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间作条件下秸秆覆盖对玉米叶片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间作和秸秆覆盖结合在作物增产方面的效应,采用双因素大田试验,通过设置2种种植模式[玉米单作(M)、玉米大豆间作(I)]和4种秸秆覆盖水平[0(S0)、4 000 kg·hm-2(S1)、8 000 kg·hm-2(S2)和12 000 kg·hm-2(S3)],研究秸秆覆盖和间作对玉米叶片生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覆盖和间作有利于增加玉米叶片长、宽和单株绿叶面积,其中覆盖处理S2和S3与不覆盖处理S0的差异显著,且覆盖的效果大于间作。玉米叶片含水量基本不受间作影响,但受覆盖的显著影响。间作和覆盖可增加叶片含氮量,在单作下,S3比S0的叶片含氮量在灌浆期和成熟期分别增加25.6%和56.6%,在间作下分别增加30.0%和42.9%,且S3和S0间差异显著。覆盖和间作皆可增加叶片叶绿素含量,且覆盖的效果大于间作,但随覆盖水平提高覆盖的效果降低。覆盖和间作皆有利于改善玉米穗位叶的光合特性,在S0下,间作的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在灌浆期和成熟期分别比单作增加13.1%、42.3%、39.3%和46.8%、31.2%、24.5%,而胞间CO2浓度分别下降20.8%和18.4%,且S0下单作、间作差异显著。玉米产量亦明显受到覆盖和间作的影响,且受覆盖的影响更为明显。研究得出,秸秆覆盖和间作在改善玉米叶片性状及生理特性和产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覆盖的效果会随覆盖水平的提高而降低,且间作的效果小于秸秆覆盖。
关键词: 玉米/大豆间作 秸秆覆盖 玉米 叶片性状 叶片生理特性 产量
玉米洪涝灾害发生原因及减灾措施
《农业灾害研究 》 2014
摘要:从分析洪涝灾害频繁的主要原因出发,论述了"洪涝"的界定与洪涝灾害的等级划分,详细阐述了玉米遭受洪涝灾害后的挽救措施,包括及时排水、及时扶正植株、进行田间清理、中耕施肥及防控病虫等方面。
稳定氮肥用量对夏玉米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 2014
摘要:通过大田小区试验,研究了稳定氮肥不同用量对夏玉米产量、养分累积量、氮肥利用效率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稳定氮肥相比,稳定氮肥施氮量90、150、210 kg·hm-2和270 kg·hm-2分别增产36.7%、62.1%、76.6%和81.9%,地上部氮素总累积量分别增加39.0%、60.3%、79.0%和113.4%,经济效益分别增加36.1%、61.2%、72.7%和77.1%;与农民习惯施用氮肥相比,高量稳定氮肥用量210 kg·hm-2和270 kg·hm-2分别增产7.3%和10.5%,地上部氮素总累积量分别增加3.2%和23.0%,经济效益分别增加9.7%和11.4%。施用稳定氮肥促进夏玉米对氮素的吸收累积,高量210 kg·hm-2和270kg·hm-2处理较习惯施氮提高总吸氮量。施用稳定氮肥各处理氮肥表观利用率和农学效率显著高于农民习惯施氮,偏生产力高于农民习惯施氮,生理效率除270 kg·hm-2处理外,高于农民习惯施氮。稳定氮肥施氮量在210 kg·hm-2时,能较好地协调玉米高产与稳定氮肥合理利用的统一。
淮北地区玉米‘隆平206’适宜密度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 2014 CSCD
摘要:为明确玉米‘隆平206’在淮北地区的适宜种植密度,为良种配套良法提供依据。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不同密度对玉米产量、穗部性状和农艺性状等的影响。种植密度在30000~75000株/hm2范围,玉米的产量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加,75000株/hm2处理玉米的产量最高;75000~120000株/hm2范围内,玉米的产量随着密度的增加而下降。60000株/hm2、90000株/hm2处理玉米的产量与75000株/hm2处理玉米的产量无显著差异。产量~密度关系符合等比型产量~密度关系的基本特征,玉米产量和密度方程为y=0.31036xe(-0.000012182x)(r=0.994**),由方程可得,该试验的最高单株生产力不超过310.36 g,玉米最高产量的密度为82085株/hm2,最高理论产量为9372.4kg/hm2。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株高、穗位高显著增高;倒伏率、空秆率显著增大;双穗率显著减少;穗长显著变短;行数显著减少;千粒重显著降低。淮北地区玉米‘隆平206’适宜的密度为60652株/hm2。
种植密度对玉米新品种“新安5号”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安徽农学通报 》 2014
摘要:以玉米新品种"新安5号"为试验材料,设置4个密度水平,研究种植密度对新安5号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的密度水平下,新安5号的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都有明显的差异。随着密度的增加,玉米穗长显著变短,株高和穗位高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不同密度间的倒伏率、空秆率、行数差异较小。随着密度的增加,玉米的穗粒数和单穗重显著减少,千粒重变化较小。通过回归分析得出,新安5号的最佳种植密度为5 302.19株/667m2。在太和、界首2个试点进行了密度为5 000株/667m2的小面积生产示范,均表现为高产、稳产,示范效果明显。
小麦秸秆还田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初探
《中国农学通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田间条件下,小麦秸秆全量还田对下茬作物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以期为实现科学合理的秸秆还田农艺措施提供科学依据。试验设正常施肥、不施肥,不浇水、浇2次透水条件下全量、2倍量和无小麦秸秆还田,共8个处理。通过田间试验,研究小麦秸秆还田对玉米幼苗生长和成熟期生物学与经济性状的影响试验,测定了玉米的出苗率、根系2次活力、生物学性状。结果显示,在水肥充足、小麦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玉米幼苗的生长状况明显优于无小麦秸秆还田和2倍量还田的玉米幼苗,小麦秸秆还田的有无与多少都会对玉米幼苗的生长产生一定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小麦秸秆对玉米幼苗生长的影响减弱,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玉米长势均良好。玉米成熟期考种结果表明,2倍量小麦秸秆还田浇2次透水的处理较对照1增产2861.95kg/hm2,增长率达68%;全量小麦秸秆还田浇2次透水的处理较对照1增产2567.34kg/hm2,增长率达61%;而仅浇2次透水无小麦秸秆还田的对照2较对照1增产2525.25kg/hm2,增长率为60%。可见,通过农艺措施调节,能减轻过量秸秆的负效应,降低秸秆还田对下茬作物的不良影响,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正常施肥条件浇2次透水的小麦秸秆全量还田处理有显著增产效果。
淮北地区夏玉米高产示范的产量结构及配套技术分析
《安徽农学通报 》 2013
摘要: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于2012年和2013年在淮北地区开展了玉米高产示范,通过选用隆平206玉米品种,采用土壤深松,即麦收后土壤深松30~50cm;增加密度,即留苗密度90 000~97 500株/hm2,收获密度83 280~94 764株/hm2;平衡施肥,即实行有机无机相结合和大量元素与微量元素相结合进行施肥;防病虫保绿防衰,即应用热雾工程技术防治玉米灌浆期的病虫害;成熟收获等技术,经专家实测验收,利辛县、太和县、埇桥区、濉溪县玉米产量分别为12 123.0kg/hm2、13 749.6kg/hm2、12 043.5kg/hm2、12 053.4kg/hm2,实现了玉米高产在不同年份间和不同地区间的重演,并创造了安徽省夏玉米的历史最高纪录。
关键词: 淮北地区 隆平206 夏玉米 高产示范 配套技术措施
氮肥运筹对夏玉米氮素利用及土壤无机氮时空变异的影响
《玉米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不同施氮量及基肥追肥比例对土壤无机氮时空分布及玉米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氮量和基追比显著影响土壤剖面硝态氮含量。各施氮处理不同生育期0~60 cm土层硝态氮含量均显著高于不施氮肥处理,且随施氮量的增加土壤中硝态氮含量增加。夏玉米生长季土壤铵态氮含量较低,且时空变化不明显。玉米氮素农学效率(NAE)、氮素利用效率(NUE)随施氮量的增加显著降低;氮素表观回收率(NRE)有相同的变化趋势,但差异不显著;氮素收获指数(NHI)随施氮量的增加显著增大。相同施氮水平下,"50%基肥+50%大喇叭口肥基追比"的NAE、NUE、NHI和玉米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因此,在玉米生产中应避免播种时一次性大量施用氮肥,增加后期施氮比例可显著提高氮肥利用效率和玉米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