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水稻抗白叶枯病基因Xa21转基因水稻及其杂交稻研究
《作物学报 》 200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基因枪转基因技术将高抗白叶枯病的Xa21基因导入中国三系杂交稻恢复系(明恢63)和保 持系(皖B)中,获得转基因水稻系,其中4个株系只含有Xa21基因,不合选择标记潮霉素抗性基因 hph。筛选抗白叶枯病转基因纯合系,在田间种植6代,用PCR检测证明,Xa21基因能稳定遗传表达。 用转基因水稻配制两系杂交稻,杂交组合F1含有Xa21基因,既抗白叶枯病,又有较大的增产潜力。


杂交中稻群体数量与质量性状关系的研究
《中国水稻科学 》 200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杂交水稻组合 80优 1 2 1 (中粳 )和协优 5 7(中籼 )为材料 ,进行栽插密度试验 ,以培育数量和质量不同的群体 ,研究群体数量与质量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 ,基本苗数、最高茎蘖数等群体数量性状之间和分蘖穗率、茎蘖成穗率等群体质量性状之间都呈正相关。群体数量与质量性状之间呈负相关 ,其中基本苗数与分蘖穗率、最高茎蘖数与茎蘖成穗率、总颖花数与结实率、有效穗数与平均穗谷重 4对性状间相互关系最密切。在试验条件下 ,有效穗数、平均穗谷重、总颖花数和结实率对产量的直接作用较大 ,因此高产栽培需在适宜穗数和总颖花数的前提下提高结实率和平均穗谷重。


利用 RAPD和微卫星标记对协优杂交稻及其亲本进行区别与鉴定(英文)
《中国水稻科学 》 200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用 40 0个随机寡核苷酸和 40个荧光标记的微卫星引物对 ,对我国主栽的协优杂交稻组合及其亲本进行多态性分析。RAPD分析显示 ,40 0个随机寡核苷酸引物中 ,有 36 4个能够在供试基因型材料中扩增出肉眼可见的 DNA条带 ,其中 2 8个显示扩增的多态性 ,这中间 9个引物产生的 13条多态性条带具有清晰、易分辨的特点 ,可以在供试的水稻组合与亲本之间 ,以及杂交组合之间进行区别和鉴定。微卫星分析指出 ,40对荧光标记引物中 ,13对引物产生的 31条标记带 ,能够在供试基因型材料中显示稳定的多态性 ,且杂种表现为双亲的互补型。与 RAPD相比 ,微卫星分析具有多态性强、精确性高和重复性好的特点。
关键词: 杂交水稻 鉴定 随机扩增多态性DNA 微卫星


皖稻69的选育及其主要栽培技术
《安徽农业科学 》 1999 CSCD
摘要:皖稻69 是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采用籼、粳杂交和系谱法选育而成的优质中籼稻新品系。其主要米质指标达部颁一级标准,被评为安徽省优质米和国家优质米,获第2 届全国农业博览会铜质奖,1995 ~1997 年通过2a 省区试和1a 省生产试验。皖稻69 产量较高且与对照扬稻4 号基本持平,其耐肥抗倒,抗逆性强,经接种鉴定抗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高抗褐飞虱和中抗白背飞虱;其适宜播期为4 月下旬至5 月上旬,基本苗120 万~150 万株/h m 2 。


利用RAPD技术检测杂交稻种子纯度(Ⅰ)──汕优63与其三系DNA扩增产物的区别
《安徽农业科学 》 1996
摘要:本文应用30个引物对我省主栽水稻组合汕优63其及相应的不育系、恢复系、保持系的基因组进行了随机扩增多态性分析。从中筛选出6个引物能够在杂种和双亲之一中形成明显的多态性差异。


杂交水稻四系法选育初报
《安徽农业科学 》 1993
摘要:近年来,生产上大面积使用的杂交水稻组合抗性减弱,优势下降。本研究旨在探索选育抗病、高产杂交组合的新方法。试验证明,采用四系法选育杂交组合是可行的。但必须在品种间进行;在选择配制ⅡA的双亲时,应力求生育期相近,亦应考虑该亲本的熟期遗传力的强弱;选择恢复系时,除了考虑其恢复力的强弱外,也应考虑生育期尽可能与母本相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