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皖麦55高产优质综合农艺措施数学模型及优化方案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优化淮北地区皖麦55实现高产栽培的农艺措施方案。[方法]以优质中筋小麦新品种皖麦55为材料,采用五元二次回归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了基本苗、基施氮量、施磷量、施钾量和拔节期追氮量5项农艺措施对其产量和品质性状的影响,建立了籽粒产量、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的回归模型。[结果]氮素运筹是影响产量和品质的首要因素,其次是密度;依据籽粒产量、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的数学模型,确定淮北地区皖麦55实现高产栽培的优化农艺措施方案为:基本苗270.2~291.5×104株/hm2,基施氮量142.6~154.0kg/hm2,施磷(P2O5)量112.9~127.1 kg/hm2,施钾(K2O)量115.9~131.8 kg/hm2,拔节期追氮量76.1~85.0 kg/hm2。[结论]该研究为新品种皖麦55在淮北地区高产栽培科学化提供理论依据。


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对杂交中籼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两系杂交籼稻皖稻153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对其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1)施氮量、栽插密度对皖稻153的产量有着显著影响;225 kg.hm-2施氮水平的产量最高,300 kg.hm-2施氮水平的产量次之,此两处理差异不显著但比不施氮处理的极显著增产;栽插密度以22.5×104hm2的产量最高,其次为30.0×104hm2,以下依次为15.0×104hm2、37.5×104hm2和7.5×104hm2。(2)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对产量构成因素有着不同的影响,其中对单位面积穗数影响最大,每穗粒数次之,结实率相对较小,千粒重最为稳定。(3)群体颖花量的增加是产量提高的决定性因素,在适宜足量的群体颖花量基础上稳定提高结实率是高产的保证。(4)本试验条件下,皖稻153适宜的施氮量为225 kg.hm-2,栽插密度为22.5×104hm2。
关键词: 杂交中籼水稻 皖稻153 施氮量 栽插密度 产量 产量构成


不同施氮条件下杂交中籼稻的群体质量与产量形成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超高产中籼杂交水稻"皖稻153"为材料,在大田条件下,比较了不同施氮量对杂交中籼水稻群体质量、氮肥利用和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150 kg(N).hm-2、187.5 kg(N).hm-2、225.0 kg(N).hm-2、262.5 kg(N).hm-2和300.0 kg(N).hm-2等5种施氮量下杂交中籼稻产量差异显著,在150~262.5 kg(N).hm-2范围内,产量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以262.5 kg.hm-2施氮处理的产量最高(11 355 kg.hm-2),施氮量增加到300.0 kg(N).hm-2产量下降。不同施氮处理间产量差异主要是因为群体颖花量的差异,施氮量与群体颖花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963 5**)。施氮量明显影响群体质量,适宜施氮量(262.5 kg.hm-2)能保证杂交中籼水稻达到较高的叶面积指数(LAI)和粒叶比,在抽穗期维持较高的叶片干物质分配比例和单茎叶片重,有利于后期植株光合能力的提高和光合产物的积累,使后期物质积累的贡献率提高,从而增加产量。适宜施氮量(262.5 kg.hm-2)的氮肥农学利用率也最高。推荐江淮稻区杂交中籼稻超高产栽培的适宜施氮量为262.5 kg.hm-2。
关键词: 杂交中籼水稻 施氮量 产量构成 群体质量 氮肥农学利用率


品种与土壤类型互作对烤烟主要性状和品质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讨品种和土壤类型互作对烤烟品质的影响。[方法]在改良水稻土(加入10%稻壳)和水稻土中种植4种烤烟品种,对各处理烟株农艺性状、经济性状、烟叶外观质量、主要化学成分和感官质量等进行分析与比较。[结果]各品种在改良水稻土中的综合农艺性状好于其在水稻土中的,其各项经济性状都比其在水稻土中的对应经济性状高。在改良水稻土中表现最好的品种为9601,在水稻土中表现最好的品种为云烟87。品种与土壤互作效应显著。不同品种在改良水稻土中的原烟外观质量总体好于其在水稻土中的。改良水稻土中各品种的化学成分较为协调,各品种间相差不大,水稻土中各品种的化学成分有一定的差异。[结论]品种和土壤类型互作对烤烟的农艺性状、经济性状和烟叶质量影响显著。


不同施氮水平对中籼稻氮素吸收利用及其产量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用长江中下游地区大面积推广的9种杂交水稻组合,在4种不同施氮水平下进行裂区试验,探讨水稻品种的最佳施肥量及不同基因型品种的氮素吸收利用率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施氮水平对水稻籽粒产量的影响达0.01水平,且在225 kg/hm2施氮水平下产量显示;氮素吸收利用效率在225 kg/hm2施氮水平下不同品种间均存在0.05水平差异;其中干物质生产效率在抽穗期、成熟期变异较大,以协优9019最高;氮素农艺效率以两优培九、Ⅱ优明86、Ⅱ优084、协优9019 4个组合较高;氮素生理利用效率的Ⅱ优明86、协优9019较高;百千克籽粒需氮量以协优9019、Ⅱ优明86较低。在反映氮肥吸收与利用的6个指标中,以协优9019、Ⅱ优明86较为理想。初步认为其是“氮高效”品种。


不同生态区域内甘蓝型油菜对菌核病的抗性差异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2年多点试验研究不同油菜品种对油菜菌核病的抗性及产量等方面的表现。试验品种来自安徽、湖北和贵州等地,在安徽南北不同生态区共设6个试验点。试验结果表明,油菜随着试验点纬度的降低,花期逐渐前移,在黟县点的花期比阜南点早2周左右,并且花期早的试点的油菜菌核病也较重,其中黟县点的发病率平均超过40%,阜南点发病率在10%以下。不同年份病害对产量的损失有很大影响,病害越重造成的损失越大,并且不同品种差异较大,其中01C26和黔油12年度间的差异小,20012、002年病指分别为15.91、16.74和18.29、17.45,产量也较为稳定,表现出较好的抗耐病性、稳产性和地区适应性。


不同土壤供钾水平下施钾对弱筋小麦产量和品质的调控效应
《麦类作物学报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给弱筋小麦优质生产中的合理施钾提供依据,以皖麦48为供试品种,采用田间试验方法,在低钾和中钾土壤上分别研究了施钾对弱筋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中钾和低钾土壤上增施钾肥均能显著提高小麦产量,但在低钾土壤上钾肥的增产效应较高。低钾土壤上,钾肥用量在0-120 kg/ha范围内,籽粒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淀值和硬度均随着钾肥用量的增加而提高。中钾土壤上,小麦籽粒品质指标随着钾肥用量的增加而降低。在一定钾肥用量范围内可以通过增施钾肥来调节弱筋小麦的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弱化度和评价值。弱筋小麦淀粉糊化特性在不同钾肥用量间无显著差异,但在不同土壤基础肥力之间表现出一定的差异。


不同肥料类型和处理对水稻氮肥农学利用率的影响
《安徽农学通报 》 2007
摘要:选用当前我省大面积种植的5个水稻品种,在7种不同施肥处理下进行裂区试验,探讨不同施肥类型与水稻产量和农学利用率的关系。结果表明:尿素+控失剂+饼肥配合施肥处理可以显著提高水稻的产量,平均较对照增产51.7%;该施肥处理还可以明显提高水稻的氮肥农学利用率,较尿素+饼肥施肥处理平均增加了20.1%;品种K优52和协优52在不同施肥处理下的平均产量和平均氮肥农学利用率均高于其它试验品种,分别为6.06 kg/667m2、10.3kg稻谷/kg N与6.10 kg/667m2、11.8kg稻谷/kg N。因此,控失剂的配合辅助施用可以提高水稻产量和农学利用率;K优52和协优52的平均氮素农学利用效率高于其它品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