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两种沉水植物对上覆水和间隙水中各形态磷的影响
《环境科学 》 2018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实验室模拟研究根系发达的沉水植物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 L.)和无固定根的沉水植物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对上覆水、间隙水中各形态磷的浓度及含量比例的影响,探讨不同根系特征的沉水植物对上覆水和间隙水中各形态磷的影响.结果表明,狐尾藻和金鱼藻生长期对上覆水和间隙水中各溶解态磷的浓度有较大的影响:(1)狐尾藻生长期对上覆水中DTP、SRP、DOP吸收率分别为7.0%、11.7%、3.5%,对间隙水中DTP、SRP、DOP吸收率分别为20.8%、12.5%、48.4%;(2)金鱼藻生长期对上覆水中DTP、SRP、DOP吸收率分别为30.3%、54.9%、13.2%,对间隙水中DTP、SRP、DOP吸收率分别为19.3%、3.8%、30.4%;(3)狐尾藻组、金鱼藻组、对照组上覆水中SRP含量比例较初始状态分别减少了13.0%、34.0%、-0.9%,PP分别增加了18.2%、33.1%、4.2%,DOP分别增加了7.2%、17.68%、-4.35%.研究结果可为同类富营养化湖泊生态修复提供理论指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药剂拌种对小麦根腐病和孢囊线虫病的防效
《植物病理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田间条件下研究了150 g·L~(-1)苯醚·阿维·吡等10种药剂拌种对小麦根腐病和孢囊线虫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30 g·L~(-1)苯醚甲环唑和60 g·L~(-1)戊唑醇拌种处理对小麦根腐病防治效果分别为73.9%和66.2%,但二者对小麦孢囊线虫无防治效果; 50 g·L~(-1)阿维菌素和140 g·L~(-1)阿维·吡拌种处理后,土壤中校正孢囊减退率分别为58.4%和69.2%;使用600 g·L~(-1)吡虫啉拌种对孢囊线虫未见明显防治效果,但吡虫啉能对阿维菌素的杀线作用有一定增效作用;复配剂150 g·L~(-1)苯醚·阿维·吡和160 g·L~(-1)戊·阿维·吡对小麦根腐病和小麦孢囊线虫病防治效果较好,二者对小麦根腐病防治效果分别为75.6%和63.8%,校正孢囊减退率分别为71.3%和74.1%;从增产效果来看,150 g·L~(-1)苯醚·阿维·吡拌种后小麦增产效果最好,平均产量为7 869.9 kg·hm~(-2),增产率为8.6%。综合药剂安全性、防病效果和增产效果,150 g·L~(-1)苯醚·阿维·吡适合在生产上防治小麦根腐病和孢囊线虫病。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甲维盐和四聚乙醛复配对福寿螺的联合毒力测定
《农药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测定甲维盐和四聚乙醛对福寿螺的联合毒力及田间防效,在海南采用浸螺法测定了药剂间的增效作用,并加工成颗粒剂进行了田间试验。[结果]甲维盐对福寿螺(2龄)的LC50值为0.104 mg/L,四聚乙醛的LC50值为1.242 mg/L,四聚乙醛与甲维盐在10∶1~80∶1范围内均显示了增效作用,11%四聚乙醛·甲维盐颗粒剂在200、300 g/667m2剂量下对福寿螺显示了很好的防效,防效为86.37、93.46%,显著高于对照药剂6%四聚乙醛颗粒剂。[结论]甲维盐和四聚乙醛是防治福寿螺的优异替代药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蒋卫杰博士:聚焦生产一线(五十) 安徽庐江“金坝芹芽”高效生产技术
《中国蔬菜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金坝芹芽"是安徽庐江的特色蔬菜,已获国家农业部绿色食品和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当地采用"黑膜+稻草+黑膜"遮光覆盖法,不仅解决了农作物秸秆利用问题,而且具有省工省力、采收期延长、增产增效等优点,每667 m~2芹芽产量1 000 kg,产值10 000元,纯效益7 000元左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4种性诱剂诱芯对茶园尺蠖的引诱与预测效果
《江苏农业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茶尺蠖(Ectropis obliqua Prout)与灰茶尺蠖(Ectropis grisescens Warren)为形态特征极为相似的2个近缘种,两者在我国茶区的地理分布存在差异.为有效地预测预报和防治尺蠖,本研究对3种茶尺蠖诱芯和1种灰茶尺蠖诱芯对试验区茶园尺蠖的引诱效果差异进行探讨.结果表明,灰茶尺蠖诱芯诱虫数最多,与3种茶尺蠖诱芯的引诱效果相比有极显著差异.通过线粒体COⅠ序列比对分析明确试验区尺蠖为灰茶尺蠖,所以灰茶尺蠖诱芯在该试验区引诱效果最好.另外,对调查期内灰茶尺蠖诱芯诱捕成虫数量变化动态进行分析,确定6月25-27日、7月19-21日、8月12-14日分别为灰茶尺蠖第2、3、4代成虫发生高峰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稻油轮作下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对作物产量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生态学杂志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水稻-油菜轮作集约化耕作导致土壤肥力下降,而秸秆还田是培肥土壤肥力的主要途径之一。通过水稻-油菜轮作田间长期定位试验,设置了秸秆不还田的不施氮肥(CK)和农民习惯处理(FPP),3个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处理(SF1、SF2、SF3),每年水稻秸秆以3000kg·hm~(-2)的量还田,SF1、SF2、SF3配施氮、磷、钾肥量依次增加,分析了水稻和油菜产量、养分积累利用及平衡状况。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水稻和油菜籽粒产量表现出相似的格局,即SF3>SF2>SF1>FPP,但SF2与SF3产量差异不显著;与FPP比较,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处理周年平均产量增加了17.5%~28.6%,水稻和油菜氮、磷、钾积累量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水稻氮、磷、钾积累量平均增加了21.7%、17.7%、14.0%,油菜则分别增加了22.4%、19.6%、51.8%,秸秆还田与增施钾肥使油菜钾积累量增幅最高;同样,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处理提高了水稻和油菜的氮肥偏生产力和农学利用率,其中氮肥偏生产力分别增加了8.1%~31.1%和4.2%~29.3%,以SF2增幅最高,但降低了磷肥和钾肥偏生产力;养分平衡计算显示,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处理水稻磷、钾亏缺,油菜氮、磷、钾盈余超出可接受范围。在水稻-油菜轮作体系中,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可以提高作物产量和养分积累量,增加氮肥利用率,大量磷、钾肥的投入及秸秆还田提供的养分造成了油菜养分盈余和肥料利用率下降,需进一步调整优化秸秆还田下化学肥料的投入量,使生产系统中养分循环利用更加合理和持续。
关键词: 水稻-油菜轮作 秸秆还田 产量 肥料利用率 养分平衡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耕作与施肥措施对江淮地区白土理化性质及水稻产量的影响
《水土保持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连续旋耕白土田耕层浅薄、下层土壤黏重紧实、养分分布不均衡等问题,探索适合于白土稻田的耕作与施肥措施,以进一步提高江淮地区白土生产力和水稻产量水平。设置2种耕作方式(旋耕和翻耕)及3种施肥措施(单施化肥、化肥+有机肥、化肥+秸秆还田),通过大田定位试验研究不同耕作方式与施肥措施对白土稻田土壤理化性质、水稳性团聚体分布以及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相较于旋耕,翻耕降低0—10cm土层土壤养分含量,而使10—20cm土层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提高3.2%~8.8%,4.5%~9.2%,5.2%~8.2%和8.3%~17.7%。增施有机肥或秸秆还田使土壤有机质和速效钾含量较单施化肥处理分别提高1.3%~8.6%和4.1%~21.1%。翻耕方式下10—20cm土层土壤容重较旋耕降低14.4%~19.5%,土壤大团聚体比例在0—10,10—20cm土层则较旋耕分别降低3.0%~5.4%和3.5%~9.7%;在翻耕的基础上增施有机肥或秸秆还田土壤容重较单施化肥降低2.1%~6.6%,大团聚体比例则提高2.8%~8.4%。翻耕有利于水稻产量的提高,较旋耕的增产幅度在11.7%~18.0%,增施有机肥或秸秆还田使水稻产量提高1.7%~7.5%。因此,江淮地区连续多年旋耕的白土田进行适宜翻耕结合秸秆还田或增施有机肥可改善0—20cm土层土壤理化性质,有利于水稻产量的提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期饥饿后异育银鲫对饲料蛋白质的需求
《动物营养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长期饥饿后异育银鲫幼鱼对饲料蛋白质的需求水平及适应策略,本试验首先对异育银鲫幼鱼[(11.6±0.4)g]持续饥饿处理90 d,期间水温(15.2±2.0)℃,随后分别采用20%(P20)、25%(P25)、30%(P30)、35%(P35)和40%(P40)蛋白质水平饲料(每组设置3个平行,每个平行40尾)恢复投喂56 d,期间水温(24.4±2.2)℃,监测饥饿和恢复投喂期间形体指标、脏器系数、体成分、肠道消化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1)饥饿90 d后,鱼体体重显著下降(P<0.05),肝脏系数和肠长系数显著降低(P<0.05),肠道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鱼体水分和粗灰分含量显著上升(P<0.05),粗脂肪和粗蛋白质含量显著下降(P<0.05)。2)恢复投喂后,第14天时,各组体重无显著差异(P>0.05);第28天时,P20组体重显著低于P30、P35、P40组(P<0.05),第42和56天时,P35和P40组体重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且这2组特定生长率和饲料系数接近。3)恢复投喂第56天,P20组鱼体粗蛋白质含量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P20和P25组鱼体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P20和P25组粗灰分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P20和P25组鱼体水分含量显著高于P35和P40组(P<0.05)。4)恢复投喂后,肠道消化酶活性逐渐增强;蛋白酶活性随饲料蛋白质水平升高而升高,第28天P35、P40组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第56天P40组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淀粉酶活性随饲料蛋白质水平升高而降低,第28天P35、P40组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第56天P30、P35、P40组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结果提示,长期饥饿后异育银鲫幼鱼对不同蛋白质水平饲料的利用及适应过程有较大差异;恢复投喂初期,饲料蛋白质水平对生长影响不大,机体摄食及消化功能逐渐恢复后,较高蛋白质水平(35%~40%)可有效促进生长,回归分析获得理论最适饲料蛋白质水平为38.1%。
关键词: 异育银鲫 长期饥饿 饲料蛋白质水平 特定生长率 饲料系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优质稳产杂交中籼新组合两优1105
《杂交水稻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两优1105是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用自育的籼稻温敏核不育系皖2311S和自育的恢复系皖恢3405配组育成的杂交中籼新组合,在2013—2014年的安徽省水稻区试中,表现出高产稳产、抗病性好、适应性强等优点,于2016年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皖稻2016040)。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5个引进猪种与圩猪杂交后代的屠宰性能及肉质性状比较分析
《中国畜牧杂志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为筛选地方品种圩猪的最佳杂交父本,实验选择巴克夏猪、杜洛克猪、皮特兰猪、大白猪和长白猪分别与圩猪母猪进行杂交,杂交后代体重达90 kg时进行屠宰,进行肉质和肌肉成分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杜×圩、巴×圩被毛全黑,皮×圩除额头有块白毛外,其余被毛全黑,大×圩和长×圩猪被毛以白毛为主,伴有少许黑斑;皮×圩的屠宰率性能最佳,主要体现在屠宰率最高、背膘最薄、眼肌面积最大,其次为杜×圩猪;杜×圩在肉色评分、大理石纹评分、L_(24h)、a_(24h)、b_(24h)、失水率、肌肉总脂肪和游离脂肪含量均优于其他4个杂交组合;皮×圩的肌肉总蛋白质含量、肌肉总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和鲜味氨基酸含量均最高;各杂交猪的必需氨基酸、鲜味氨基酸占总氨基酸的比例均差异不显著(P>0.05)。综上所述,建议选择杜洛克猪为生产优质黑毛猪肉的杂交父本;若只考虑生长性能和高瘦肉率,以皮特兰猪为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