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2889条记录
193份大豆品系对SMV抗性鉴定与分子标记检测

分子植物育种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 SMV)是中国最主要的大豆病害之一,了解大豆对SMV的抗性,掌握SMV抗病基因的分布,可为合理种植抗病品种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采用SMV株系SC3和SC7,接种鉴定193份大豆品系对SMV的抗性,同时利用分子标记检测不同品系所含的抗病基因位点。结果表明,鉴定品系中对SC3和SC7分别表现高抗的有28份和31份,占14.51%和16.06%;均表现高抗的有15份,占7.77%。标记检测结果显示,感病对照‘南农1138-2’和54份品系中未检测到抗病基因位点;检测到1个和2个抗病基因位点的品系数分别有26份和41份,中抗以上的分别为13份和25份,占50.00%和60.98%;含有3个及以上抗病基因位点的品系数有72份,中抗以上的有65份,占90.28%,表现感病型(感病和高感)的仅4份,占5.56%。总之,含抗病位点较多的品系对SMV株系抗性强的品系数多,今后应育成多基因聚合的持久抗性大豆品种。

关键词: 大豆 大豆花叶病毒 抗病鉴定 抗病基因 分子检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江淮地区不同品种光敏型高丹草对土壤微生态环境的影响

草地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江淮地区不同品种光敏型高丹草(Sorghum-sudangrass hybrid)对土壤微生态环境的影响,本研究选取海牛Monster(HN)、帕卡Pa Kahuna(PK)、大卡Big Kahuna(DK)和高丹草BJ0603(GDC)4个品种,利用传统法测定不同土层土壤理化性质、使用试剂盒测定根际土壤酶活性,通过高通量测序法对根际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各品种根部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及微生物多样性具有显著的品种差异;PK根际土壤细菌多样性显著高于其他3个品种;根际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变化与土壤总氮(Total nitrogen,TN)及有机质(Organic matter,OM)含量变化关系较大。综上,不同品种土壤微生态环境差异显著,因此,根据不同品种特性制定引种及管理方案可以在提高产量和品质的基础上改良土壤,提高土地生产力。

关键词: 光敏型高丹草 江淮地区 土壤酶活性 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 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氟吡菌酰胺对南方根结线虫的作用效果

植物保护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类(SDHI)杀线剂氟吡菌酰胺对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的作用效果,在室内盆栽条件下研究不同剂量、不同施药时期该药剂对线虫侵入、根结和雌虫数量以及产卵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在黄瓜幼苗移栽前进行土壤处理,氟吡菌酰胺施用剂量为31.25μg/株时,每株2龄幼虫侵染数量和根结数量分别为11.3条和6.4个,相比对照处理显著减少;在接种南方根结线虫后0~11 d,以施药量为125μg/株的氟吡菌酰胺进行灌根时,可大幅减少根结数量,每株根结数量减少至12.8~22.5个,同时,施药后根系内未见成熟雌虫产生;在接种后15 d,以施药量为250μg/株的氟吡菌酰胺进行灌根时,可大幅减少根内成熟雌虫数量,每株雌虫数量减少至16.9条;接种后20 d施药,施药量为500μg/株时可大幅减少根部产生的根结线虫卵块数量,每株卵块数量减少至18.9个。表明氟吡菌酰胺能抑制土壤内线虫对黄瓜根系的侵染并抑制根内线虫发育,但随着施药时间的推迟,防治已侵入根系的线虫需增加施药剂量,在生产上使用氟吡菌酰胺防治根结线虫病应在作物移栽前或线虫侵染早期施药效果更好。

关键词: 南方根结线虫 氟吡菌酰胺 侵染 作用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池塘养殖跑道流场特性数值模拟及集污区固相分布分析

农业工程学报 2019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索池塘工程化跑道式循环水养殖系统中养殖区跑道内流场分布及集污区固相颗粒分布特征,该文以稠密离散相模型对养殖系统进行流速仿真,并对9组0.03~2.00 mm不同颗粒直径的总悬浮固体颗粒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养殖跑道内水流处于缓流状态,在水面区域形成的高速流场受重力和惯性作用沿养殖跑X轴方向由液面向底部下扫推进,推进到底部后流场趋于稳定。下扫推进过程中在前挡水墙与底部之间形成固有回流区,回流区特征长度与推水口平均流速呈线性关系。固相颗粒在养殖跑道对应的集污区里呈"U"形沉积分布,其中直径大于1.30 mm的固相颗粒沉积率在85%以上,直径小于0.60mm的沉积率在44.13%以下,总沉积率为37.77%。研究表明,使用DDPM模型可初步评估池塘工程化跑道式循环水养殖系统设计对固相颗粒沉积的影响,系统中集污区对直径0.60~2.00 mm固相颗粒的沉积效果显著。

关键词: 数值模拟 流场 模型 池塘工程化跑道式循环水养殖系统 流体力学 多相流 沉积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耕作方式对砂姜黑土物理性质和玉米生长的影响

土壤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砂姜黑土结构不良是影响其生产力的主要限制因子。为改良其土壤结构,基于安徽龙亢农场砂姜黑土耕作定位试验基地,设置免耕、旋耕、深松和深翻四种处理,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对砂姜黑土0~40 cm土层土壤物理结构、玉米根系发育及其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玉米生育期内,免耕处理下0~40cm土壤平均容重和紧实度分别为1.52~1.57g·cm~(–3)和926~1 748 kPa,高于其他耕作处理;0~10 cm土层有效水分库容和饱和导水率低于其他耕作处理,分别仅为0.12 cm~3·cm~(–3)和3.5×10~(–5)mm·min~(–1);根系发育受到明显抑制,根长密度和根干物质的量密度较其他耕作方式分别降低42.5%~117%、35%~73.9%;2016—2017周年作物产量较深松和深翻降低8%~12%。2)与旋耕和深松相比,深翻处理下10~20cm土壤容重和10~30 cm土壤穿透阻力分别降低至1.39~1.51 g·cm~(–3)和725~1 575kPa,0~10 cm土壤饱和导水率显著提高至4.15×10~(–2) mm·min~(–1),0~20 cm土壤有效水分库容提高至17.9%~18.4%,促进了0~10 cm土层根系发育,具有较好的增产效果。3)相关分析表明根长密度与土壤容重(r=–0.74**,P <0.01)和穿透阻力(r=–0.73**,P <0.01)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综上所述,深翻改良砂姜黑土结构效果明显,有利于作物生长,为该区较适宜的耕作模式。

关键词: 砂姜黑土 深翻 土壤结构 根系特征 作物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农作物秸秆炭化后养分变化及还田效应

中国农学通报 2019 CSCD

摘要:旨在明确不同农作物秸秆炭化和焚烧后氮、磷、钾养分含量变化,秸秆直接还田和炭化还田下对旱作区玉米和水旱轮作区水稻产量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本研究选取水稻、油菜、小麦、玉米秸秆,测定炭化和焚烧后氮、磷、钾含量和损失率变化及秸秆直接还田和炭化还田的旱作区玉米和水旱轮作区水稻产量及土壤理化性状变化.结果表明,作物秸秆炭化和焚烧后氮、磷、钾含量均不同程度提高,水稻和油菜秸秆炭化处理较焚烧处理氮含量显著提高5.79%和30.06%,4种作物秸秆焚烧处理较炭化处理均显著提高磷、钾含量.炭化处理较焚烧处理有效降低氮和磷养分的损失率.不同轮作制下秸秆炭化还田较秸秆还田均能提高作物产量和土壤理化性状.秸秆炭化还田较秸秆还田能提高旱作区玉米产量和水旱轮作区水稻产量,通过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来培肥土壤,且水旱轮作区施用效果优于旱作区.

关键词: 秸秆炭化 水稻-小麦轮作 玉米-小麦轮作 产量 土壤理化性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期三水平磷肥施用梯度对砂姜黑土细菌群落结构和酶活性的影响

土壤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磷素缺乏是砂姜黑土区作物生产的重要限制因子,然而不同磷肥施用量如何影响微生物群落结构尚不清楚。以安徽蒙城氮磷钾肥肥效长期定位试验为平台,选取P0(不施磷肥)、P1(P2O545 kg·hm~(–2))和P2(P2O590kg·hm~(–2))三个磷肥施用梯度,明确土壤理化性质、土壤酶活性及细菌群落结构之间关系。研究表明长期施用磷肥显著提升土壤肥力:与P0相比,P2处理土壤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全磷、有效磷和铵态氮分别增长10.33%、31.36%、40.00%、384.19%和79.49%。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是砂姜黑土中的优势菌,相对丰度分别为40.16%、19.75%和14.91%。长期施用磷肥可显著提高细菌多样性,改变细菌群落结构:P1和P2处理中的香农指数分别较P0处理提高2.49%和4.52%;具有溶磷作用的3个门(放线菌门、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3个属(Terracoccus、Flavisolibacter和Arthrobacter)相对丰度随磷肥施入而显著升高,而一些寡营养型细菌(绿弯菌门(Chloroflexi)和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具有反硝化作用(Kaistobacter和Rhodanobacter)和固氮作用(Bradyrhizobium和Burkholderia)的细菌相对丰度则在P2处理中显著降低。主坐标和多元回归树分析表明可溶性有机碳和全磷是导致不同磷肥处理中细菌群落结构差异的主要因素。b-葡糖苷酶、蛋白酶和脱氢酶等活性均随磷肥施入量增加而显著升高,酸性磷酸酶活性则没有显著变化。上述四种酶活性均与拟杆菌门、Flavisolibacter属等在施磷处理中富集的微生物成显著正相关。以上结果表明长期施用磷肥导致的土壤理化性质变化驱动土壤细菌群落变化,从而提高与碳氮循环转化相关微生物活性,其中可溶性有机碳和全磷是导致细菌群落结构改变的关键理化因子。

关键词: 砂姜黑土 磷肥 高通量测序 微生物群落 酶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噻呋酰胺对河南省小麦纹枯病菌的抑制活性

麦类作物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噻呋酰胺对河南省小麦纹枯病菌的抑制活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噻呋酰胺对2016年从河南省15个地市分离的98株病菌的毒力。结果表明,供试菌株对噻呋酰胺的EC_(50)值分布于0.009~0.405μg·mL~(-1),小麦纹枯病菌群体中存在对噻呋酰胺敏感性较低的亚群体,将其中呈连续单峰频次正态分布的大多数菌株的平均EC_(50)值(0.043±0.019μg·mL~(-1))作为病菌对噻呋酰胺的敏感性基线;方差分析及聚类分析显示,同一地市内的菌株对噻呋酰胺的敏感性(即EC_(50)值)差异较大,EC_(50)最大值和最小值之比为1.78~34.89,而不同地市的菌株对噻呋酰胺的敏感性差异不明显,噻呋酰胺EC_(50)平均值为0.035~0.155μg·mL~(-1),EC_(50)最大值是最小值的4.41倍,病菌对噻呋酰胺的敏感性与菌株的地理来源无明显相关性;噻呋酰胺对病菌的毒力与苯醚甲环唑、戊唑醇、井冈霉素及甲基立枯磷的毒力间无明显相关性。综上所述,河南省大部分小麦纹枯病菌菌株对噻呋酰胺较为敏感,可将其作为综合防控的备选药剂;生产中可将噻呋酰胺与苯醚甲环唑、戊唑醇、甲基立枯磷、井冈霉素4种药剂轮换或交替使用,以延长其使用寿命。

关键词: 小麦纹枯病菌 噻呋酰胺 敏感性基线 河南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钾用量和根区施肥可提升皖南不同质地土壤烟叶钾含量

土壤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钾是烟叶的品质元素之一,提升烟叶钾含量一直是我国烟草行业关注的重点之一。本文选取安徽烤烟主产区皖南宣城市砂土与黏土两类典型土壤,以云烟97为试验材料,研究田间条件下不同高钾用量水平与施肥方式对烟叶钾含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耕层土壤全层混施方式下,随着施钾量增加(0、300、600、900、1 200、1 800、2400mg/kg,以纯K计),两种质地土壤烟叶钾含量均显著上升,呈先快速增加而后缓慢增加的趋势。在钾肥用量低于1 200 mg/kg时,每增加钾肥用量100 mg/kg,砂土和黏土烟叶不同部位钾含量分别平均增加2.4 g/kg和1.0 g/kg。更高钾肥用量可使砂土烟叶钾平均含量提升到44.0 g/kg,黏土则只能提升到26.2 g/kg。两类土壤钾肥效果差异极大的原因与土壤固钾能力有关,土壤速效钾含量与烟叶钾含量呈线性相关,而黏土钾肥固定率平均为71%,远高于砂土的25%,这是两种质地土壤钾肥肥效差异的根本原因。在常规同等钾肥用量条件下(K2O25kg/667m2),氮磷钾根区集中施用较常规条施显著促进了烟叶对钾的吸收,提升了烟叶钾含量,而且砂土的效果要好于黏土,其原因也与根区施肥可显著提升烟叶根区土壤速效钾含量有关。以上结果表明,选择固钾能力弱的土壤,提高钾肥用量并改进施肥方法可以有效提升皖南烟叶钾的含量。

关键词: 高钾用量 根区施肥 钾含量 烟叶 土壤质地 皖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主要耕作方式对旱地土壤结构及养分和微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综述

生态环境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耕作方式是影响土壤质量变化及耕地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外在因素,农业生产和作物高产都离不开适宜的耕作方式,合理的耕作方式不仅可改善土壤结构和理化特性,还可有效促进农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及资源的高效利用,而耕作方式不合理则会导致耕层土壤质量和生态环境的恶化。文章总结评述了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结构(团聚体、容重、孔隙度和紧实度)、养分特性(氮、磷、钾和有机质)及微生态环境(微生物数量和微生物量碳氮、微生物多样性、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综合认为,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的扰动程度不同,各耕作方式下土壤结构、养分特性及微生态环境存在明显差异,考虑到中国耕地类型、生态区域和种植制度的复杂多样性,单一的耕作方式如免耕、旋耕、翻耕、深松并不能很好适应农业实际生产需求。为改善耕地质量、提高耕地生产力,需结合各生态区土壤特性和种植制度特点选择年内及年际间合理的耕作方式组合(免耕-旋耕、免耕-深耕、深松-旋耕、免耕-免耕、深松-免耕覆盖等)。此外,结合前人的研究,展望了在未来耕作方式对土壤影响的研究中应注重研究的系统性、长期性、区域性和复杂性及阐明了未来农业耕作方式的发展方向和需注重的问题。该文可为耕整地质量的进一步提高、耕地的高效可持续利用及耕作方式的合理选择和改进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参考。

关键词: 耕作方式 土壤结构 土壤养分 微生态环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