ)田水中分别为0.02、0.01、0.001 mg·L~(-1),土壤中分别为0.01、0.001、0.001 mg·kg~(-1),平均回收率分别为78%—91%、79%—95%,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4.4%—14.6%、2.4%—6.1%;氰氟草酯和双草醚在稻田水中的消解动态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半衰期分别为3.5—4.3 d、1.6—4.3 d.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