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Rice cropping system(模糊匹配)
77条记录
在PEG模拟干旱下水稻根系几个疑似PEG毒害响应转录本研究

分子植物育种 2010 CSCD

摘要:通过差别显示的方法,利用Affymetrix水稻60K芯片研究2个不同耐旱性的水稻品种(湘丰早119和爱华5号)根系对PEG毒害响应的转录本表达变化,结果表明:共发现了17个疑似对PEG毒害响应的转录本,它们均表现为下调表达,且大部分功能是假设的或未知的;其中5个功能假设为水解酶相关的转录本表达活性被PEG抑制;3个功能假设为编码蛋白酶的转录本表达活性被PEG抑制。

关键词: 水稻 基因组芯片 PEG毒害 水解酶相关基因 钙调素相关蛋白基因 根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品种耐热性与相关生化指标的关联分析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高温胁迫下水稻生化特性变化及其与品种耐热性的关系,可为水稻耐热性育种、耐热品种的鉴定和热害后补偿栽培技术研究提供依据。采用人工智能温室对水稻幼穗分化期到抽穗开花期进行高温处理,研究了高温胁迫对水稻叶片叶绿素、可溶性糖、脯氨酸、可溶性蛋白等6项生化指标含量变化的影响,对各品种生化指标变化与热敏感指数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筛选水稻耐热性鉴定指标。结果表明,高温胁迫后,水稻叶片叶绿素、可溶性糖以及内源多胺含量在3个处理阶段均呈下降趋势,但耐热品种下降幅度明显小于热敏感品种;脯氨酸和丙二醛含量变化趋势与之相反,耐热品种脯氨酸含量上升幅度明显大于热敏感品种,而丙二醛含量上升幅度则明显小于热敏感品种;高温处理7 d后,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上升,处理14 d和21 d后呈逐渐下降趋势。高温胁迫后,叶绿素、可溶性糖、脯胺酸、可溶性蛋白、丙二醛以及内源多胺等含量变化与水稻耐热相关性存在较大差异。叶绿素、可溶性糖、脯氨酸、可溶性蛋白、丙二醛以及内源多胺含量可以作为水稻幼穗分化期到抽穗开花期耐热性鉴定的生化指标。

关键词: 水稻 耐热性 生化指标 关联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安徽省水稻产业竞争力研究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2010 CSCD

摘要:以安徽省水稻种植、稻米加工、生产成本与收益情况分析为基础,阐述国际和国内水稻生产与贸易状况,分析影响安徽省水稻生产竞争力因素,提出提高安徽省水稻产业竞争力的对策。表2,参7。

关键词: 水稻 产业 竞争力 安徽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高效花药培养技术体系的构建

中国农学通报 2009 北大核心

摘要:为提高水稻花药培养效果,产生大量的花粉植株,以多年的试验并结合多方面的研究结果,论述了水稻花药培养各个环节中的关键技术,创建了通常情况下的一套水稻高效花药培养技术体系系统着重于在利用基因型的选择和基本培养基的交叉使用以提高花药愈伤组织诱导率的前提下,在其他的每个环节,尤其是壮苗和室内移植管理技术方面进行了优化改进。主要措施为:通过对不同水稻材料的初步花培试验,筛选出愈率和绿苗分化率高的用作花培材料做重点培养;N6、M8和MS培养基交叉使用以适应基因型对培养基的选择作用;对于粳稻或籼粳交后代,诱导激素仅用2,4-D,分化激素仅用6-BA是可行的;适时、适期取样、接种和转移愈伤组织,并适温培养;及时去除或转移褐变的愈块,适时分苗、分根,避免污染,加强室内移植管理,绿苗移栽成活率可达95%以上。

关键词: 花药培养 水稻 技术体系 绿苗移栽成活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及其敏感突变体苯达松抗性的生理生化差异研究(英文)

作物学报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苯达松敏感致死(bentazon sensitive lethal,bsl)基因在杂交水稻(Oryza sativa L.)混播制种和杂交稻种纯度鉴定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以水稻品种农林8号(N8)、W6154s和其对应的bsl突变体农林8号m(N8m)和8077s为材料,分析了苯达松处理对叶片中叶绿素(Chl)含量、丙二醛(MDA)含量、氧自由基含量、净光合速率(Pn)、叶绿素荧光参数等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及苯达松含量的变化,旨在揭示水稻苯达松抗性差异的生理机制。结果表明,苯达松处理使bsl突变体叶片光系统II中还原性QA组分积累,光合电子传递受阻,光合能力丧失,氧自由基伤害积累,Chl降解、质膜氧化加剧,植株死亡。叶片中苯达松残留含量分析表明,较强的苯达松代谢能力是抗性品种免受苯达松伤害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水稻 苯达松 敏感致死突变体 抗性 生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适用于水稻微粒体蛋白的双向电泳技术及苯达松抗性相关蛋白的初步分析

作物学报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不同来源的样品,建立相应的双向电泳(two-dimensional gel electrophoresis,2-DE)技术是开展蛋白质组学研究的基础。以野生型水稻(O.sativaL.)农林8号(N8)及其苯达松敏感致死(bentazon sensitive lethal,bsl)突变体农林8号m(N8m)为材料,通过优化条件,建立了适合于水稻微粒体蛋白的双向电泳技术。并通过双向电泳图谱的比对,共找到15个差异蛋白点,分为供试材料间差异、苯达松处理前后差异和N8在苯达松处理后特异表达等3种类型。结合苯达松抗性比较及苯达松残留分析,推测材料间差异是因γ射线辐照引起基因结构变异,从而影响了基因的表达;苯达松处理前后差异与氧自由基清除酶系或系统获得抗性相关酶系有关;N8在苯达松处理后特异表达与苯达松代谢有关。

关键词: 水稻 微粒体 双向电泳 苯达松 抗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花粉离体培养基的优化和苯达松除草剂对敏感型水稻恢复系‘Mc526’花粉活力的影响

植物生理学通讯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了适合水稻花粉离体萌发的液体培养基配方,并用花粉萌发和碘.碘化钾(I_2-KI)染色测定法检测了喷施苯达松后含敏感致死基因的水稻恢复系‘Mc526’的花粉生活力。结果表明,苯达松处理前期(施后1~4d),‘Mc526’花粉活力与未作处理的接近;处理后期(施后5~8d)略低于未作处理的,但差异不显著。苯达松对母本结实率影响不显著。

关键词: 水稻 恢复系 苯达松敏感致死基因 花粉活力 液体培养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无水层节水灌溉丰产沟秸秆还田对水稻及后茬油菜产量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第1年丰产沟内秸秆还田对水稻产量的影响不明显。后茬油菜,秸秆还田产量提高3.0%~4.0%,而且与少了2条丰产沟的处理相比略有增加。以单位面积计算产量,施用小麦、油菜秸秆处理的水稻产量增加11.7%~15.3%,油菜产量增加16.6%~17.7%。

关键词: 无水层灌溉栽培 秸秆还田方式 水稻 油菜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皖稻77高产优质栽培技术模式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皖稻77系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选育的高产优质中籼品种。经多年多点试验与示范,表现出优质、高产、生育期适中以及耐肥抗倒、抗病虫能力强等特点。结合大田生产实际,提出适期播种、稀播壮秧、合理密植、平衡施肥、浅水间歇灌溉促控以及病虫害综合防治等优质高产栽培模式。

关键词: 水稻 高产优质 栽培模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双季北缘地区水稻补偿超高产栽培研究

安徽农学通报 2006

摘要:双季稻北缘地区生长季节短,温光资源不足;而常规高产栽培在品种选用、肥水运筹、群体结构及调控等方面均存在不足,产量不高不稳。补偿栽培采用生育期适中偏长优质品种;通过适当早播、拓展生长季节、增加温光利用,合理稀播培育壮秧、高效利用低位次分蘖成大穗;合理基本苗和群体结构,在大田早期迅速创建一个较大的叶面积指数、促进水稻群体尽早进入光合适期,生育中期壮秆强根、延长有效叶面积高值期,生育后期补充营养、湿润灌溉增强群体活力和抗逆性、减缓高效叶面积下降速率以补偿群体光合势,促进群体结构与光合功能高效协调,增强群体物质积累与转化能力而稳定高产。以生育期适中偏长、产量潜力高优质品种(或超级稻品种)为基础,培育多蘖壮秧、精确优化群体结构和肥料合理运筹为核心技术,配套湿润节水灌溉和病虫草害无害化防治,构建水稻补偿超高产栽培技术体系并成功示范。

关键词: 双季北缘 水稻 补偿栽培 超高产 The northern of Double-cropping Rice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