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水稻“精苗稳前、控蘖优中、大穗强后”超高产定量化栽培模式
《中国农业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寻求水稻稳定超高产的栽培模式。【方法】以早熟晚粳品种武粳15、常优1号为供试材料,其它栽培措施统一在最佳技术指标前提下,就氮肥运筹与穗肥施用叶龄期,设置了稳前优中强后、平衡促进和促前控中3种栽培模式,并以长江中下游地区单季稻大面积生产上的常规栽培模式为CK,对产量及其结构、群体生长发育动态以及根系活力等方面进行系统比较。同时,在江苏东海、兴化、高邮、常熟等地,以徐稻3号、常优1号、陵香优18、武粳15等品种为材料,进行(15—50)×667m2连片的稳前优中强后超高产栽培综合试验与扩大到100×667m2连片试验田上的生产性验证试验。【结果】2品种稳前优中强后、平衡促进2模式的实产均达到了超高产水平(≥750kg/667m2)。与CK相比,稳前优中强后、平衡促进2模式每穗粒数多、群体颖花量大,单位面积穗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则与之相当;2模式的群体于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准时够苗,高峰苗出现在拔节期,且数量适中(适宜穗数的1.3—1.4倍),此后群体平缓消减,至抽穗期基本稳定,最终成穗率显著高于CK;其群体LAI动态与茎蘖动态趋势基本一致,最大LAI均出现在孕穗期,为8.0—8.5,成熟期仍保持3.5—4.0;群体光合势与干物质积累,2模式在生育前期(移栽—拔节期)较CK低,中期(拔节—抽穗期)与CK相当,后期(抽穗—成熟期)显著高于CK;2模式在拔节期的根系干重与CK相当,抽穗期和成熟期则显著高于CK,而这3个时期的根冠比均显著高于CK,其抽穗后(抽穗—腊熟期)的根系平均伤流量与颖花根流量均显著高于CK。同时,连续2年多地的稳前优中强后超高产综合栽培试验以及后3年扩大到100×667m2连片试验田上的生产性验证试验,实产均达800kg/667m2左右。【结论】揭示了水稻超高产栽培的根本在于"强支撑、扩库容、促充实";提出了水稻精苗稳前、控蘖优中、大穗强后的超高产定量化栽培模式。
关键词: 水稻 精苗稳前、控蘖优中、大穗强后 超高产 定量化栽培模式


PEG-6000模拟干旱对水稻苗期根系形态和部分生理指标影响的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干旱对农作物的产量的影响越来越大,植物地上部分对干旱逆境的响应的研究较多,地下根系在干旱逆境时的变化研究较少,笔者研究了不同PEG浓度处理对2个不同抗逆性的水稻品种根体积、根粗、最长根长3个形态指标和SOD活性、MDA含量、Pro含量、根系活力4个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如下:耐旱品种和敏感品种根部的形态指标都受严重干旱(T3处理)抑制,敏感品种更为明显;形态指标在T0、T1、T2、T3处理下随着处理时间的增加而增大,不同浓度处理之间一般处理3~4天后才会产生明显差异;CAT活性和SOD活性随处理浓度增加而增大,随处理时间延长,抗旱品种SOD的活性增加的速度快于敏感的品种,下降的速度慢于敏感品种;MDA含量和Pro含量随着处理浓度升高而增加,随处理时间增加而增大,敏感品种高于耐旱品种,作为抗旱选择指标并不合适,作为胁迫敏感指标更合适;根系活力随处理时间增加而增大,其最适的处理浓度为T1;相关分析表明根系活力与形态指标正相关极显著,根粗、CAT活性和SOD活性与MDA含量和Pro含量负相关显著或极显著,MDA含量和Pro为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CAT活性和SOD活性也为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稻田施用氯氟吡氧乙酸后其在水稻植株、糙米、稻壳、土壤和田水中的残留消解动态
《农药学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稻田施用氯氟吡氧乙酸后,其在水稻植株、糙米、稻壳、稻田土壤和田水中的残留动态。样品采用氢氧化钠-甲醇溶液振荡提取,二氯甲烷液液分配,甲酯化后经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GC-ECD)测定。结果表明:氯氟吡氧乙酸在水稻植株、稻田土壤、田水、糙米和稻壳中的平均回收率在85.5%~103.2%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在1.9%~9.9%之间;其最小检出量为2.0×10-12g,在植株、糙米、稻壳、土壤和田水中的最低检测浓度分别为0.005,0.02,0.005,0.002mg/kg和0.001mg/L。2007和2008年在安徽潜山、广东广州两地的田间残留试验结果表明:氯氟吡氧乙酸在水稻植株中的降解半衰期为4.9~6.0d,土壤中为5.5~8.6d,田水中为11.0~13.8d;收获的糙米中氯氟吡氧乙酸的最终残留量在未检出~0.13mg/kg之间,均低于其在糙米上的最大残留限量(MRL)值0.2mg/kg(中国)。建议5%氯氟吡氧乙酸可湿性粉剂用于防治水稻田杂草时,施药剂量按有效成分计不得超过168.8g/hm2,于返青期施药1次。


水稻种子高温高湿人工加速老化试验方法研究
《中国粮油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人工加速老化方法准确与否直接影响稻谷耐储藏机制研究的深入开展。研究发现,新收获的水稻种子高温高湿人工加速老化试验结果重复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性,这种差异不仅与温度、湿度,而且与人工气候箱不同层数、老化种子质量有关。利用自然储藏3~6个月和-20℃冰箱冷冻10 d、烘箱45℃烘7 d的冷冻烘干方法对人工加速老化试验前的种子进行处理后,则人工加速老化种子发芽率变化不再与人工气候箱不同层数、老化种子质量有关,而仅与温度、湿度有关。由此推断,新收获的水稻种子高温高湿人工加速老化试验结果重复之间的差异性可通过一定时间的自然储藏或利用冷冻烘干方法消除。


温度对水稻敏感恢复系苯达松药效的影响
《核农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γ射线辐射获得的苯达松敏感致死(bentazon sensitive lethal,bsl)突变体在杂交水稻(Oryza sativa.L)混播制种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试验以敏感恢复系‘Mc526’为材料,通过室内和大田试验,比较了在不同温度条件下苯达松药效的差异,旨在为水稻混播制种中合理调整施药浓度提供理论依据。研究表明,在21℃~36℃范围内,温度与苯达松药效呈显著正相关,即温度每增加1℃,苯达松致死浓度约下降74.09mg/L,药效约提高0.7%。相关生理生化研究表明,体内氧自由基胁迫加剧是高温下苯达松药效提高的主要原因。田间试验进一步验证了室内研究结果。


干旱胁迫对10个水稻外源DNA导入系的农艺性状影响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全球淡水资源日渐缺乏,水稻耐旱种质资源创新对粮食生产安全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10个导入空心莲子草DNA的水稻导入系及2个对照为试验材料,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分析了中后期干旱胁迫下导入系及对照品种间农艺性状的差异.结果表明:①穗长、有效穗数、一次枝梗和二次枝梗数水、旱间没有显著差异;而株高、总粒数、每穗实粒数和结实率水、旱差异显著.可以作为水稻耐旱的参考指标.②从农艺性状判断,6号、8号和10号导入系具有耐旱特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