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反枝苋对棉花的密度竞争作用
《中国农业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反枝苋是世界性恶性杂草之一,为安徽省沿江棉区主要杂草,而棉花对杂草竞争十分敏感。论文旨在明确反枝苋对棉花的密度竞争影响,为棉田杂草反枝苋的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3—2015年在安徽省安庆市试验地,采用添加系列试验方法,棉花密度保持不变,设置8个反枝苋密度(0、0.125、0.25、0.5、1、2、4、8株/m)与棉花全生育期竞争,研究不同反枝苋密度竞争对棉花生长、子棉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纤维品质的影响。【结果】随着反枝苋密度增加,反枝苋株高、茎直径逐渐减小;相对于0.125株/m的反枝苋,反枝苋茎直径分别于1株/m(2013年和2014年)、0.5株/m(2015年)显著降低12.0%—18.6%;反枝苋株高则在2015年于0.5株/m显著减少24.2%。3年数据平均,单位面积反枝苋生物量由1 156.9 kg·hm-2(0.125株/m)逐渐增加到7 524.0 kg·hm-2(8株/m),较高密度反枝苋种内竞争明显。随着反枝苋与棉花竞争时间的延长,反枝苋株高于52—83 DAE(出苗后天数,days after emergence)逐渐超过棉花的,茎直径于18—70 DAE逐渐大于棉花的。在棉花成熟期,反枝苋株高比棉花高35.6—128.2 cm,反枝苋茎直径比棉花粗9.9—24.8 mm。反枝苋在株高和生物量上对棉花具明显优势。随着反枝苋密度增加,棉花株高变化不明显,茎直径明显减小;棉花单株铃数、果枝数和单铃重显著减少,衣分也有一定程度减小。1株/m的杂草密度导致棉花单株果枝数减少4.63%—69.18%,铃数减少20.81%—84.98%,单铃重减少3.04%—20.36%,衣分减少1.54%左右。引起子棉产量显著减产的反枝苋密度分别是0.125株/m(2013年)和0.25株/m(2014年和2015年),导致子棉减产14.0%—33.7%;子棉产量损失率与反枝苋密度符合双曲线模型,据此可预测子棉减产50%的反枝苋密度为0.2—2.8株/m。在反枝苋与棉花竞争91 DAE,0.125—0.5株/m反枝苋可显著减少棉花单株果枝数和铃数。在部分年份,棉纤维的上半部平均长度、马克隆值及断裂比强度随反枝苋密度增加有减小的趋势,且差异显著。【结论】在安徽省沿江棉区,当反枝苋与棉花全生育期竞争时,对反枝苋及棉花的株高影响不明显,对两者的茎直径产生显著影响;随着竞争时间的延长,反枝苋的株高和茎直径逐渐大于棉花的;因而反枝苋在株高和生物量上对棉花具有竞争优势。反枝苋苗期是其防治关键期。当反枝苋密度逐渐增加时,其种内竞争逐渐增强。反枝苋生物量易受环境条件影响,随着反枝苋密度增加,单位面积反枝苋生物量增加,对棉花生长和产量的抑制作用明显增强。反枝苋竞争主要通过影响棉花单株铃数和单铃重而减少棉花产量。推测本地区导致子棉减产5%的反枝苋密度为0.011—0.090株/m。
嘧菌酯对石榴干腐病菌的生物学活性
《植物保护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石榴干腐病的病原菌种类及嘧菌酯对石榴干腐病菌的生物学活性,采用单孢分离法对石榴病果中的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然后进行分子鉴定和致病性测定,并通过室内生测法测定了嘧菌酯对其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影响,且连续2年开展了大田防治试验。经形态学、分子生物学鉴定及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石榴干腐病的病原菌为石榴壳座月孢Pilidiella granati。嘧菌酯在水杨肟酸(SHAM)的协同作用下,对石榴干腐病菌的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具有强烈的抑制作用,对其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平均EC50分别为0.202μg/m L和0.007μg/m L(含100μg/m L SHAM);在大田防治试验中,嘧菌酯对石榴干腐病具有良好的防效,其中1 000倍25%嘧菌酯SC稀释液在2013和2014年的防效分别可达90.85%和81.91%,显著高于其它处理。表明嘧菌酯可作为防治石榴干腐病的候选药剂。
关键词: 石榴干腐病 石榴壳座月孢 嘧菌酯 抑菌活性 田间防效


夏播大豆产量的环境响应及高产品种的主要特性
《大豆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生长环境对夏播大豆产量的影响及高产品种的主要性状特征,选用50份大豆品种在黄淮海夏播大豆生态区的蒙城、阜南、龙亢试验点进行连续三年的田间试验,研究不同环境下夏播大豆产量和高产大豆品种的农艺、品质、适应性等。结果表明:(1)试点间、年份间及品种间产量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试点间方差占总方差的15.75%,年份间方差占6.48%,品种间方差占24.90%。3个试点中,蒙城点产量最高,龙亢点最低,平均产量相差在343.63~1 133.28 kg·hm-2,三年均达极显著水平。(2)有14份品种在3年9点次试验中平均产量高于2 700.00 kg·hm~(-2),其中11份是亚有限生长习性,3份是有限生长习性,产量位于前4位的全部是亚有限生长习性品种。高产品种中,亚有限生长习性品种的生殖期、单株粒数等均值大于有限生长习性品种,结荚高度、百粒重等小于有限生长习性品种。与普通品种比较:高产大豆品种的生殖期、主茎节数、单株粒重、种子脂肪含量均值均大于普通品种达极显著水平(t=2.94**;t=3.23**;t=2.87**;t=2.89**),种子蛋白含量低于普通品种达极显著水平(t=2.98**)。(3)筛选出14份高产大豆品种,其中产量位于前四位的分别是高丰1号、GR8836、铁杆1号及中品661,均有较好的广适性。同时,高产品种在蒙城试验点,具有更高的产量和更好的适应性表现。不利的生长环境是目前黄淮夏播生态区大豆产量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针对大豆生长的不利因素,优化栽培技术并配合高产品种,可以起到增产、稳产作用。高产大豆品种一般具有生殖期较长、主茎节数较多、单株粒重较大,脂肪含量较高的特点。亚有限生长习性品种可能因为具有更好的环境适应能力,所以在试验中有更好的产量表现,应该在未来的研究中给予重视。


大豆新品系抗SMV鉴定及其抗性来源分析
《大豆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SMV)病是危害我国大豆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利用黄淮大豆产区的SMV优势株系SC3和SC7对选育的394份大豆高世代新品系进行抗病性评价并分析其抗性来源。结果表明:对SC3株系表现高抗的品系有120份,占试验品系总数的30.46%;高抗SC7株系的品系有80份,占20.30%;对SC3和SC7株系都表现高抗的品系有64份,占鉴定品系数的16.24%。如大豆新品系H20443、H21660、H22501、Y50574和Y52933等通过审定后用于大田的生产将对SMV的流行起到控制作用。对选育的大豆新品系进行抗性来源分析可以发现,RT(抗病型)×RT组合获得抗病型后代品系的概率最高,其后依次为RT×IT(中间型)>RT×ST(感病型)>IT×RT>IT×IT>ST×RT>ST×IT,后代品系出现抗病型概率最低的组合是ST×ST。这些结果可为大豆新品系的选育和抗病育种亲本的组配提供参考依据。


孕穗期干旱胁迫对超级稻后期光合性能及产量的影响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6个超级稻品种及1个常规旱稻品种为材料在防雨棚内进行盆栽,于各品种的孕穗期控制水分(用土壤水分张力计监测土壤水分在-75 k Pa)进行干旱胁迫处理6 d,研究孕穗期干旱胁迫对不同超级稻品种后期光合性能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胁迫处理使6个超级稻品种始穗后0~7 d内叶绿素含量及光合速率下降,始穗后14~21 d叶绿素含量及光合速率提高;齐穗后叶面积指数、有效叶面积指数、高效叶面积指数均有不同程度下降;有效穗数下降3.9%~6.8%、穗实粒数下降7.0%~18.5%、千粒重提高1.8%~5.1%,实际产量下降10.4%~17.2%。在正常灌溉条件下,y两优2号、新两优6号、丰两优4号实际产量分别位居第一、二、三位,其中y两优2号较产量倒数后三位的品种增产23.2%~27.5%,新两优6号较产量倒数后三位的品种增产16.0%~20.7%,丰两优4号较产量倒数后三位的品种增产12.4%~17.3%,且增产均达极显著水平;在孕穗期干旱胁迫条件下,y两优2号、丰两优4号、新两优6号实际产量分别位居第一、二、三位,其中y两优2号较产量倒数后三位的品种增产18.3%~21.5%,丰两优4号较产量倒数后三位的品种增产11.4%~14.9%,新两优6号较产量倒数后三位的品种增产11.2%~14.8%,增产亦均达极显著水平。无论在正常灌溉还是在孕穗期干旱胁迫条件下,6个超级稻品种的产量均极显著高于常规旱稻品种的产量。因此,y两优2号、丰两优4号、新两优6号可以在安徽江淮丘陵缺水地区推广种植。


孕穗期干旱胁迫对超级稻剑叶部分生理指标及产量的影响
《分子植物育种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以6个超级稻品种(组合)及1个耐旱常规稻品种为材料,在防雨棚内进行盆栽试验,研究了孕穗期干旱胁迫对超级稻剑叶部分生理指标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孕穗期干旱胁迫处理使超级稻剑叶含糖量、脯氨酸及丙二醛含量均有显著或极显著增加,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均极显著提高;有效穗及穗实粒数下降,千粒重提高;生物产量及经济产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Y两优2号、新两优6号、丰两优4号在正常灌溉及干旱处理条件下经济产量均位居前三位,且较其他品种产量提高均达极显著水平。建议,在安徽江淮丘陵区可以推广种植Y两优2号、新两优6号、丰两优4号。


再生稻种植产量差形成的研究
《华北农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安徽省沿江地区再生稻种植产量差形成的原因,筛选出该地区适宜的再生稻种植品种,以9个杂交水稻品种为试材,比较分析了其头季和再生季生育期、再生力、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等性状。结果表明,在产量构成因素中,造成不同品种头季稻产量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单位面积上的有效穗数;导致再生季产量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单位面积上有效穗数和每穗着粒数。准两优608再生季单产5.27 t/hm~2,2季综合产量高达13.59 t/hm~2,可作为该地区再生稻种植的优选品种;皖稻119和新两优6号头季产量高,再生力较强,再生季产量潜力大,可以作为该地区再生稻种植的候选品种。研究表明,生产中可通过增加单位面积上有效穗数,主攻大穗,并在维持较高结实率的基础上提高千粒质量以实现再生季产量增加和获得2季综合高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