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农业科学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有效控制家蚕真菌病的发生与蔓延。[方法]研究蚕药"防僵灵Ⅱ号"对家蚕真菌病的防治效果和对家蚕的生长发育、全茧量、茧层量的影响。[结果"]防僵灵Ⅱ号"在稀释500倍以上时对家蚕常见真菌病的防治效果达100%,对家蚕无明显毒副作用。[结论]"防僵灵Ⅱ号"对于家蚕真菌病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同时是一种对家蚕安全的药剂。
关键词:
防僵灵Ⅱ号
真菌病
家蚕
《安徽农学通报
》
2007
摘要:本文对安徽省蚕业信息预警与决策支持系统构建的必然性进行了分析,并介绍了该系统的组成和各子系统的构建方法及系统的集成。
关键词:
蚕业信息化
预警
决策
系统
安徽
《安徽农业科学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6年9~10月对安徽省26个市(县)一年生野生大豆资源进行了考察,共收集野生大豆样本34份。通过考查分析可知,安徽省野生大豆分布范围广、类型多,生长的小环境各异,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并依此提出加强野生大豆资源考察和研究保护的建议。
关键词:
安徽省
野生大豆
资源
《安徽农业科学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对安徽省大豆生产、育种的历史和现状的剖析,提出发展安徽省大豆产业所应采取的对策。
关键词:
大豆
育种生产
历史与现状
发展对策
《安徽农学通报
》
2007
摘要:本文介绍了家蚕转基因方法,综述了国内外转基因技术在家蚕新品种选育上的研究和应用,指出转基因技术是家蚕品种选育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转基因技术
家蚕
品种
选育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用295个国内外不同生态类型的大豆品种,通过与M型雄性不育系W931A进行测交,筛选含恢复基因的品种,并研究其地理分布特点。结果表明:M型雄性不育系W931A的恢复品种在不同生态区分布率明显不均;具强恢复基因的品种主要来源于我国南方大豆生态区域,而东北大豆生态区域以具保持基因的品种为主;日本、韩国及美国北部品种也多具保持基因型。
关键词:
大豆
雄性不育系
恢复基因
保持系
《安徽农业科学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M型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W931A(A)、同型保持系W931B(B)及3个地理来源不同的恢复系WR99032(R1)、WR0088(R2)、WR0108(R3)及其测交后代群体F1(A×B)、F2、BC1a(A×F1)、BC1b(F1×B)、F1a[A×(恢复系×恢复系)F1]、F1b[(恢复系×恢复系)F1×B]作为试验材料,以花粉育性和植株育性指标对不育系的育性恢复特性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大豆M型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属配子体不育,3个不同来源恢复系的育性恢复受一对显性主效恢复基因控制,可能还存在微效修饰基因;3个恢复系的细胞质均为可育细胞质;恢复系R1与R2、R3的恢复基因呈非等位性,恢复系R2与R3的恢复基因呈等位性。
关键词:
大豆
雄性不育
恢复基因
遗传
《中国蚕业
》
2006
摘要:蚕病是威胁蚕茧高产稳产的主要因素,而家蚕细菌病又是蚕病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生产上对该病的防治大多采用氯霉素或红霉素添食法。但氯霉素已被禁止使用,而红霉素因在溶液中不稳定,使
《安徽农业科学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安徽省1983~2005年育成(审定)的25个大豆品种的产量和品质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为2 416.5kg/hm2,生产试验中平均产量为2 271.0 kg/hm2;蛋白质和油份含量平均为44.2%和20.1%。
关键词:
大豆
产量
品质
分析
《安徽农业科学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一种新型蚕用消毒剂对几种家蚕病原微生物的消毒效果,结果表明:新型蚕用消毒剂中二氧化氯含量在100 mg/L时,除对曲霉菌杀灭不显著外,对家蚕其他各种病原菌都有良好的杀灭作用,杀灭时间10~30 min,完全符合养蚕生产要求。该药剂具有无刺激、广谱、高效、无毒、安全等优点,因此是一种理想的养蚕消毒剂。
关键词:
二氧化氯
家蚕
病原菌
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