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photosynthesis(模糊匹配)
49条记录
硫膜和树脂膜控释尿素对水稻产量、光合特性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以控释期为90d的硫膜(SPCU)和树脂膜(PCU)控释尿素为材料,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硫膜和树脂膜控释尿素对水稻产量、光合特性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普通尿素(U)一次基施相比,控释尿素各处理均能显著提高水稻子粒产量、氮肥表观利用率和农学效率,增幅分别达15.1%~51.4%、64.5%~141.1%和5.4~18.2 kg/kg;显著提高水稻生育中后期叶片净光合速率;提高水稻生育中后期的SPAD值。与普通尿素分次施用相比,树脂膜控释尿素及硫膜控释尿素和普通尿素以7∶3比例一次性施入的处理能显著提高水稻子粒产量、氮肥农学效率以及水稻收获后的土壤全氮和碱解氮含量,其增幅分别为7.9%~31.7%、3.3~13.0 kg/kg、2.2%~17.6%和13.2%~22.0%;显著提高叶片中后期的净光合速率,且以树脂膜控释尿素100%一次基施的处理最高。施用树脂膜控释尿素的各处理较普通尿素均能显著提高水稻的氮肥生理效率。树脂膜控释尿素比硫膜控释尿素表现出更好的水稻增产效应和氮肥利用效率,更能有效延缓叶片衰老,实现水稻氮素的高效利用。

关键词: 硫膜控释尿素 树脂膜控释尿素 水稻产量 光合特性 氮肥利用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秸秆覆盖和根系互作对间作玉米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秸秆覆盖水平和玉米/大豆间作系统中根系互作对玉米的明:秸秆覆盖和根系互作可增加玉米成熟期单株绿叶面积和不同生育时期的叶绿素含量,且根系互盖水平的提高而增强;玉米成熟期的植株含水量和根伤流显著受到覆盖的影响,而受根系互作的影.05);覆盖和根系互作可提高玉米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而降低胞间CO2浓度,其中相同1和T0间的差异显著;覆盖和根系互作可改善玉米产量各构成因素,并提高成熟期单株生物产量和关分析发现,玉米单株绿叶面积、叶绿素含量、根伤流速度、光合速率均与产量存在直线正相关关系根系互作有利于改善玉米生理特性,提高产量,且根系互作的优势作用随覆盖水平的提高而增强。

关键词: 秸秆覆盖 玉米/大豆间作 根系互作 叶绿素 光合特性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茶树系列修剪技术及其合理应用

安徽农业科学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茶树修剪是茶园优质高效栽培管理中重要的农艺措施。概述了茶树修剪的生理效应和生理适期,简述了茶树不同修剪方式及其技术要点,提出了不同树龄、不同地形、不同采摘方式和采制不同茶类茶园宜采用的修剪模式。

关键词: 茶树修剪 生理效应 修剪方式 合理应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浓度的叶面肥对茶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茶业通报 2013

摘要:茶树叶片与其他植物的叶片一样,主要生理功能是进行光合作用,同化CO2形成碳水化合物。此外,叶片还能吸收叶片表面的有机和无机物质。叶面吸收的养分可直接进入叶细胞参与新陈代谢,因此它比起根部吸收的养分作用更快。对叶片直接喷施叶面肥是一种作物补充养分的方法。茶树叶片对叶面肥的浓度非常敏感。不同浓度的叶面肥对茶树的影响也不相同。本论文通过不同浓度的叶面肥对茶树的作用,探讨叶面肥对茶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关键词: 浓度 光合作用 新陈代谢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孕穗期淹水胁迫对早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中国稻米 2013

摘要:为探明淹水胁迫对孕穗期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为受淹以后的减灾避灾措施的制定提供技术支撑,本研究选取嘉兴8号和早籼807两个早稻品种,设置半淹和没顶2个淹水深度,3 d、6 d、9 d和15 d 4个淹水时间,于孕穗期进行淹水处理,以未淹水作对照,研究不同淹水时间和深度对植株生长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淹水胁迫后两早稻品种生育期均相应延迟,且与淹水时间和深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半淹水各处理株高在胁迫后24 h及成熟前7 d与对照相比差异不显著;没顶超过6 d的处理在处理后24 h及成熟前7 d株高显著低于对照;淹水胁迫后绿叶数、绿叶面积显著低于对照;顶叶SPAD及净光合速率在处理后24 h显著低于对照,且随着淹水时间推移和深度加深下降幅度越大,但到成熟前7 d时除没顶9 d、半淹15 d及没顶15 d 3个处理显著低于对照外,其余处理均与对照无显著差异。产量及其构成分析显示,半淹处理情况下有效穗数与对照无显著差异,而没顶淹水则显著高于对照;千粒重与淹水时间和深度相关性不显著;淹水胁迫使得植株每穗粒数和结实率显著降低,这是造成产量显著低于对照的主要原因,其中半淹水9 d和没顶淹水6 d处理的产量已经下降至对照的50%左右,植株每穗粒数、结实率及产量与淹水时间和深度呈极显著负相关。

关键词: 淹水胁迫 孕穗期 早稻 SPAD 净光合速率 产量构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三类雄性不育水稻花药和叶片中抗氧化酶活性变化

植物生理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进一步了解水稻雄性不育现象,调查了光温敏核质互作不育系‘2310SA’、光温敏核不育系‘2310S’和核质互作不育系‘2277A’三类水稻及正常粳稻在不同光温环境下穗发育后期花药和剑叶中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等抗氧化酶的活性及丙二醛的含量和光合速率的变化。结果表明,水稻花药比叶片对光温胁迫更敏感,不育与可育花药活性氧代谢方面有明显差异。不同类型的不育水稻败育生理不尽相同,光温环境变化对光温敏核不育水稻‘2310S’有更明显的胁迫性,其不育花粉发育后期,上述3种抗氧化酶不能协同作用,SOD活性高,POD活性低,膜脂过氧化程度高和时间提前。其他两类不育系中POD活性也稳定较低,显示其可能与水稻不育花粉的形成更相关,同时,不育水稻中光合速率较低。

关键词: 水稻 雄性不育系 花药 过氧化物酶 光合速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盐胁迫对油菜幼苗生长和光合特征的影响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盆栽砂培试验,研究了不同浓度(0、50、100、200、300 mmol·L-1)NaCl胁迫10和30 d对油菜(Brassicanapus)幼苗干质量、叶绿素(Chl)含量、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细胞间CO2浓度(xi)、蒸腾速率(Rt)、水分利用效率(Ew,u)和气孔限制值(Ls)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在NaCl胁迫下,油菜幼苗植株干质量显著降低,长期高盐胁迫下油菜干质量降低更显著;随NaCl浓度的增加,Chl含量、Chl a/Chl b比值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处理10 d,Chl含量、Chl a/Chl b比值在NaCl浓度为200 mmol·L-1条件下达最大值,处理30 d,在NaCl浓度为100 mmol·L-1条件下达最大值。在50~100 mmol·L-1NaCl胁迫下,油菜叶片的Pn、xi和Ls所受影响均很小;高盐胁迫下,其Pn、Gs、xi和Rt均显著下降,而Ew,u和Ls则显著上升。相关分析显示,植株干质量与Chl含量、Chl a/Chl b比值间无相关性,与Na+、Cl-含量,Ew,u和Ls间呈显著负相关(P<0.01),与根冠比,K+、Ca2+含量,K+/Na+、Ca2+/Na+比值,K+与Na+的选择性比率〔S(K+,Na+)〕,Ca2+与Na+的选择性比率〔S(Ca2+,Na+)〕,Pn,Gs,xi和Rt间呈显著正相关(P<0.01)。上述结果表明,200 mmol·L-1 NaCl胁迫10和30 d、300 mmol·L-1 NaCl胁迫10 d,油菜幼苗光合抑制主要来自气孔限制,而300 mmol·L-1 NaCl胁迫30 d,气孔限制和非气孔限制在油菜幼苗光合抑制中均具有重要作用。Na+、Cl-、K+、Ca2+含量,Ew,u,Ls,根冠比,K+/Na+、Ca2+/Na+比值,S(K+,Na+),S(Ca2+,Na+),Pn,Gs,xi和Rt均可作为油菜生长盐适应性的评价指标。

关键词: 油菜 幼苗 盐胁迫 光合特性 气孔限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孕穗肥氮肥用量对抛栽杂交中稻后期光合性能及产量的影响

杂交水稻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杂交中稻皖稻153为材料,研究了孕穗肥氮肥用量对抛栽杂交水稻后期光合性能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孕穗肥氮肥用量能提高后期叶片叶绿素含量,增加有效叶面积,保持后期有较高的光合潜能;增加二次分枝数、每穗粒数、着粒密度。杂交水稻皖稻153抛栽孕穗肥以施用尿素120 kg/hm2左右为宜。

关键词: 杂交水稻 抛栽 孕穗肥 光合性能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水稻光合速率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作物杂志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近年江淮地区水稻孕穗开花期间持续高温天气(7月中下旬气温≥35℃,持续5d)造成中稻空、瘪子率提高的现状,本试验在水稻孕穗期和抽穗期叶面喷施不同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并通过对水稻生育进程、光合能力、产量结构等的测定分析,发现不同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水稻剑叶光合生理的影响及对水稻结实灌浆的调控作用是不同的。喷施合适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如萘乙酸(NAA-Na)、吲哚乙酸(IAA)、赤霉素(GA3)、细胞分裂素(6-BA)可提高稻株剑叶光合速率,延缓叶片衰老,改善水稻结实性状,该措施可作为一种补偿途径减轻前期高温对水稻的伤害,利于水稻的高产、稳产。

关键词: 水稻 高温伤害 植物生长调节剂 光合速率 产量构成因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机播条件下行距与密度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麦类作物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给小麦优质高产机械化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在机播条件下,研究了密度、行距对小麦生长发育、产量、品质及光合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行距和基本苗对小麦籽粒产量均有影响。不同密度间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以基本苗240万.hm-2产量最高;不同行距间产量差异显著,以20 cm行距产量最高;行距与密度互作对产量影响不显著。宽行距高密度有利于群体干物质积累。密度、年份及二者互作对部分籽粒品质指标有显著影响,不同行距间籽粒品质差异不大。宽行距和低密度有利于小麦个体的生长发育,生育后期以行距24 cm、基本苗150万.hm-2处理的净光合速率最高。在淮北地区适宜播期范围内,皖麦52优质高产栽培的适宜行距和基本苗分别为20 cm和240万.hm-2。

关键词: 小麦 机播 行距 密度 光合特性 品质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