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9782条记录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水稻光合速率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作物杂志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近年江淮地区水稻孕穗开花期间持续高温天气(7月中下旬气温≥35℃,持续5d)造成中稻空、瘪子率提高的现状,本试验在水稻孕穗期和抽穗期叶面喷施不同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并通过对水稻生育进程、光合能力、产量结构等的测定分析,发现不同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水稻剑叶光合生理的影响及对水稻结实灌浆的调控作用是不同的。喷施合适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如萘乙酸(NAA-Na)、吲哚乙酸(IAA)、赤霉素(GA3)、细胞分裂素(6-BA)可提高稻株剑叶光合速率,延缓叶片衰老,改善水稻结实性状,该措施可作为一种补偿途径减轻前期高温对水稻的伤害,利于水稻的高产、稳产。

关键词: 水稻 高温伤害 植物生长调节剂 光合速率 产量构成因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蓝莓的营养保健价值与栽培条件

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 2011

摘要:蓝莓是近几年来从国外引进的新兴的小浆果,它的营养价值和保健价值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其消费群体也从高端人群向大众延伸扩散。该文介绍了蓝莓的营养组成和它的保健功效,同时列举了蓝莓栽培3个最基本的条件。

关键词: 蓝莓 花青素 保健功能 栽培条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油菜抗冻性分子遗传研究进展

湖北农业科学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冻害是威胁油菜生产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抗冻性影响油菜品种区域布局。目前对油菜的抗冻性遗传研究相对较少,抗冻性分子机理研究虽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与近缘模式生物拟南芥相比,研究还相对滞后。介绍了油菜抗冻性分子遗传的研究概况,并针对前人研究的部分结果阐述了一些观点。

关键词: 油菜 抗冻性 分子遗传

鸭肉毒梭菌毒素中毒病的防治

农技服务 2011

摘要:阐述了鸭肉毒梭菌毒素中毒病的病原、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及预防措施。

关键词: 鸭肉毒梭菌毒素中毒病 发生 防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当归对冷应激断奶仔猪生理机能的影响

中国饲料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选取25日龄断奶的大约克仔猪96头,胎次相似,体重一致,随机分为4组,C组为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L、M、N组在基础日粮基础上分别添加0.5%、1%、1.5%的中草药当归,对猪进行冷应激。试验结果表明,各试验组猪只体重及平均日增重均高于对照组,NO含量显著降低,GSH-Px活性及白细胞和红细胞的数量明显升高,表明中草药当归对断奶仔猪有明显的抗冷应激及促生长作用。

关键词: 当归 断奶仔猪 冷应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010年安徽省兔业发展调研报告

中国养兔 2011

摘要:通过产业调研,综述了2010年安徽省家兔产业生产现状、产业技术的应用与普及情况及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等,并提出了安徽省兔产业发展措施建议.

关键词: 安徽省 兔产业 现状 措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食用菌菌渣的综合利用研究

园艺与种苗 2011

摘要:随着食用菌产业的发展,食用菌菌渣的开发利用受到广泛关注。从食用菌菌渣的成分和综合利用方面综述了食用菌菌渣利用的研究进展,指出了菌渣利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应用前景。

关键词: 食用菌菌渣 综合利用 研究进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羊的同期发情技术

黑龙江动物繁殖 2011

摘要:论述了羊的同期发情技术原理、供受体同期发情处理方法、供受体发情时间以及发情检测方法,提出了羊的同期发情技术的应用范畴。

关键词: 同期发情 卵泡 黄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纹枯病的发生与危害探析

农业灾害研究 2011

摘要:小麦纹枯病又名小麦尖眼点病,是小麦上普遍发生、为害严重的一种土传性真菌病害。引起小麦纹枯病病原菌的有性态为禾谷角担菌[Ceratobasidium graminearum(Bourd.)Rogers.],担子菌亚门角担菌属。无性态为禾谷丝核菌(Rhizoctonia cerealis Vander Hoeven)和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均为半知菌亚门丝核菌属。该病原菌以菌核或菌丝体在土壤中或附着在病株残体上越夏和越冬,成为初次侵染的主要菌源;未经腐熟的带有病残体和病土的有机肥亦可传播该病。小麦播种萌发时,幼苗地下部分的幼根、幼芽即可被病原菌侵染和危害。

关键词: 小麦纹枯病 发生 危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多菌灵和吡唑醚菌酯对2种辣椒炭疽病菌联合毒力的测定

安徽农业科学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研究多菌灵与吡唑醚菌酯混配对辣椒炭疽病菌的毒力效果。[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多菌灵、吡唑醚菌酯混配对辣椒黑色炭疽菌和辣椒红色炭疽菌的毒力。[结果]多菌灵和吡唑醚菌酯对黑色辣椒炭疽病菌EC50值分别是1.751 0、0.481 8μg/ml,对红色辣椒炭疽菌EC50值分别是1.163 4、0.496 5μg/ml。多菌灵的毒力小于吡唑醚菌酯;多菌灵与吡唑醚菌酯混配对2种辣椒炭疽病菌增效系数(SR)为1.18~2.57,部分配比具有显著增效作用。[结论]研究结果为防治辣椒炭疽病的有效混配杀菌剂的开发及应用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多菌灵 吡唑醚菌酯 辣椒炭疽病菌 混配 联合毒力 增效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