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9782条记录
紫色辣椒品种“紫燕1号”及其栽培要点

现代农业科技 2005

摘要:“紫燕1号”是安徽省农科院园艺研究所育种研究室育成的辣味型一代杂种彩色椒。其母本9708A是从“安庆早椒”经航天搭载变异材料中选育的不育株经5代回交选择育成的优良不育系,其父本9718是从国外紫色甜椒中经多代自交定向选育株系。1品种特征特性紫燕1号株高74厘米左右,植株开展度64厘米,植株生长势强。果实牛角形,果实纵径19.5厘米,横径3.4厘米,肉厚0.25-0.28厘米,果面略有凹陷,光泽好,果皮较簿,肉厚中等,果型较直,整齐度好,幼果绿色,商品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皖稻139产量构成分析及其高产栽培技术

安徽农业科学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皖稻139系安徽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育成的高产早籼新品种。对其产量及构成因素进行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表明,4个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贡献的大小依次为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产量7.50t/hm2以上的合理穗粒结构为:有效穗(330±10)万/hm2,每穗总粒数(95±5)粒,结实率80%,千粒重33.0g左右。高产栽培的主攻目标是在确保足够有效穗数的前提下促大穗,协调好有效穗数和每穗总粒数的关系,兼顾提高结实率。

关键词: 皖稻139 产量构成因素 栽培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利用果桑效益促进蚕桑业的发展

中国蚕业 2005

摘要:合肥市栽桑养蚕有着悠久的历史,上世纪90年代初发展到颠峰时饲养蚕种近6万盒,工农业产值上亿元,从业人员超过3万人。近年来,在全国蚕桑业正经历区域调整的大环境下,合肥市的蚕业经济也走过了十年的调整期。当前,全市蚕桑主要集中于距合肥市50km2范围的肥西县。桑园面积稳定在160hm2左右,年养蚕3.3万余盒。重点乡镇蚕桑从业户达70%以上,户均收入3000余元。在市、县有关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桑叶红茶加工技术研究

北方蚕业 2005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不断增强、更注重日常餐饮的养生保健。喝茶有益于健康,喝茶已逐渐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据《简明中医辞典》记载,桑叶含有芸香甙、槲皮素、槲皮甙、桑甙、伞形花内酯、东莨菪碱、葫芦巴碱、胆碱、挥发油等,其味苦、甘、寒、入肺、肝经,疏风清热,清肝明目。最近的科学研究表明,茶叶又有一项新的功效,喝茶有助于抵御病毒。笔者以桑叶为原料,运用红茶制作工艺,试制新型保健桑红茶,并在注重口感和饮用方法等方面进行摸索探讨,进一步开发桑叶多功能的用途,既有益于人民健康又能增加农民收入,不失为一种有效途径。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为制作品质优良的保健桑红茶,关键在于选择好的桑叶原料。桑叶:主要采摘5月份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绢丝昆虫柳蚕的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安徽农学通报 2005

摘要:介绍绢丝昆虫柳蚕生物学特性的观察研究结果 ,提出其开发利用的研究前景

关键词: 柳蚕 生物学特性 研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外源DNA溶液浸泡水稻糙米对其发芽率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 2 3 .5 (± 1)℃ ,光照培养 14 8h的条件下 ,用不同浓度的空心莲子草基因组DNA溶液连续浸泡常规水稻种子的糙米 3 1h ,结果表明 :①DNA溶液浓度为 2 .0和 0 .2ug/ml时 ,糙米的发芽率分别是 76.67%和 80 .0 0 % ,较对照去离子水的 81.67%低 3 .3 3和 1.67个百分点 ,差异不显著 ;DNA溶液浓度为 2 0 .0ug/ml时 ,糙米发芽率为 5 8.0 0 % ,较对照低 2 3 .67个百分点 ,差异极显著 ;②相同条件下 ,糙米发芽率低于稻谷发芽率 9个百分点 ;③糙米的发芽率随着DNA溶液浓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 ,但浓度范围不同 ,发芽率下降的幅度不同 ;④糙米的芽长和根长参差不齐 ,易出现霉变现象。

关键词: DNA溶液 糙米 浸泡 发芽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施氮量对强筋和中筋小麦产量和品质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强筋小麦皖麦38和中筋小麦皖麦44为材料,研究了施氮量对子粒产量、品质及植株养分吸收的影响,分析了植株体内N、P、K素含量与子粒品质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施氮量在0-300kg/hm2范围内,氮素与两种类型小麦的子粒产量和蛋白质产量均呈二次曲线关系,增施氮素不仅能显著提高蛋白质、湿面筋含量和沉降值,降低弱化度,延长面团的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有利于植株对氮的吸收,而且还能提高P、K的营养水平。植株体内N的含量除与吸水率和弱化度相关不显著外与其它主要品质性状的相关系数都达到极显著水平,只有容重为负相关;皖麦38和皖麦44达到最高子粒产量的施氮量分别为224.6 kg/hm2和207.5 kg/hm2,达到最高蛋白质产量的施氮量分别为288.5 kg/hm2和221.0 kg/hm2。

关键词: 小麦 氮素 子粒产量 品质 养分吸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棚土壤障碍因子综合改良技术研究初报

土壤通报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田间小区试验对土壤深翻+秸秆覆盖和土壤深翻+秸秆覆盖+土壤改良剂两种改良措施在大棚土壤改良效果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改良技术均能明显改善和消除大棚土壤障碍因子,能使土壤>0.25mm水稳性团粒含量显著增加,表层土壤水溶性盐含量明显下降,土壤通透性改善,土壤疏松不板结,显著提高黄瓜、辣椒产量和品质,经济效益显著,以土壤深翻+秸秆覆盖+土壤改良剂处理改良效果最好,为大棚土壤障碍因子改良提供了新途径。

关键词: 土壤障碍因子 土壤改良技术 土壤结构改良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脂肪氧化酶研究进展

安徽农业科学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近年来的研究表明 ,稻谷储藏期间脂质的氧化是导致稻谷陈化变质的最主要因素 ,其中脂肪氧化酶是脂质降解的关键酶。根据近几十年的国内外研究资料 ,对脂肪氧化酶的作用、检测技术和耐储藏的水稻品种选育等方面的重要进展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 水稻 储藏 陈化变质 脂肪氧化酶 检测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以早籼14、紫恢100和M3122为背景的导入系构建及其筛选鉴定

分子植物育种 2005 CSCD

摘要:以国际合作网络征集的150余份材料,进行农艺性状观察,白叶枯病和稻瘟病的抗性鉴定,同时还进行了耐低磷、低氮筛选,获得大量数据,筛选了一批抗白叶枯病、稻瘟病、耐低磷、耐低氮资源,为分子育种的亲本利用和后代筛选提供参考。以早籼14、紫恢100、M3122为受体,以上述的150余份材料为供体,采用大规模杂交、2 ̄3次回交、2 ̄3次自交,培育以早籼14、紫恢100、M3122为背景的近等基因导入系5700多份,并对这些导入系进行抗旱、耐低氮、耐低磷、抗寒性及直链淀粉含量等初步筛选,获得了一批有目标性状的近等基因导入系,为新基因发掘、新品种选育提供重要的材料基础。并选育了3个有苗头的新品系进入省级预试、区试或生产试验,以进一步确定其利用价值。

关键词: 近等基因导入系 抗逆性 筛选 育种 水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