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yield(模糊匹配)
663条记录
不同灌溉方式对杂交粳稻皖旱优1号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2008 北大核心

摘要:以水旱兼用的早熟中粳杂交稻皖旱优1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灌溉方式对其产量及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无水层灌溉与常规灌溉相比,株高变矮,穗长、有效穗数、穗总粒数和穗实粒数均增加,千粒重减小,2年增产分别为14.1%、8.2%。无水层灌溉的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均降低,胶稠度增加,糙米率、直链淀粉含量有增加趋势,粒长变长,粒宽变小,整精米率略有下降,对稻米品质总体上有所改善。

关键词: 皖旱优1号 灌溉 栽培技术 产量 稻米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春甘蓝施用钾肥的增产效应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甘蓝高产的钾肥施用技术。[方法]以甘蓝品种"春甘8398"为试材,设置了2个氮肥(N)水平(225、300 kg/hm2)和3个钾肥水平(0、225和338 kg/hm2)共5个处理。收获时调查了甘蓝的株高、叶片数、展开度、单球重、叶重、根重、单株生物量和净菜率。[结果]在施用氮磷肥的基础上增施钾肥,能明显促进春甘蓝的生长发育。施钾量在338 kg/hm2以下时,株高、单球重、根重、生物量和净菜率随着钾肥施用量的加大逐渐增加。1999年施钾平均增产33.8%,2001年施钾平均增产27.7%。施用钾肥处理平均增收2 190~3 090元/hm2,施用钾肥的产投比达3.85~5.19∶1。[结论]施用钾肥能大幅度提高甘蓝产量与经济效益。

关键词: 甘蓝 钾肥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新型粳稻光(温)敏核质互作不育系SA及不育系S和A所配F_1产量优势和配合力分析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SA是由聚合光(温)敏雄性核不育和核质互作不育基因选育出的具有2套不育机制的新型光(温)敏核质互作不育系,为了解其所配组合产量的杂种优势及与亲本不育系S和A所配组合的差别,将2个新型粳稻不育系2308SA和2310SA及对照亲本不育系2308S(2308SA亲本)、2310S(2310SA亲本)、2277A(2310SA和2308SA共同亲本)与6个粳稻恢复系配制杂交组合。组合F1分别在海南省陵水县和安徽省合肥市种植,对F1单株谷重的杂种优势、配合力及主要产量经济性状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SA与不同的恢复系组配,F1单株谷重不同,不同生态地区,同一组合单株谷重有时差别较大。SA配制的组合F1单株谷重普遍有正向超高亲优势,与亲本不育系S和A配制的组合相比,有些组合具更强的产量超高亲优势和竞争优势。F1单株谷重的配合力分析表明,选育的2310SA在2个试验点的一般配合力均强于亲本不育系2310S和2277A,其配制的组合有的也表现出较好的特殊配合力。另外,SA配制的组合在产量经济性状上,陵水点的单株有效穗数变异较大,合肥点的每穗总粒数变异较大,它们各自对产量的贡献也都最大;陵水点的结实率显著高于亲本A配制的组合,合肥点的结实率显著高于亲本S配制的组合,合肥点的穗总粒数显著高于A配制的组合而结实率显著降低,其他性状差异不显著。

关键词: 粳稻 光(温)敏核质互作不育系 产量 杂种优势 配合力 经济性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精制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对专用小麦产量的影响

河北农业科学 2008

摘要:对强筋小麦和弱筋小麦施用不同肥料组合来验证对不同类型小麦的影响。结果表明:强筋小麦的产量、千粒重、穗数和穗粒数随有机肥施用量的增加呈抛物线增加趋势。在N、P、K总量相同的条件下,当化肥与精制有机肥比例为6∶4时弱筋小麦产量最高。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化肥用量而增施精制有机肥,小麦产量可明显提高。

关键词: 精制有机肥 专用小麦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水分管理条件下秸秆还田方式对作物养分吸收、产量及土壤培肥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2008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探明不同水分条件下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肥力变化及水稻产量的影响,采用盆栽试验,结果表明,常规淹水和无水层栽培,秸秆还田的水稻产量提高,油菜秸秆和小麦秸秆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秸秆不同利用方式以覆盖效果较好。秸秆还田处理的后茬油菜产量比不施秸秆的提高1.8%~9.3%。对氮磷钾吸收的影响,常规淹水多于无水层栽培,但秸秆还田能促进氮磷钾的吸收利用。无水层栽培比常规淹水栽培的土壤有机质等养分提高,说明无水层栽培条件下更利于还田秸秆的养分释放和土壤对养分的保持。

关键词: 节水灌溉栽培 秸秆还田方式 产量 养分含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施肥技术对迟熟中粳糯稻“皖稻68”产量影响的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2008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探索高产优质高效的水稻施肥技术,在大田条件下,以迟熟中粳糯稻"皖稻68"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施氮量、不同追氮时期和不同氮磷钾比例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1)施氮量、追氮时期和不同氮磷钾比例对产量有显著影响;(2)施氮量300.0kg/hm2处理产量最高,施氮量337.5kg/hm2处理产量次之,产量如果要获得10000kg/hm2以上生产水平,需施纯氮300.0~337.5kg/hm2;(3)在施氮量为300.0kg/hm2、氮肥基蘖肥和穗肥比例为7:3、追氮时期在倒4叶至倒3叶期时,产量最高;(4)施氮量为300.0kg/hm2、基蘖肥和促花肥比例为7:3、氮磷钾比例在1:0.3:0.3~0.6时,有利于"皖稻68"高产

关键词: 施肥技术 产量 产量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氮肥运筹对双季晚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皖稻111为材料,在施氮量为225 kg/hm2的条件下,研究不同时期氮肥施用比例对双季晚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①依产量从大到小排序,前、后期氮肥施用比例依次为7∶3、6∶4、8∶2、9∶1、5∶5、10∶0、0∶0,以前期基蘖施氮量占总施氮量为70%时产量最高;②随着基蘖肥比例的降低、穗肥比例的增高,稻米加工品质提高,外观、营养品质有先升后降的趋势;前、后期氮肥施用比例为6∶4和7∶3,能较好地协调产量和品质

关键词: 氮肥运筹 产量 稻米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苗抛栽秧龄对杂交中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2008 北大核心

摘要:采用大田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大苗抛栽秧龄对杂交中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抛栽秧龄对杂交中稻秧苗素质、分蘖发生及成穗率、干物质积累、产量因素及产量等均有较大影响;长秧龄各处理的产量均较短秧龄的对照(21d秧龄)增产,其中,E(49d秧龄)、D(42d秧龄)、F(56d秧龄)、G(63d秧龄)处理较对照分别增产933.4kg/hm2,857.8kg/hm2、775.5kg/hm2、544.5kg/hm2,增幅分别为11.2%、10.3%、9.3%、6.6%。

关键词: 水稻 秧龄 抛栽 生长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施肥对砂姜黑土基础肥力及强筋小麦产量品质的影响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不同施肥方式对砂姜黑土的培肥效果和不同土壤基础肥力水平对优质强筋小麦产量及品质的影响,在22年长期定位试验的基础上,研究了不同施肥方式下砂姜黑土基础肥力的变化,并分析了土壤主要养分性状与强筋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关系。结果表明,长期单施有机肥或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均能较单施化肥处理显著提高土壤全氮、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及速效钾的含量;同一施氮水平,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处理的基础肥力产量(不施肥时的产量)较单施化肥的高2 715.0 kg.hm-2。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及速效磷含量与籽粒产量、蛋白质、湿面筋和沉降值均呈正相关。有机肥与化肥配施不仅是培肥地力的主要途径,同时还是确保优质小麦保优栽培,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 砂姜黑土 基础肥力 强筋小麦 产量 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双季晚稻丰产栽培模式下的氮肥运筹技术研究

土壤通报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等氮量条件下,研究抛秧和移栽等栽培方式的氮肥运筹对晚稻生长发育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栽培方式的氮肥运筹对晚稻茎蘖动态、干物质积累、产量、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利用率与氮肥运筹方式间存在着一定相关关系,且相关的趋势基本一致。产量、氮肥利用率与氮肥基施比例呈抛物线关系,抛栽当氮肥基施比例为47.61%(南陵)和38.70%(池州),移栽为53.38%时,产量达到最高,氮肥利用率以抛栽当基肥施氮比例为42.97%,移栽为40.88%时,氮肥利用率最高。以目标产量相适宜的施总氮量条件下,抛秧为35~45%、分蘖肥为30%、穗肥为25%-35%,移栽晚稻基肥为45%~55%、分蘖肥为30%、穗肥为15%~25%,利于晚稻干物质积累,可保持较高的分蘖成穗率,使群体发展比较合理,增加抽穗后的物质积累与运转,以及适宜的每穗实粒数和千粒重,从而形成高产以及氮肥利用率的提高。

关键词: 双季晚稻 不同栽培方式 氮肥运筹 干物质积累 产量 氮肥利用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