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抗赤霉病小麦新品种轮选22的选育及性状表现
《安徽农业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探讨抗赤霉病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inn.)新品种轮选22的推广价值及应用潜力。[方法]介绍轮选22的选育经过,并分析其主要特征特性、产量表现、品质、适应范围和利用前景,最后概述了其栽培要点。[结果]轮选22(原代号皖0202,皖麦202)系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利用矮败小麦进行轮回选择选育而成的抗赤霉病小麦新品种。该品种弱春性,一般单产6.0~9.0 t/hm2,适于沿淮及淮南地区中上等肥力水平的地块种植;株高80~85 cm,长芒、白壳、白粒、半角质,千粒重40 g左右,后期转色好,不早衰,特别是对小麦赤霉病抗性强,作为稻茬麦优势更强。适宜播种期为10月中下旬至11月初,基本苗可掌握在180万~270万/hm2。[结论]轮选22性状优,产量高,品质好,在沿淮及淮南地区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凤台县小麦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研究
《现代农业科技 》 2012
摘要:通过田间试验研究沿淮流域水稻土区小麦合理施肥技术,结果表明,施用适量氮磷钾对小麦生长发育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并能显著提高小麦籽粒产量。2年3地试验,小麦施氮肥增产率为33.8%~76.7%,施磷肥产量相对提高1.8%~8.1%,施钾增产0.4%~10.2%,平均增产55.1%、4.6%和4.2%;小麦产量与施氮量间呈一元二次抛物线关系。当前生产水平下,沿淮水稻土区冬小麦适宜施肥量为:纯氮210kg/hm2、五氧化二磷75~90 kg/hm2、氧化钾90 kg/hm2左右。


不同磷源及用量对冷浸田水稻磷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磷源及用量对冷浸田水稻磷素吸收利用和产量的影响,探求在冷浸田水稻磷肥适宜用量。[方法]以D优202为材料,在皖南山区冷浸田中开展钙镁磷肥和过磷酸钙2个磷肥品种及3个磷素水平田间试验。[结果]在冷浸田开沟降渍的条件下,施钙镁磷肥的增产效果比过磷酸钙好,均以75 kg/hm2P2O5产量最高。冷浸田施磷有利于水稻有效分蘖的形成。过量施磷导致每穗实粒数和千粒重降低,不利于产量的进一步提高。[结论]在研究条件下,冷浸田水稻施磷以75 kg/hm2P2O5为佳,可保证水稻各生育期适宜磷素累积量,增加分蘖数和穗实粒数,提高水稻产量。


枯草芽孢杆菌及其发酵豆粕对蛋鸡肠道菌群和粪便中N、S含量的影响
《中国家禽 》 2012 北大核心
摘要:研究旨在探讨枯草芽孢杆菌及其发酵豆粕对海兰褐蛋鸡日粮、胃肠道内容物和粪便中pH、微生物菌群数量和N、S含量的影响。选取486只健康海兰褐蛋鸡,随机分为对照组(玉米-豆粕基础日粮)、试验1组(添加0.05%枯草芽孢杆菌)和试验2组(添加2.5%枯草芽孢杆菌发酵豆粕),采集胃肠道内容物和粪便样本,以稀释涂平板法测定菌群数量,并分别以凯氏定氮法和硝酸镁法测定N、S含量。结果显示,枯草芽孢杆菌及其发酵豆粕能减少日粮中大肠杆菌等有害菌群数量,显著增加枯草芽孢杆菌和乳酸菌等有益菌群数量(P<0.05),降低pH值(P<0.05);饲喂56d后,蛋鸡胃肠道内容物和新鲜粪便中大肠杆菌等有害菌群数量显著下降(P<0.05),乳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和乳酸菌等有益菌群数量显著增加(P<0.05),pH值显著下降;将粪便自然放置7d后,其N损失显著下降(P<0.05)。结果表明,枯草芽孢杆菌及其发酵豆粕能增加蛋鸡日粮中有益菌群数量,改善肠道微生态系统,减少粪便放置过程中的N损失。


安徽省茶园杂草主要种类调查
《中国茶叶 》 2012
摘要:安徽省是全国主要茶区之一,茶区涵盖50多个县(市、区),地处北纬29.5°~32.0°,横跨江南和江北茶区,依据地貌特征和生态因素划分为皖南山地茶区、皖西大别山茶区、沿江江南丘陵茶区和江淮丘陵茶区。茶树栽培历史悠久,时空格局复杂。茶树是多年生常绿灌丛,茶园远比一般农田生态系统稳定,其杂草群落组成复杂、稳定性强。茶园土壤的母土


氮高效水稻品种开花期一些生理生化特性与氮肥利用率的关系
《生态环境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用氮高效水稻Dasanbyeo与氮低效水稻Lemont,采用土培方法,在4个施氮量(0、1.04、1.55、2.07g盆-1)处理下,主要研究了开花期不同氮素利用率水稻品种的碳氮代谢生化特性及与氮肥利用率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开花期的氮高效品种Dasanbyeo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ase)、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RuBPCase)、蔗糖磷酸合成酶(SPS)、硝酸还原酶(NR)及蛋白质(Pro)含量均明显高于氮低效品种Lemont;且在中、低氮(1.03~2.07 g盆-1)水平时品种间差异显著。2种不同氮效率水稻碳氮代谢调节酶RuBPCase、SPS、NR活性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呈抛物线增加。氮高效品种PEPCase酶活性与Pro含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呈线性增加;品种间净光合速率(Pn)在不同氮素水平差异不显著。回归分析表明,NR、PEPCase活性与Pro含量是导致氮肥利用率(NUE)品种间差异的主要生理表现。


P_(SAG12)-ipt嵌合基因转化马铃薯体系的研究
《西北植物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根癌农杆菌介导法将PSAG12-ipt嵌合基因导入马铃薯栽培品种,对影响马铃薯遗传转化的多种因素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马铃薯茎段分化效率高于叶片,马铃薯愈伤诱导和芽分化最适培养基为MS+6-BA 0.25mg/L+NAA 0.25mg/L+2,4-D 0.25mg/L,添加1%Na2SO3能有效防止褐化;茎段愈伤诱导和分化苗生根最适的Kan浓度分别为50mg/L和75mg/L;外植体预培养2d,OD600为0.2~0.5的农杆菌浓度侵染8min、共培养3d后进行选择培养能有效地提高植株再生能力.用PSAG12和ipt双重PCR检测再生植株,阳性转化率为65.8%.Southern blotting结果表明,转基因植株多以单拷贝形式整合进马铃薯基因组中.
关键词: PSAG12-ipt 遗传转化 马铃薯 细胞分裂素(CTK) 根癌农杆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